在白化之後,大堡礁的珊瑚不會很快恢復

在白化之後,大堡礁的珊瑚不會很快恢復

澳大利亞大堡礁在2016年和2017年受到了溫暖海水的嚴重衝擊,造成了一連串的災難,大量珊瑚死亡。在海洋的熱浪中,珊瑚被迫排出單細胞共生菌,而這些單細胞共生菌在珊瑚體內進行光合作用。這使得珊瑚呈現出一種蒼白的白色——一種被稱為“白化”的過程。

如果這種白化持續太久,珊瑚就會死亡。這就是大堡礁大部分地區所發生的情況(南端基本上避免了白化)。而且,如果珊瑚礁不能迅速恢復,它可能會遭受長期的退化。

現在的問題是,珊瑚礁是否能找到迅速恢復的方法,讓新一代珊瑚重新繁衍。不幸的是,本週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第一年的數據並不讓人滿意。

由詹姆斯·庫克大學的特里·休斯領導的一個小組使用了專門用來收集和計數幼珊瑚的面板,被稱為“新兵”。因為這是自1996年以來所做的,第一批新兵在白化後的雙重打擊可以與前幾年相比。

這種方法的一部分不僅是統計總數,而且是監測不同物種的平衡。有兩類珊瑚的性行為不同:“產卵器”和“產卵器”。孵卵器在內部受精,釋放出的幼蟲只會飛行一天左右,然後在一個地方安頓下來,開始逃命。產卵者將他們的精子和卵子釋放出來,任由水流擺佈,受精卵在開店前要經過長達一週的時間。

在大堡礁,幾乎所有的珊瑚都是產卵動物,就像分支的頂孢珊瑚一樣。孵卵器只佔少數。

總體而言,2018年的新成員數量急劇下降,平均下降了89%(珊瑚礁最南端的部分,雖然沒有經過太多漂白,但實際上收穫頗豐)。不同地方的數量略有不同,但令人吃驚的是產卵者和產卵者之間的系統差異。產卵的新成員平均下降93%,而孵化的新成員下降幅度僅略小,下巴下降63%。

產卵器和孵卵器數量的不同下降意味著2018年的新成員扭轉了通常的組合。去年,歷史上不太常見的孵卵者實際上佔了大多數。下降的原因很簡單:這些數字與成年珊瑚在白化過程中死亡的部分有關。

雖然你可能希望珊瑚礁南端倖存珊瑚的避難所能幫助其他珊瑚重新繁衍生息,但不幸的是,事實並非如此。對於大部分的珊瑚礁來說,距離太遠,水溫差異很大,南方的珊瑚也不一樣。

這些連續的白化事件對珊瑚種群的影響比其他類型的災難要大得多。例如,2014年和2015年,兩個熱帶氣旋襲擊了蜥蜴島的珊瑚礁,但年輕新兵的數量保持強勁。然而,漂白使新兵的數量減少了95%以上。

研究人員對這種模式沒有任何樂觀的看法。當談到這些生態系統的恢復能力時,過去的事件並不總是未來的好向導。考慮到10年的時間,大堡礁的珊瑚或許可以挽回它們的損失,但10年不發生大規模白化事件的可能性現在很長。在過去的20年裡,這些珊瑚經歷了4次白化。在溫室氣體排放量高的情況下,預測顯示,到2050年,白化現象可能成為每年都會發生的事情。

“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最近的評估,”研究人員寫道,“由於全球變暖,除非採取果斷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世界上70%至90%的珊瑚礁最早可能在2030年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