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雍正在死之前回忆当初继位时的诏书,被自己改的一幕,大家认为有没有可能是真的?

爱历史的小蜗牛


首先不得不说题主看电视剧不是很仔细。这一段并不是雍正临死前回忆的,而是导演为了配合曾静的演讲杜撰出来的一个情节。那曾静为什么要演讲?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段情节?其实原因都是在八爷逼宫失败后引起的。

八爷胤祀联合四位旗主王爷入关逼宫,最后十三爷带病之身夺取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权,帮助雍正绝地反击,赢得了逼宫的胜利。八爷被流放,流放前他将自己身上的1000万两分配给了自己的家奴,奴才在回家途中到处散播雍正的位置来的不正当,京城的舆论中心,伯伦楼里边也有相同的说法,说是雍正继位当天和隆科多配合,将传位十四阿哥改为传位于四阿哥。曾静借题发挥,四处宣扬,雍正列了十大罪,是十恶不赦的人,杀父弑母,残害兄弟。


曾静被大理寺送到了雍正跟前,大理寺的官员说自己不敢审问,其实就是给推行新政的雍正难堪。李卫回京得知这一情况到牢里收拾了曾静一通,被罚了一年俸禄,李卫对雍正真的中忠心的没话说,小名儿“狗儿”真的没取错。雍正亲自接见曾静。曾静在和雍正中聊天的时候,出现了这一段回忆。其实是曾静是个读书人阅读了明朝遗民吕留良的相关文集,这篇文集中对雍正和清朝多有诋毁之处,所以年老的曾静就借题发挥。最后雍正宽宏大量,也没有为难曾静,反而放了他。


其实在历史上,确有此事。吕留良是明末遗民,没有接受清朝的征召,出家为僧,著有许多文集,其中不少反清言论。曾静阅读后,鼓捣当时的川陕总督岳钟琪谋反,被岳钟琪带到了雍正面前。雍正确实没有为难曾静,而是把吕留良的家人流放,并将吕留良从坟墓里挖出来戮尸定罪。雍正放的曾静,但是乾隆后来继位以后却没有饶过他,乾隆又重新把这件事翻出来,将曾静以诽谤罪凌迟处死。这是清朝文字狱里边的一个有名案例。

关于雍正将传闻十四阿哥改为传位于阿哥的言论一直出现在民间和野史中。但是这个传言基本是野史杂谈,已经被否定。满清诏书满汉双语,再加上“于”繁体字为“於”,要改也没有所说的那么简单。《雍正王朝》里边第19集,20集,就演到了康熙皇帝在评价八阿哥,十四阿哥后,最后选四阿哥为继承人。雍正是不可能回忆,自己改诏书的情景。至这个情景设定不过是增加了电视剧的趣味性和观众的想象空间,让观众对于剧情的推进更加明了。


红雨说历史


雍正是不是篡位登基历来争论不休,《雍正王朝》采信了雍正篡位之说。

据传,康熙遗诏,传位与十四子,雍正把“十”字改成了“于”,传位十四子变成了传位于四子。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这个说法经不起推敲,遗诏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汉字“十”改成“于”容易,满文“十”改成“于难”。再者,按照清朝行文格式,诏书中,十四子前必须有个“皇”字,“传位十四子”应写成“传位皇十四子”,把“十”改成“于”就变成了“传位皇于四子”,意思就不通了。

随着博物馆开放,康熙的传位诏书公诸于众,人们发现诏书行文规范严谨干净,没有任何修改的可能和修改痕迹,更确信上述说法纯属杜撰。



既然此说法不靠谱,那为什么《雍正王朝》要采信这种说法呢?是他们弱智吗?不是,他们比谁都精明,因为这种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迎合观众可以提高收视率。

有了诏书作证,能说明雍正不是篡位的吗?不能。北京、沈阳现存的诏书是张廷玉写的,不是康熙笔迹,无法证明雍正继位是康熙的真实意思。不过豫有得认为它确是康熙的真实表示。

康熙要默定储君,最终目表锁定在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身上。这是康熙的真实意思。但经过考察,康熙最终选定了胤禛。



康熙突然得病,回到畅春园养病,觉得没有大事,休息几天就好了,于是让隆科多传旨,自己要静养,不见任何人。这时只有隆科多能见到康熙。

康熙要默定继承人,这个人选是谁在他心里,没有诏书可能性极大。突然病重了,没有精力写了,让别人代笔,还不如直接口谕来得便捷。

隆科多一直在康熙身边,康熙的病情他最清楚,关键时刻他一定会问继承人的事儿,康熙也会告诉隆科多。



康熙没有遗诏,最后时刻他应该让隆科多把皇子们都叫来,当面宣布接班人是谁。康熙应该是提过公布继承人的事儿,可是雍正没准备好,宣布接班人容易生乱,雍正受意隆科多,建议康熙不公布,康熙只好作罢。雍正既说康熙是当着众皇子宣布的继承人,又说康熙公布继承人只有隆科多自己知道,前后矛盾,有了之前这茬,这个矛盾就好解释了。

康熙年近七十岁的人了,在古代也算高寿,如果他想让十四阿哥胤禵接班,以他的智慧一定会提前把胤禵调回京城,以防万一,而且还可以锻炼他的执政能力。康熙没那么做,说明十四阿哥大概率不是接班人选。

种种迹象表明,康熙就是要安排雍正接班。由于事出突然,为避免生乱没公布继承人,才造成后人无穷无尽的争议。


豫有得


雍正就算要改遗诏,也是重写一本新的,而不是在旧的上面改。

上面“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以为加一笔就可以了吗?先不说传位诏书是满汉两种文字写的,遗诏里写着“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这么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东西竟然还有人说什么传位十四子,脑子里都是豆腐脑吗?


红黑圣西罗


有可能,毕竟关于雍正继位的疑问实在是很多。

我本人是站队雍正,但同时我也不否认,在继位问题上,他确实有不少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

关于雍正继位

若是根据电视剧来说,那是因为雍正在听曾静的供述,以拟人化的形式给我们展示出来的供述内容而已,自然是当不得真的。

但要论正史记录的话,则在康熙、雍正两人的实录中,对于康熙驾崩的那个晚上的记载实在是自相矛盾,令人疑惑丛生的。

比如《清圣祖实录》中所说:当晚,康熙召老三胤祉、老七胤祐、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䄉、老十二胤裪、老十三胤祥及理藩院尚书隆科多八人,并由康熙亲口告诉他们:立皇四子胤禛为帝(原著采取了这种说法)。

可奇怪的是,如此重要的事,最重要的当事人雍正居然不在现场。而且《清圣祖实录》也记载到:当天胤禛曾先后三次入宫问候康熙,前后十几个小时的时间,康熙却连一点口风都不透给雍正,有必要吗?

另外,据雍正自白书《大义觉迷录》所说:当晚最先时是没有上面胤祉等七位皇子的,只有自己和隆科多,雍正在入寝宫问候康熙时,则被康熙确立为继承人,在之后,上述的七位皇子才赶到。两位知道内情的当事人,关于皇朝最重要的继位问题,一个的记录是没说,一个的自白是说了。前后矛盾,令人不解。

至于这两种不同的说法,原著中是采取了《清圣祖实录》的记载,而电视剧是采取了《大义觉迷录》的说法。孰真孰假,抑或全真,还是全假,只能由诸君自行判断了。



接下来就是题目中的“遗诏问题”了,其实这个问题也容易说清。康熙是在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去世的,可当时手握遗诏的隆科多却没有当场宣读,而是等到三天后,也就是十六日才在太和殿宣读。

至于现在存放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康熙遗诏》,也极有可能是隆科多伪造出来的。或许康熙在当晚根本就没留下遗诏,他去世得太急,为了安定人心,胤禛和隆科多才被迫做了一份假遗诏出来。

所以雍正继位实在是有太多的情况了,虽然他是有清以来最勤政的皇帝,可也逃不了我们对他各方面的议论,尤其是继位之谜。

这方面十分欢迎讨论,也接受任何对雍正的质疑,只有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即可。不过像“把十四子改成于四子”这种比较无厘头的说法,就不过度解释了。


狐史首丘


电视剧《雍正王朝》最后一集雍正死前突然产生幻觉,老八显灵了,来找他了,说“我输了,但你也没赢”,然后就出现“十改于”的镜头,也属于幻觉中的。总之,纠缠于是否篡位本身,不如考虑和讨论下老康传位老十四有何够分量的,至少也说得过去的理由。

另外来说在野史中,因为雍正争夺皇和在位期间,有很多人反对他,所以编造出来的。

清朝的遗昭采用的是满文!满文的语法和中文的不一样。所以不存在这个问题!历史博物馆里面复印出来的皇帝的遗诏,那是道光皇帝的,清朝的立太子的皇帝的遗诏是用汉文和满文两种语言写的,你改了汉语的能改的过满文的吗?

雍正继位后,对其处于对立集团的兄弟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政治打压。加之其随后所执行的严厉的官吏管理、土地、税赋政策严重影响了官僚集团以及大地主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关于雍正的篡位之说很快就散布开了。

加之在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上,雍正始终没有摆正态度,时而听之任之,时而用大张旗鼓,更使事态恶化,从而形成了雍正篡位说风行百年的现象。

至于诏书说,很明显是民间不了解宫廷细节所臆想出来的。






贰胖儿侃电影


雍正矫诏篡位之说由来已久。究其原因,愚以为有这么几点。一是康熙驾崩的突然性,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之前数月还状态甚佳,巡幸游猎,不在话下。当年十一月,康熙突然病重,没几天就驾崩了,事发突然,不得不令人存疑。二是雍正继位的意外性,康熙六十年至六十一年,最得圣心的要数十四阿哥胤禵。胤禵位列大将军王,手握重兵,又得康熙信赖,满朝文武或许皆认定胤禵会是后继之君,但意外就意外在,最后继位的却是冷面王胤禛。三是雍正继位后,一系列新政得罪了大帮士绅,加之雍正的政敌,八爷党等人作怪,雍正矫诏之说也就开始甚嚣尘上了。



那么雍正到底有没有矫诏呢?这个问题也是众说纷纭,而且一直被争论了数百年。有人说雍正矫诏篡位,也有人说雍正是无诏篡位。流传下来的康熙遗诏,一式四份,分别收藏于台湾故宫、辽宁省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遗诏证明"十"字改成"于"字纯属无稽之谈,因为在那个年代,於字是这么写的。

而且,遗诏分满、汉、蒙三种文字。并不是你想怎么改就怎么改的。驳斥了矫诏传位说,康熙的遗诏就能完全让人信服吗?并不能。康熙遗诏乃是雍正登基后昭告天下的,并不是康熙的真迹。雍正继位后,是完全有能力命人伪造出一份遗诏的。

没有确切的证据,雍正是否篡位仍是一个谜题,我们只有等待越来越多的实证,才能解开这历史之迷。

雍正王朝中,通过曾静的叙述,一幕幕画面,出现在雍正的脑海中。"弑父,逼母,屠弟"这些故事令雍正心惊肉跳,直冒冷汗。根据这些画面,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说法。


康熙驾崩,完全是因为喝了胤禛进的汤药。之后,雍正与隆科多密谋,矫诏登基继位。因为母亲乌雅氏反对雍正继位,雍正又逼死了自己的母亲。然后就是雍正对兄弟们痛下杀手了。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如果第一条弒父成立的话。那么第二条逼母及第三条屠弟也是极有可能的。毕竟雍正的兄弟们,除了老十三、老十七外,在雍正朝活的潇洒的并不多。史料记载,老三老八老九皆死于圈禁之中,八爷九爷在雍正四年(1726)就归天了,三阿哥胤祉则于雍正十年死于禁所。老十,老十四一直被圈禁,在乾隆年间才重获自由。雍正对兄弟们不友好是事实,那么雍正有没有弑父篡位逼母呢?

雍正王朝是根据历史改编而成的,也呈现了开放的观点。关于雍正合法继位和矫诏篡位这两种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雍正弑父、逼母的可能性极小。毕竟康熙被称为清圣祖,一生可谓阅人无数,如果康熙对胤禛、隆科多的脾气,心性都不了解,又怎么可能委以重用呢。康熙可能一直在替雍正布局,否则,也就没有隆科多,年羹尧的节节高升了。如果没有雍正的铁腕改革,清朝也不会有康乾盛世,康熙传位雍正,方体现其圣明,反之,康熙如果传位给其他阿哥,大清或许不会有276年之久。


风雪梦不逝


康熙驾崩后,皇四子胤禛在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继承大统,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雍正皇帝。但在野史中,却说雍正是篡权夺位,非法继承。即使像《雍正王朝》这样的历史大剧,也间接采纳这种野史说法,那么,康熙的遗照真的被雍正篡改了吗?


据野史记载,在康熙活着的时候,因为皇十四子胤禵战功显赫,富有威望,康熙有意传位于他,在临终最后几天,曾下旨召远在西北的胤禵回京,是雍正的心腹隆科多从中作梗,藏匿圣旨,导致康熙去世前,胤禵不能及时赶回,于是,隆科多便假传圣旨,拥立雍正继位。另一种说法是:康熙在遗照中说传位十四子,被雍正和隆科多在十字加了一横一钩,就变成传位于四子。这两种说法看似合情合理,实则漏洞百出。

首先,康熙下旨有折固定的程序,康熙要召回皇十四子允禵,应先有内阁起草诏书,经康熙御览后,再有兵部传到允禵手中。隆科多既非内阁大臣,又非兵部尚书,根本不可能接触到圣旨,哪来藏匿之说!

篡改遗照更是无稽之谈,康熙的遗照是有满汉两种文字书写而成,至今还保留在故宫博物院。满文中的十字与汉文截然不同,根本无法篡改。即使汉文遗照中也是写着传位皇四子。按照野史所说:应是传位皇于四子,显然遗照中不会犯如此低级的语言错误。



再者,康熙生前虽没有公开传位于哪位皇子,但从他对雍正的情有独钟中就能看出端倪。早在康熙四十八年,雍正就被封为雍亲王,在诸多皇子中地位最高,先后22次参与祭祀活动,次数远在诸皇子之上,康熙曾对大臣说:“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必能志承大统”。还有康熙对雍正的儿子弘历宠爱有加,正说明康熙的爱屋及乌。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野史,主要是雍正推行新政,得罪很多读书人,再加上他杀戮功臣,逼死兄弟。造成了一些读书人对他的不满,因此,才故意编造野史诋毁雍正。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皇八子、九子、十子是以皇八子为首的集团,皇八子在第一次太子胤礽被废就已经出局,同时也宣告这三个儿子也没有机会。

皇三子不问世事,一心只研究学问,他是个书呆子,怎么治理国家?

十一子、十二子不问世事,从不当差,不具备条件。

十三子是皇四子的心腹,当时他在被监禁。

最有可能的事十四子,他当时是大西北王,可惜他不在身边,就是这一点证明,他就不是康熙选中的人,在这个时间康熙已经年龄很大了,69岁虚岁70在古代已经古来稀了,怎么可能不把接班人放在身边?难道康熙不知道秦始皇和胡亥的故事吗?答案只有一个,没有选十四子。

所以,雍正是康熙选的接班人,他没有必要去篡改什么遗诏。


赛麦大弘


不得不说,这几年清宫剧很火,这还不算,反反复复在炒作一个大家认为历史上有“污点”的清朝皇帝——雍正,不管是《宫锁珠帘》、《宫锁心玉》、《甄嬛传》还是《雍正王朝》都是以四阿哥胤禛为主角。



为什么这个雍正皇帝会有那么多故事呢?笔者认为雍正皇帝可以说是被后人抹黑最多的人,什么篡改遗诏,毒死父亲等等。直到现在九子夺嫡的故事一直都还被人津津乐道。

在封建社会的君主制里,每当有新皇登基,都会昭告天下,以显示新皇帝的恩泽和威仪,同时也是为了普天同庆,而当时雍正皇帝即位时并没有昭告天下,而是比较低调的登基,这也是让人感到疑惑的。


篡改遗诏到底是真是假?

有一些人质疑雍正皇帝并非是康熙帝弥留之际的遗诏指定继承人,而他是通过篡改遗诏后才登上帝位的。有人认为雍正把康熙帝的遗诏:将皇位传位十四阿哥。被雍正改成将皇位传位于四阿哥。

首先笔者认为这是站不住脚的,大家可以想一下,这么重要的遗诏肯定不会在上面写到某某阿哥,一定会在上面写上第几皇子和姓名。

其次当时的遗诏会分别用三种语言(汉语、蒙古文、满文)写成三份,这其中的蒙文和满文是无法更改的,我们再来看看汉文,当时清朝还没有简写体,“十四”应写成“拾肆”这也是无法更改的。

所以说雍正篡改遗诏这个说法根本就是不成立的。

既然雍正篡改遗诏不成立,那么这份遗诏是假的有这个可能吗?

通过考证,康熙帝的这份遗诏并不是他当天驾崩时就公布了的,而是3天后才被公布出来,那么大家想想3天时间不要说写一份遗诏,就是写一百份也不在话下。民间流传雍正善于模仿康熙笔迹的说法,再加上他登上帝位后,还下令各地的官员将他老子亲笔所写的一切圣旨、批阅、奏章等一律上缴不得外泄,这就显得他心虚了,好好的,你为什么要大费周章把康熙帝的墨宝封存起来呢?难道真的是怕被别人拿来校对遗诏的笔迹吗?



康熙帝生前并没有立储,临死前才匆匆立的遗诏自然后被外界猜测,现在我们也没有办法穿越时空回到康熙帝弥留之时所口谕的立哪位皇子为储。


瀚海说史


《雍正王朝》本身是属于演绎性质多点的艺术片,并非纪录片,我看过很多遍雍正王朝,这一幕觉得是最讽刺不靠谱的。康熙心理清楚,大清王朝当时的情形必须要一个手腕够硬,够自律,能充盈国库的帝王,十四是做不到的,老八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有雍正做的到,更何况康熙喜欢弘历。

十四阿哥改为四阿哥,相信的人是有多么不经心,传位昭书不是随随便便便可更改,几份放在不同地方,用当时的文字书写,而不是现在简化后的简体字。为何会有这种传说,我个人认为是八爷党或者党政失败的人为了扰乱民心,故意放出的烟雾弹,自古以来,最容易被骗的一直是平民百姓,更何况当时的人大都没什么文化,以讹传讹,形成传声筒效应。


雍正作为清朝皇帝,对康乾盛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皇帝,他是成功的,也是负责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