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順德和廣州的她們竟是一對“姐妹”!


出生順德和廣州的她們竟是一對“姐妹”!

順德各個氏族的人都很重視家族文化,祠堂是這些情感的物質載體。(攝/城網攝影俱樂部成員“見佛聞山”)


“順德祠堂南海廟”這句話相信大家早就耳熟能詳了。在順德,各個氏族的人都很重視家族文化,因此,順德祠堂不止數量很多,而且在建築規模和裝飾上都令人感到驚訝。

在順德,有一座現存較大較好的祠堂——“樂從沙滘陳家祠”。當然,提起“陳家祠”,我們又免不了會想到廣州的“陳家祠”,其實,這兩座陳家祠堂是“姐妹祠”!接下來,大家來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這對“好姐妹”吧!

生長於廣州的是“姐姐”,生長於順德的是“妹妹”

這兩座祠堂都是在清朝光緒年間建造的,年紀“稍大一點”的是廣州陳家祠(又名陳氏書院)。1890年,廣州陳家祠由廣東省72縣裡的陳姓族人合資興建,在1894年建成,主體建築為6400平方米,為三進五間九堂六院佈局。這所祠堂建造的原意是用來為參加捐款的全省宗族子弟赴省城做科舉備考、繳納賦稅、候任等提供臨時的住所,而作為捐資回報,這些陳氏宗族可以將其祖先牌位放到陳氏書院的神龕內供奉。

而相對年輕一點的“妹妹”是樂從沙滘陳家祠(又名沙滘陳氏本仁堂),始建於1895年。這座祠堂是三進院落四合院式佈局,佔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跟廣納全省的廣州陳家祠對比,樂從沙滘陳家祠是由當地陳姓子孫集資興建,建築佈局和形式模仿廣州陳家祠。樂從陳家祠屬於家族祭祀和鄉紳議事的場所。舉當地陳氏一族之力,居然能建出能與廣州72縣陳姓族人合資比肩的陳家祠,可見當時順德的經濟實力強勁,宗族力量強大。

樂從沙滘陳家祠曾經在1947年改成學校,將當時沙滘七間小學合併,命名為“沙良鄉第二中心國民學校”,1949-1997年以學校的形式運行,1997年8月沙良鄉第二中心國民學校退出這個歷史舞臺。它是以前陳氏“學霸”、“學神”的集聚地,很多在這裡讀書的陳氏子弟都成功金榜題名當上了官,在歷史上留下了輝煌一筆。


出生順德和廣州的她們竟是一對“姐妹”!

樂從沙滘陳家祠至今仍吸引著許多遊客前來感受祠堂文化的魅力(攝 順德城市網攝影俱樂部成員“見佛聞山”)


“姐姐”是“古典東方美人”,“妹妹”是“中西混血小美女”

廣州陳家祠是一座集廣東“三最”(規模最大、最完整、最精美)的傳統藝術建築。它曾兩度以““古祠流芳”之名入選“新世紀羊城八景”,被譽為“廣州文化名片”,是嶺南地區歷代建築藝術的集大成典型代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英、德、日等國稱讚她為中國南方建築藝術的典範。1959年,郭沫若寫詩稱讚她,“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

廣州陳家祠集中了廣東民間各種建築裝飾藝術,巧妙運用木雕、磚雕、石雕、灰塑、陶塑、銅鐵鑄和彩繪等裝飾藝術,充分展現了廣府氣息。祠堂內的建築裝飾題材廣泛、造型生動、色彩豐富、技藝精湛,既有小巧的瓜果、雲紋、花鳥鏤雕,也有二十七米的巨幅泥塑,雕塑中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也有菠蘿荔枝等南方水果,是中國少見的一座雕塑藝術建築。

雖然在建造時,樂從沙滘陳家祠的建築佈局和形式是模仿“姐姐”廣州陳家祠,但各中乾坤卻大有不同。

沙滘陳家祠橫樑的雀替石雕上,竟然還雕刻有戴著禮帽、穿著對襟禮服的洋人,能在自家的宗族祠堂融入西洋文化要素,這足夠彰顯當時沙滘陳家人的文化包容之心。此外,沙滘陳家祠最標誌部分,即前座和中座的正脊採用純灰塑工藝,這是全省第一個有此壯舉的祠堂,且祠堂正脊的高度更超越廣州陳家祠。

值得注意的是,樂從沙滘陳家祠用料之講究木料遠超廣州陳家祠。據說,祠內所有的酸枝、花梨、坤甸、柚木、東京、菠蘿格等木料,是旅居南洋的華僑陳泰捐贈。在得知宗族要建造祠堂時,陳泰當即遠渡泰國等地,親自走進林區挑選木料,最後這批材料經新加坡到達香港,再從香港轉回沙滘使用。可見,就算是在大洋彼岸,樂從沙滘的陳家子弟也從不會忘記自己的根在何處。

樂從沙滘陳家祠雖然沒有廣州陳家祠那麼大那麼有名,但它一點也不遜色,因為陳氏的祖先周遊列國,見識廣闊,在大宗祠的建築上融入了西方元素,如在祠堂正門兩邊分別做了兩個陽臺、樑與柱之間運用了洋人作為配圖、瓦脊上的博古圖用立體線條勾勒,而且它有堪稱廣東省最大灰塑和最大屏風門,歷經100多年風雨仍正常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