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讀透一本書?

衝上衝不上的雲霄


不懂怎麼讀書?推薦你一本“閱讀聖經”《如何閱讀一本書》。

第一、檢視閱讀:快速把握一本書

要略讀,另一方面是淺讀,通過快速把握一本書的構架和主題,才能為進一步瞭解書的內容打下基礎。

第二、分析閱讀第一階段:透視一本書

1.弄清書的分類,看它是虛構作品還是非虛構作品,是實用性讀物還是理論性書籍。

2.用一句話或者簡單的一段話概括整本書的內容,說明這本書的主題。

3.把書中的重要部分按一定的順序列舉出來,分析它們是如何組成一個整體,說白了就是給全書擬一個大綱。

4.找出作者寫書的意圖,每本書其實都是為了解決一個或者幾個問題,明確這些問題,我們就能從另一個角度瞭解全書和其中的重要部分。

分析閱讀第二階段:詮釋一本書

1,找到關鍵詞,並做出恰當的解釋。

2,找到關鍵句,抓住主旨。

3,梳理出主旨的論述邏輯。

4.審視閱讀的收穫,看看哪些問題解決了,哪些還沒解決。

分析閱讀第三階段:評判一本書

1,在能夠完整地瞭解和詮釋一本書以後,再做出判斷,可以對作者的觀點表示同意、不同意或者暫不評論。

2,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爭強好辯,更不能鑽牛角尖。畢竟辯論的真正目的不是把對方打敗,而是增長學識。

3,要能區別真正的知識和個人觀點,再發表評論。

第三、主題閱讀:涉獵同一主題的多本書

第一步:找到相關章節,也就是列出跟“進步”有關的書目。

第二步:明確主題關鍵詞的含義。

第三步:釐清問題,也就是找出一些能夠說明主題的問題。

第四步:找出不同答案所涉及的議題。

最後一步:分析討論。通過分析和討論,我們就能全面深入地瞭解一個主題,並且明白它對我們的意義。


路上讀書


很多人曾經經歷或者正在經歷著讀過的書記不住的情況。我就是這很多人中的一員。我在讀書的時候總想把每個字記住,總想著去背誦,這大概是和我們從小的教育環境有關係。

我們從上小學開始,老師要求我們背誦古詩詞,等我們大一點的時候,背誦好詞好句、背誦單詞、背誦課文……想一下,我們都是怎樣把這些內容記住的呢?我想很多人是和我一樣——死記硬背。

那麼,死記硬背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呢?就是現在,我們看什麼東西都好象記不住,覺得只有背下來才能把書讀透。可是要讀的書太多,內容太多,就算我們是三頭六臂也總有不夠用的時候。

那麼,怎樣讀書才能把書讀透呢?

這個時候就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什麼才是把書讀透?顯然這個答案絕對不會是死記硬背。我的答案是——理解,用得上。

我們的閱讀目的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娛樂消遣、收集信息、做出判斷。

這篇文章不完全是用於以娛樂消遣微閱讀目的的人群,因為消遣閱讀只要使我們感到娛樂就可以了,我們不需要完全理解作者的意圖、文章的結構、文章的主旨……本文著重講的就是以收集信息、做出判斷為主要閱讀目的的人群要如何讀透一本書。

一、SQ3R閱讀法

英國作家尼基·斯坦頓在《溝通聖經——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技巧》一書中提到了SQ3R閱讀法。

步驟一:縱覽(Survey)
步驟二:問題(Question)
步驟三:閱讀(Read)
步驟四:回憶(Recall)
步驟五:檢查(Review)

縱覽即把文章瀏覽一遍,這遍不需要我們把所有內容都讀完,只讀對我們有用的那部分就可以了。讀完這邊之後我們就可以想一下,在剛剛縱覽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例如:標題裡說有三個觀點,我只找到了兩個,剩下的那一個是什麼?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在重新閱讀。這遍閱讀的時候記得找出問題的答案。做完這些內容後,把書合上,梳理一下這本書的脈絡,我個人建議最好做一個思維導圖(為什麼要做思維導圖我會在下部分談到)。最後打開書檢查一下是否有遺漏,是否有錯誤。

做完這些這本書或者你讀的內容就已經被記住得差不多了。不要強求把書裡的每個字都記住。


二、“便籤法”

“便籤法”是拆書幫趙周老師發明的,趙周老師在《這樣讀書就夠了——個人學習裡升級指南》裡提到的方法。我對這個方法的簡單理解就是“拆為己用”。書,只有自己用到才體現了它的價值。只有這樣才能證明我們這的把這部分內容“吃透”了。因為明白再多的理論都不如我們親身實踐一次。

仔細看圖片,圖片裡介紹了“便籤法”的基本使用方法。

掌握了“便籤法”就掌握了一門時刻把書“吃透”的能力。

“便籤法”可以只針對一個片段也可以只針對幾行文字,所以“便籤法”是身份靈活的。


三、思維導圖

在“SQ3R閱讀法”部分我提到了思維導圖,現在我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問什麼認為思維導圖是十分重要的。

胡雅茹在《我的第一本思維導圖入門書》提到:人類有三種不同的溝通與學習方式——視覺型、動覺型、聽覺型。而思維導圖剛剛好都符合這三種學習形態的需求。

同時,思維導圖符合跟自己溝通、跟他人溝通的原理。思維導圖還可以加速大腦的思考,可以增強我們大腦的觀察、聯想、邏輯、創造、專注等能力,可以讓記憶力得到全面的提升,迅速掌握重點之間的邏輯關係。

思維導圖用到的工具也是十分簡單的:一張A4白紙或者任何其他白紙,這裡十分強調白紙是因為帶有線條的紙張會在我們畫圖的時候限制我們的想象力,限制我們思維。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準備幾支帶顏色的筆。準備好這幾樣我們就可以開始繪製思維導圖了。

當然,現在有很多APP是可以直接生成思維導圖的,但我還是推薦手繪,再收回的過程中我們又把書裡的內容重新梳理了一遍。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歡迎大家一起來探討其他想法。


安帛耳


我從2017年開始讀書,但是很少寫讀後感或者書評,因此看了就忘記。2018年6月份開始學習寫書評,每看完一本就開始寫。現在感覺越寫越順手了,我發現,一本書讀得越透,寫書評就越容易。

從我的經驗出發來回答這個問題,要讀透一本書,需要先學習如何閱讀一本書。在這裡,我綜合幾本經典的閱讀方法書來談談如何讀透一本書。

1.做讀書筆記

做讀書筆記我通常用兩種方式:

(1)按照奧野宣之的"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即一條摘抄標註⭕,對應的感想標註★。如下圖:


(2)用趙周的便籤閱讀法RIA做讀書筆記。





I便籤:用自己的語言簡要複述書中的信息。



A1便籤:聯繫自己的相關經驗或者聽到的經驗。



A2便籤:應用,聯繫自己的實際情況列行動計劃。

(3)整理筆記並轉化成電子檔保存到雲端。這裡推薦你使用有道雲筆記和印象筆記。按照書名建不同的文件夾,方便以後查找。

2.梳理書本邏輯

做書的思維導圖。導圖有兩種做法:

(1)按照目錄來做。目錄就是書的提綱,結構清晰,可以幫助你更清楚地瞭解書的結構。如下圖我做的《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業書》的思維導圖筆記。



(2)按照自己的閱讀目的來做。比如,我做《活出生命的意義》的思維導圖。



3.輸出

閱讀是一個輸入過程,而寫書評、讀後感、悟空問答以及知乎問答則是一個輸出的過程。通過輸出檢驗輸入,梳理書本知識,這樣才能將一本書讀透。

將讀書筆記提煉出3-4個點,用恰當的語言連接起來,形成一篇讀後感或者書評。

讀後感側重主觀感想,而書評側重對書的客觀評價。

在問答平臺寫問答也是一個很好的檢驗閱讀質量的方法。

另外,如果用的是RIA便籤閱讀法,則將A3便籤取出來貼在顯眼位置,按照計劃執行,以便學以致用。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豬豬貓張讀書


這幾年持續在讀書,為了更好更快地閱讀,也進行了「讀書方法」的主題閱讀,在此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希望對大家有些幫助。


我認為讀透一本書,大體可以分為四個步驟。

1,找出骨架、概括主旨。

每一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為一個深度閱讀者,我們先要找出這個骨架。

一本書出現在你的面前,衣服裹著肌肉,肌肉包著骨頭,我們無法解開外衣去得到它的骨架,但你一定要用一雙X光般的透視眼來看一本書,因為那是你瞭解一本書,掌握其骨架的基礎。


我們要知道一本書的主體架構,也就是使用一句話或幾句話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比如我用一句話來介紹《如何閱讀一本書》:幫助讀者用正確有效的方法閱讀一本書,重點告訴我們如何進行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和如何閱讀不同讀物。

有人會說,一本這麼厚的書,如何凝練為幾句話甚至一句話呢,但如果你要真正讀懂一本書,就必須嘗試歸納這本書的主旨,否則你還離作者的距離有很遠。



2,從重要句子中抓主旨。

一本書的重點只有10%—20%,我們要善於從重點語句中抓主旨。

測試你是否抓住了一個重要句子的主旨有兩個很簡單的方法。

①用你自己的話說一遍。不能重複作者的話,或者把語序稍作改變,而是用完全不同的用語說出同樣的意義,否則你並沒有理解。

②另一個方法是能舉出一個例子,可以虛構,也可以是是真實例子,但必須是和關鍵句表達的主旨相關。

讀透一本書,並不是要熟背一本書,因為很多書就算你能倒背如流,若不加以理解,依然不是你學到的。我們要超越文字本身,真正去深刻理解作者的意思。


3,閱讀同類書籍,增加對知識的理解。

很多人看書,都是單一地看一本書,而真正要讀透一本書,最好是多涉獵同類書籍,也就是進行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可以建立知識間的聯繫,當這本書的概念在另一本書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現,我們不就能增加對這個概念更廣更深的理解了嗎?而且能從多角度、更全面、更系統地瞭解一個主題。


要進行主題閱讀,首先要列主題書單,其實找書並不難,有很多渠道,比如一些書單公眾號、豆瓣、亞馬遜和京東這類網上書店排行榜都可以,還可以找這個領域的專家推薦。



4,知行合一地做到才是學到。

要讀透一本書,最後一定離不開「做」這個字。


論語中的第一句話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很多人把「習」字誤解為是複習的意思,其實這裡的『習』是練習、實踐的意思。讀論語,首先得把這句話讀會了,才應該去往下讀。


我們要學聖人之言,就必須「切記體察」,放到自己身上去實踐。《華杉讀透論語》作者華杉在讀論語時,每天只讀一句話,為什麼呢?每讀一句話,就把這句話應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每待一個人、做一件事,都想想如果是孔子,他會怎麼做?然後按照孔子的方式去做。比如送客,孔子肯定是站在大門口眺望,直到客人走遠看不到了才會轉身,所以華杉學了論語,在送客的時候也會這樣去做,就這樣每句話落實到實踐,才算是真正讀透了論語了。


身邊總有人持有『讀書無用論』,比如看了很多自我管理的書,依然無法管理好自己的時間,這其實不是書的問題,而且我們把書當成了文字,而不是要實踐的行動,我們常說「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恭行」,只有做到才是學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讀透一本書。


五月笙:微信讀書籤約講書人,有書、新世相等平臺簽約作者。
持續分享「獨特思考」、「讀書方法」、「高效工具」
關注我,用心解讀好書,用閱讀賦能成長。

五月笙


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年代,各種書籍琳琅滿目,好書層出不窮,讓我們這些愛看書的人應接不暇。但真正對我們有用的書卻寥寥無幾,那麼如何做到在不同書類型的書中,快速找到對我們有意義,有價值的精華呢?下面我與大家來分享一下我從書中學到的一些經驗:


首先,選書。選自己喜歡的書,主動去閱讀。既然是自己喜歡的書,那你就會去主動閱讀,越主動就越能從書中獲取更的收益。當然,若遇上自己不喜歡讀,但又不得不看書,那就進行跳讀,先瀏覽,再選出對自己有幫助的內容,然後精讀。


其次,明確目標,找準方向。如果你的目的是要學習本書的某個章節的內容,那就不需要全部閱讀,只需要目錄找出你需要讀的部分。熱愛閱讀的人都知道,一本書的精華部分,也就只有百分之二十,這百分之二十既是全書的主題,也是書的精髓,我們要快速把它從書中勾勒出來,記住筆記上,或者便利貼及時寫下自己的心得和建議。



最後,不但要讀,而且還要去實踐。實踐什麼?就是學以致用,去驗證你學到的知識,能不能及時的運用到你的生活,以及工作中去,能不能給你思維帶來一次創新性的改變。比如,對完一本書可以先寫讀後感,再寫書評。最後圍繞這本書的主題,考慮自己有沒有必要進行主題閱讀。


針對不同的書,我們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採用不同閱讀方法去進行閱讀,分門別類的去進行學習總結,不必籠統的一一去解讀全書的內容。


薇耘1


我是一名青年教師,讀書是我生活中的愛好,也是對於職業來說所必須要對自己的要求。

去年之前,我讀書純粹是個人愛好,沒什麼規律性,想怎麼讀怎麼讀,想讀什麼讀什麼,這樣固然很好,因為我可以只讀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時間一久,我發現這樣的讀書其實只是一種娛樂方式,和打球,玩遊戲沒什麼區別,而如果想要通過讀書去提升自己,就必須要系統地或者說有目的的讀書。

大部分的小說等虛構類讀物還是偏向於消遣是讀物。真正類似《溝通的藝術》《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等非虛構類讀物,才是能真正的指導我們成長的。這些書,我不能讀過就算了,我們不僅要讀,還得把書徹底讀透了。

什麼叫把書讀透了?我覺得這得看兩點:

第一,書中最重要的20%的內容你得看明白了。

第二,能將書中的內容實際運用在工作生活中。

我們來細說。

第一條:書中最重要的20%的內容你得看明白了。

著名的“二八定律”我們都知道,研究發現,世界上任何一種事情,其中最重要的只佔20%,拿書來說也是如此。

所以想要把書讀透的第一步就是你要能把握書中的關鍵。一本書不是非要從頭讀到尾,這種讀書方法其實有點像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看似把書裡的每個字都看了一遍,實際上什麼都沒記住。那怎麼辦呢?

速讀和精讀相結合。

通過速讀快速掌握書本結構,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書的框架。再結合自己的理解找到書中最關鍵的部分,仔細研讀,或者是自己感興趣的部分,認真瀏覽。

基本上能做到這一點,20%最重要的內容就已經掌握了。

第二條:能將書中的內容實際運用在工作生活中。

小的時候做數學題有印象吧,上課明明聽懂了,回家做作業,同樣的題目換幾個數字,經常就不會做了,都別說舉一反三了。

如果讀完一本書,在運用的時候,書本起不到任何作用,或者你讀完之後壓根忘記了書中的內容,即使當時你已經把重要的20%內容研讀過了,也沒有用,那還不算讀透了。所以我們不僅要研讀,還要記住他,甚至還要滾瓜爛熟。

所以我們需要記筆記!!!

記筆記是最好的幫助我們將書讀懂了,讀透的方式。

你可以寫思維導圖整理結構,可以找一本特別好看的本子進行記錄,也可以利用電腦的那個電子設備進行記錄,都可以。不過,有一點一定要注意,要有思考。

思維導圖很好,整理結構本身就是記錄的過程。

如果你選擇摘抄記錄,那麼請一定要在摘抄下面寫上自己的感想。

只有自己思考了,才是一種主動學習,而主動學習記憶的東西能夠在大腦中保持的時間會比被動學習長得多。

基本上做到這一點了,加上之前的速讀、精讀,你已經將這本書至少翻了三遍以上了,相比你之前的通篇閱讀,讀了後面忘了前面,好了太多。更何況你加上了主動學習,你一定會記住書本的大部分的內容。

如果真的沒記住,至少你也能做到當你需要它的時候,去書架一翻你就知道在哪本書的什麼位置。

有了這種記憶的積累,多運用,自然就能將這本書讀透了。

所以綜上,總結一下,想要把一本書讀懂、讀透,首先需要通篇瀏覽全書,從宏觀上把握書的結構,整理出思維導圖,找到整本書最重要的部分,再結合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或是工作所需,將你所需要的內容進行精讀,精讀之後再挑選部分內容進行記錄,寫上自己的思考,再儘可能的將書中所閱讀的內容實際應用在生活工作中,反覆幾次,這本書,就算是讀透了。

有關如何把書讀透了,這裡推薦兩本書:

《溝通聖經》這本書描繪了聽說讀寫這四個方面的溝通技巧,但對我而言最有用的就是它非常清楚的解釋瞭如何速讀?如何精讀?速度時讀哪些內容?怎樣閱讀讓效率最高。非常實用。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如果讓我只推薦一本和讀書筆記有關的書,我一定推薦這本。簡單易懂,清楚明白,最關鍵的是操作性強。

好了,到此,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


小小一座山0516


俗話說,書讀千遍,其意自見。想要把一本書讀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反覆讀,讀好多遍。在喜馬拉雅上有一位講金剛經的,叫吳永達的老師,他說他在零九年把《金剛經》聽了六百多遍。一位講《道德經》的老師,把道德經讀了一百多遍。可以倒背如流。我的一個學生把《狼圖騰》讀了二十多遍。還有一個更厲害的,九十年代有一則新聞,說一個二十七歲的年輕人,把《紅樓夢》讀了一千多遍,最後寫了一本書,叫《結構紅樓夢》。

所有這些事例都證明,要讀透一本書,就要多讀,反覆讀。

讀透就是一個從微觀到宏觀,再從宏觀到微觀的過程。就想看一幅巨型畫。一開始你就現在畫的跟前。看到的只是一個局部。一個局部一個局部地看,把那每個局部的細節都看到了,然後你在退一步,或幾步,再看一個更大的部分,最後退到遠處,在能看到整個畫面的構圖。看清整個畫面後,再去看局部,你就知道這個部分和其它部分的關係了。

看書就是先一章一章地看,看完整個一本書後,再看一遍或幾遍。這樣對每一章都瞭解了,書的整體結構就在大腦中形成了。再去看個別章節,你就知道它和其它章節的關係。

主人公可能在一開始救過一個乞丐。第一遍時你可能沒有在意這個乞丐,他在書的一大部分裡都沒出現。你可能都把他忘了,但可能最後他出現了,並且拯救了主人公。有時候是第二次閱讀才發現的。書中人物關係複雜時,就得通過反覆閱讀才能搞清楚。

所以,想讀透一本書,沒有捷徑,就是多讀。當然,有一段國學經典還應該讀一些參考書。


散木17


純屬個人觀點:把一本書當成科研論文來讀才能讀透。無論精度還是筆記都是建立在汲取書中營養基礎上的,建立超越作者的視角來審視才有可能完全思考清楚。

首先要梳理清楚文章的脈絡體系。看清楚整本書的結構,貫穿全文的線索是什麼,屬於什麼類型,文章的寫作順序是什麼,文章的衝突及主次是什麼等。

其次要弄清楚文章的風格。寫作風格多如牛毛,具體可以鑑別,包括語言風格、文體風格等。還有一些藝術技巧。好的文體和語言可以仔細推敲。



還有就是弄清楚文章的意義。每本書都有其目的,弄清楚作者寫作的目的,參考自己的經驗與閱歷思考一下整本書的意義,有益的地方在哪,哪些觀點需要推敲。


只是舉一下例子,要說把書吃透是非常不容易的,平常精讀就好。


覃小篤


要說對一本書讀透,就要看是什麼書,中國漢語言文字,能夠說上“博大精深”,還真不是徒有虛名。(晉)《三國志.魏志.王肅傳》陳壽說“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一本書,讀一百遍,它的意思就顯現出來了。一百遍是一個概率,意思就是讀一遍不知道就讀二遍,二遍不懂讀三遍,讀到懂為止。古時候,科學技術落後,書籍太少,相關的書籍很難找尋,只有這個辦法,也是一個先進的辦法。在網絡時代,我還是建議瀏覽讀書法,查閱資料式閱讀。

古人還說,繩鋸木斷,水滴石穿。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集土成山,風雨興焉;集水成淵,姣龍生焉。學習知識,也跟魯迅先生說的寫作文一樣,沒有捷徑可走,只有多讀,多研究,多實踐!


頂頂田


對於讀透一本書,古人有不少非常好的經驗。(在我們介紹蘇軾讀書法後,以《三國演義》為例詳細剖析)

若要,精細學習某些經典著作,蘇東坡在給侄女婿王癢的《又答王癢書》裡提到的一套讀書方法,有史以來最受推崇,相當牛逼。

蘇軾信中是這樣說的:

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數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並取,但得所欲求者爾。故學者,每次一意求之。

他意思是說,經典著作要反覆閱讀,因為裡面的內涵養分太多了,信息量太大,我們總不可能一會學習文筆,一會學習裡面的關於哲思的問題,這樣貪多嚼不爛,也不能每樣都學到精髓,自然很難讀透。

然後東坡的妙招來也!每一次,只學一個方面。我們以《三國演義》為例。


第一遍,以學習這種中國古代,全景式小說寫法目的來讀。那麼在讀的過程中,一定要始終留意,作者如何引入故事(也就是開篇);作者是用什麼線索,來切換人物故事;是如何構建如此複雜的人物故事體系。

第二遍,以學習裡面的為人處事之道為目的。就要注意裡面,怎麼處理上下級關係?怎麼應對人生低谷?怎麼戒驕戒躁?等等

第三遍,以學習裡面的兵法韜略為目的。同樣就只留意,關於軍事用兵相關的環境場景以及人物對於各種信息的判斷和應對之策。

第四遍,可以學習這種全景式史詩寫作語言;第五遍可以學習三國古代的一些文化特點,人物風情,等等之類。

這就是著名的蘇東坡讀書法。

個人建議,閱讀經典,在你學習完“每一意”後,再讀一遍,用陶淵明的方法(好讀書,不求甚解),主要追求把握作品整體的氣韻和思想。

希望對您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