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南林北李”之誉的林散之草书水平如何?

精品艺术鉴赏


在当代书坛,素有“南林北李”之誉的林散之是我们熟知的草书大家。一生跨越了晚清、民国等时期,一直到1972年,日中书法交流时期,林散之先生一举成名,十七年后,1989年,林散之才走完他充满传奇经历的一生。

我们之所以要将“林散之”和“李志敏”并称,是因为他们俩在当代草书上的贡献是巨大的,大到可以将他们并列齐名的地步。如果说在当代草书实践中,林散之为飘逸之美,那李志敏则为苍茫之美,两者风格迥异、刚柔互补,凸显“南林北李”的双峰对弈。

这两个人的书法风格之所以会产生根本上的差异,是因为两人在草书创新的思路上有所不同。

林散之先生是以汉碑书法的风格、法度来革新草书,而李志敏则以北碑书法来革新草书,二者虽然思路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引碑入草”的书法大家。

我们细细考察林散之先生的学书轨迹,就会发现,林散之先生书法轨迹以帖学为基础,而后逐渐扩展到碑学书法,对于碑、帖二学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均有涉及。

他自己就曾说:

余初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于汉师《礼器》《张迁碑》《孔宙碑》《衡方碑》《乙瑛碑》《曹全碑》;于魏师《张猛龙碑》《贾使君碑》《爨龙颜碑》《爨宝子碑》《嵩高灵庙碑》《张黑女碑》《崔敬邕》;于晋学《阁帖》;于唐学颜平原(即颜真卿)、柳诚悬(即柳公权)、杨少师、李北海,而于北海学之最久,反复习之。以宋之米芾、元之赵孟頫、明之王觉斯、董思白等,皆力学之。

这几乎把书法史上所有的书法大家囊括在内了。当林散之先生把这些书法作品学习掌握之后,他并没有“创造”一个新体,而是在原有草书大家的书法基础上,融汇形成新风格的书法。特别是他晚年,从怀素和王铎书法中获得灵感,以“汉碑入草”,革新草书。

我们知道,怀素是唐朝时期狂草艺术的代表人物,而怀素的狂草书法基本上是以帖学书法为基础,缺少碑学的滋养。林散之用怀素狂草中的帖学法度、王铎草书中的独特个性、汉碑书法中的人飘逸之气,将草书的面貌改造的焕然一新。

汉代碑帖中,大部分是以汉代隶书为基本的书体,而隶书最大的特点就是飘逸潇洒,隶书笔画一波三折,细腻多变,有一种曲线美,这种曲线美,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

但是我们长期囿于思维定势,将这种飘逸潇洒的曲线美视为隶书独有,而没有想到把它与笔走龙蛇的草书相结合,林散之先生因为早年的学碑经历,打下了深厚的碑学功底,因此能够轻松融会贯通,革新草书。

因此,当代人称呼林散之先生为“当代草圣”,虽然有过誉之嫌,但林散之创新地将汉碑和草书结合,开创了“以碑入草”新思路,也算是他对中国草书书体发展的巨大贡献了。


松风阁书法日讲


素有“南林北李”之一当代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先生的书法作品之草书水平很高,被誉为“林体”、当代“草圣”。

一.林散之先生的书法作品之草书,主要说的他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近30年所创作的早期、中期的书法作品之草书。

二.林散之先生的书法作品之草书,他的颠峰时刻也就是他获得成就最高的时候,是在七十年代所创造的。

三.林散之先生的书法作品之草书,笔法痩劲飘逸:

1.痩劲圆涩;

2.飘逸天成;

3.偏正相依;

4.璀璨华滋。

林散之先生独创一门,自成一派,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书法作出自已的贡献,为年轻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树立了榜样,林散之先生的书法(特别是草书)值得人们去学习与宏扬!

谢谢“中国艺术论”的问答邀请!

接下来请大家欣赏笔者的一组“草体滕王阁序”书法作品,请多多指教。谢谢!(插图)








祥禪


谈到林散之的草书,我等作为后学者自然是敬之仰之的。但作为书法研讨,在当今艺术讨论氛围开放情况下,还是可以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的。

林散之(1898年-1989年),原名林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祖籍安徽和县人。幼年开始练习字画,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拜黄宾虹门下学画。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江浦县副县长等职。六十年代被聘为江苏省国画院专职画师。曾因参加中日友好书法活动,被日本友人誉为“草圣”,并得郭沫若、启功的赏识。

纵观林老草书,窃以为可概括为清淡飘逸有余,而笔力功底不足。书界也"戏"称其为"大器晚成"。他的字在我看来是不及同时代的沙孟海和来楚生的。

为什么名声大、字却不见得最好?原因有三:一是林散之从艺大部分是以画为主。画与字虽同源,但要写好字没有相当功夫花下去却是更难些。林的字在布局经营方面是好的(这与会画画关系较大),但在用笔变化、尤其收笔方面功力显得不足。二是,林的"当代草圣"之冠是日本一位友人当面称颂之辞,后传而广之。在书法界并未真正获得一致的认可。三是,林作为体制内人,在当时众所周知的政治空气下,相比于沙孟海、来楚生们是更容易获得先机的。

今天客观公正地看问题,"当代草圣"之称冠于林散之,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近现代草书真能达到高峰的,只有清代王铎而已。

下左:林散之草书

下右:王铎草书




浮石散人


林散之书法艺术欣赏
草书简洁流畅,笔画结体舒和开张,书写瑧熟奔放,因为笔画线条细微,劲力彰显,率真颐和,究竟是老辣从容不迫,习书烟云飞扬,墨韵冉冉,从整个作品观看,行云流水状,始终贯穿与畅通游走,能够从窠臼之法內,脱颖而出自己形与象,难能可贵之处,今人入时代之风,可以这样断论,受到了哪一个时候的环境影响,没有欲望之名利,心境淡泊,明志于己,纯唯性情之人,准书法艺术景观,那种心态的书墨,而今少见了。或许现在人用别样心境去看待林散之,或许认为这种风格的由来,是异国人而注定“草圣”,何有名与书不实?

这是一种书界的自由散漫风,管窥蠡测于一个书家的水准。皆为人云亦云,曾经有人文章评论大言,论据破绽百出,有低林散之书法。于是几年的时间,有了跟风,虚无主义泛滥,或许中国一旦有了书法集成者,便是晴天有雷声,檄文论劈,雅致成为睚眦,习气与心气,一旦缠绕,纷纷嚷嚷,便出现偏颇,甚而偏见。无外乎唯恐自己书法底蕴低,而首先谦虚,之我见。其实都是找到了诋毁林散之的片言只语,而加工叵测之嫌疑,

在八十年对林散之书法没有异议,而今对林散之的书法研究好像有深度了。大家都知道浮躁的今天,心境变了,话语权自由了,可以自舒心境,于是我认为……,总是我者。云云,但是其言论,真实客观,又有几人?

总之我的理解,林散之名符其实的草书有大景,认准了:干净利落,不复杂不浮躁,无尘埃,朴实无华,自然返朴,高贵于真实不虚。即是点画有些许习习,应该说书法艺术无止境。而与我辈水平,依旧很难看出。

现在再欣赏李志敏书法艺术

李志敏大草书
气势恢宏磅礴,如瀑布直下三千里,亦如滚滚长江东逝水,造出了势,不可挡之间,由此联想不羁放纵自由奔放。草书难识,但是并不因为不认得其字,而妄加评论,这首李白诗言,应准了李志敏的草书气势。

字法,草法,如此合乎法上,笔墨块面线条点画,都厚重之感,知其然,又知其背后有多少碑林之功力,原来前因后果,才有的魅力四射,只因时代赋予的明静,才如此无人问津知晓大书家,就在这个社会艺术之林。

由此感慨,李志敏,有多少人知道其书法水准有如此妙著,断定,草书境界,堪称一流,其南林北李之称,名符其实。

两个人的书法艺术,呈现出不同的笔意,一则块状墨而运势,一则线条状而使转,都具一种别样的心胸,拥有各自笔墨技法而写意。纯艺术之笔墨,坦荡之气,羁绊之释,而达及脱俗耳。一代草书之风,大矣,书法创造精神,伟矣,一掃万馬齐喑之势。

作为一名热爱中国书法的爱好者,感到有二位书界的老前辈,骄傲,为民族,自豪。


狂喜淡墨a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在那个书法艺术贫瘠的年代,涌现出了许多空副其名的人。



在那个书法断层的时代,还能拖起书法这个羸弱的身体执着上前的那些人,我们本应该怀存敬意。可是,总有一些揣着其他用心的人,任意地夸张,恣肆地张扬,发现下去将会给整个崛起的书法界,带来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是的!林老草书的章法确实有他独到的地方,与他的书法也有相得益彰的妙处。但是,林老那羸弱的笔力与松散的线条,真的难以承受那些吃闲饭人的夸张,什么张旭,什么怀素都敢搬出来,更有嚣张的竟然与王羲之并列。据传说,林老自己称草书已超过黄庭坚而诗文弱之。若真是其说的,那我可要说句不敬的话,林老您太不量力了,您的字啊,还没迈进书法家的边呢!

以我的观点评论林老的草书,我认为林老还有达到沈鹏沈老的草书境界呢。不要在谈什么草圣了,徒留笑柄!


一笑貫长天


“南林北李”,林散之名气大,而李志敏先生,草书的影响力不大,现在几乎少有人提及。

林散之的草书,以晚年风格为典型代表。时值改革开放初期,书法热回归,林老以朴茂的线条,以率性的结体,以画意的章法布局,充满仙逸意韵。其峻逸而瘦劲之书风,具有时代美感,为当时书坛所重,受到了国内外书法爱好者的一致喜爱。如今,时过迁尽,人们对林老书法的认知趋于理性。回头看林老的书法,有这样一种感觉,一眼看去,劲健的点画线条、多变的笔墨以及满纸的秀逸,很有美的满足,但再仔细看下去,似乎缺少古典美,不具张旭、怀素那种张力和气势,不具“宋四家”那种浓浓的韵意,也不具王铎的张扬和傅山的任性。而且,林老晚年因名气大,书作供不应求,几乎每一幅作品的节奏、章法处理雷同,明显有刻意为之,缺少了丰富多变,甚至个别点画的生硬和气势的不足,严重影响了他的艺术水准。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有伪作充数。

李志敏先生,为北大法学教授,著名法学家,以学者形象居多。与林老而言,属于晚辈。在上世纪末,曾出版《书论》,从艺术之本真分析书法之美,言简意赅,颇有新意,我曾买过。书法水平而言,草书融北碑之风,个性风格强烈。也许是功力不足,或许是先生对书法的理解独特,缺少草书气势。一家之言,敬请批评指正。











陋石书艺


中国书法史几千年到清代,才出了两个"圣",一个"书圣”王羲之,一个"草圣"张旭。但民国后短短几十年,却也竟然如吹法气一样快速造出了两个"圣","草圣“于佑任、林散之,这足以成为千古奇观了!

显然,今"草圣”与古"草圣“相比,含金量大相径庭。王羲之与张旭,都是被尊为"先贤"者,神仙一样的人物,高山仰止,从者如流,人人仿摹,代代传承。取其法,摹其形,悟其意,传其神。中国书法史,就是这样一种景仰和效法传承先贤经典的历史,他们的圣贤之名,是历史千年沉淀的结果!

啟功先生说过,今人的书法如何,今人说了不算,要等三百年后才能确定。然两于、林二人的"圣名",未经时间检验,便不符合啟先生的定义。而二人的草书,其中林先生唯墨法有超人处,其余笔法结体章法等,断无法与张长史比,也断无法与未挂圣冠的怀素山谷王铎傅山比,而今日习于林二公之字者,寥寥然也。鸣呼!今人有比于林二公而忿然不平者,云"若二公可速成圣,吾何不可哉?"鸣呼!今日大师泰斗遍地层出不穷,当不怪也!说不定过上三十年五十载,再出几个什么"圣”,也未可知。

相关问题

林散之的书法如何欣赏?

林散之有资格和王羲之、张旭并称为草圣三大家吗?

为什么书法史上只有“草圣”却没有“楷圣”?


春雨如酥596


林散之的草书,被称为“林体”,与李志敏合称“南林北李”。它的特点是瘦劲飘逸。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

林散之先生书艺高超,人书合一,自然所为。

如果对“草圣”林散之草书再作进一步概括可能就是4个字:瘦劲飘逸。瘦劲主要指线条等方面,飘逸大体指墨色、结体,还包括林散之的人文思想和人品等等。


西北书画艺术


不认识这个什么李,从没听说过。不值一评。至于林散之,我一向认为是民国之后能进入书法史的书法家之一。民国以来已故能进入书法史的书家🈶️2⃣️人:于右任、林散之,于右任的行书是与王羲之黄庭坚米芾何绍基一个级别的,中国书法史行书5⃣️大家之一。林散之的草书,与狂草四大家张芝张旭怀素黄庭坚🈶️很大差距,与小草两大家王羲之孙过庭也没法比,但比祝允明、董其昌、王铎的草书水平稍高。这便是林散之草书的历史地位。当然,林散翁的草书精品与平庸之作差距极大,还是应该全面看,才能对他🈶️一个较中正持平的评价。于右任行书的精品率远远高于林散之草书的精品率。如果你看的都是林散之的大部分平庸之作,你会破口大骂陈某人🈶️眼🈚️珠,竟然瞎扯林散之草书成就高于祝枝山董其昌王铎。


陈祖芬


是方志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