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三起三落,仗義直言,為國為民,不懼權貴

范仲淹五十八歲時,應朋友滕子京的要求,寫了一篇名為《岳陽樓記》的文章,他在文章的最後寫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後來成為歷代志士仁人鞭策自己的名言。實際上,這句名言也是他當時心境的寫照,更是他一生高風亮節的真實寫照。

范仲淹兩歲就失去了父親,從小家境貧寒。二十七歲考中進士,開始了坎坷的宦海生涯。在他做官的一生中,最為人稱道的事情是“三出三進”的經歷。

范仲淹三起三落,仗義直言,為國為民,不懼權貴

宋仁宗登基時,剛剛十三歲,年紀很小,朝廷的大事,都由劉太后決斷。年聖五年(1027年)正月初一這一天清晨,太后臨駕會慶殿,鐘鼓齊鳴,管絃合奏,群臣和契丹國的侍者分別侍立丹陛之下,坐在太后身邊的仁宗走下丹陛,當著群臣向太后行跪拜禮,祝太后健康長壽。在封建社會,這樣做是違背綱常倫理的行為,但滿朝文武都害怕太后的權威,誰也不敢挺身而出加以勸阻。

天聖七年,劉太后打算在冬至這一天臨朝,有些掌管禮儀的官員為了討好太后,決定請仁宗和大臣們一起向太后行祝壽禮。

范仲淹當時剛剛被推薦進京,在秘閣任校理官。他知道這件事後十分氣憤,上述批評這種違背禮法制度的做法,他說:“在宮中,皇帝侍奉太后,用家庭的禮節是可以的,但是把家庭內的禮節搬到朝廷上來施行,讓皇帝和大臣們站在一起,向太后行禮,這怎麼能行呢!”

范仲淹三起三落,仗義直言,為國為民,不懼權貴

當時,連宋仁宗也不敢對太后說半個不字,范仲淹這一舉動使大臣們都感到驚訝,尤其是舉薦他進京任職的晏殊嚇得要死。他把范仲淹叫到自己家裡,聲色俱厲的怒吼道:“這太狂妄了,這下子你可闖了大禍,我也要跟著你一起倒黴了。”

范仲淹一聽晏殊說出這種話來,嚴肅地對他說:“我是您推薦的,自來京師,總擔心自己所作所為不稱職,辜負了您提攜的好意,怕您為我受批評。萬萬沒想到我是因為忠職盡責而得罪了您。”晏殊聽了,竟無言以對。

不久范仲淹給晏殊寫了一封信,坦率地談了自己冒死直言的原因,他在信中說:“我的官職很低,俸祿不算多,但收入也相當於千畝地一年的收成,如果我坐食祿米,不去為國為民盡心盡力,那與糟蹋糧食的螟蟲又有什麼差別呢?人們都說犯顏直諫會給自己惹禍。其實,說這種話的人不懂得,只有朝廷內外的官員都敢於直言,君主才不會犯錯誤,百姓也就沒有什麼怨言,政治清明,禍患不生,天下無憂,這不正是遠離禍害、保全自身的根本之計嗎?”

范仲淹三起三落,仗義直言,為國為民,不懼權貴

范仲淹還上書給太后,請她將權力交還給已經成年的仁宗。這樣一來,剛剛選拔進京的范仲淹,便得罪了太后,被貶往河中府任通判。但是,這件事卻給年輕的仁宗留下了忠直的印象。

明道二年(1033年),劉太后逝世後,仁宗把范仲淹召回朝廷,任命為右司諫(諫官)。有了諫官的身份,他上書言事更無所畏懼了。有一年,京東和長安、淮河流域大旱,又鬧蝗災,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請宋仁宗馬上派遣使者前去巡查災情,慰問災民。但仁宗在宮中依舊過著奢侈的生活,根本不理睬這件事。

范仲淹冒著觸犯皇帝的危險質問道:“如果宮中有半天沒有東西吃,會怎麼樣?現在許多地方的百姓沒有飯吃,怎麼能置之不理?”結果宋仁宗動了惻隱之心,就命令范仲淹去災區安撫災民。

范仲淹三起三落,仗義直言,為國為民,不懼權貴

范仲淹每到一地就開倉放糧,減免賦稅,禁止花費財物搞祈雨的迷信活動。他還把饑民吃的野菜帶回來獻給仁宗,請他轉給嬪妃貴戚看看,勸誡他們不要過分奢侈。這也事,儘管范仲淹出於忠心,做得都在理,但仁宗心裡總有些不高興。

不久,宋仁宗宣佈廢除郭太后。范仲淹知道後,率領全體諫官和御史跪在宮庭的大門口,請求仁宗收回這個決定。第二天,他又帶領百官揖拜宰相,繼續抗爭。哪知,在去宰相府的途中,就被傳達聖旨的使者擋住,當眾宣佈任中下達的詔書,貶范仲淹為睦州知州。

兩年後,范仲淹被召回朝廷。當時,呂夷簡論宰相,被提拔的官員大多出自他的門下,許多大臣為了自己能升官,不敢得罪他。呂夷簡知道範仲淹的耿介,敢仗義直言,故意委派范仲淹去做京城開封府的知府,想用繁瑣的事務纏住他,使他無暇顧及上書言事。這樣,自己就可以穩穩地把持朝廷的大權。

范仲淹三起三落,仗義直言,為國為民,不懼權貴

范仲淹是個非常精明能幹的官員,到任僅幾個月,他就把開封府治理得有條有理,開封府的老百姓盛傳著一首歌謠:“朝廷無憂有範君,京城無事有希文。”

范仲淹很快了解到呂夷簡在朝廷中結黨營私的劣跡,便將京官的名單排了一個圖,叫做《百官圖》,註明百官升遷的正常次序和公正的辦法,呈給宋仁宗,並且說明:“百官的升遷進退,尤其是破格提拔官員的權力,不應該全部交給宰相,不能讓宰相的權力過大,以防止結黨營私。”呂夷簡知道此事後,怒氣衝衝地上奏強辯說:“宰相這個官職的意思,就是管理百官。范仲淹卻大談百官的升遷進退,那還要我這個宰相干什麼。聖上信任范仲淹的話,請求罷免我的職務。”呂夷簡的話激怒了宋仁宗,范仲淹又一次遭到貶謫,到饒州任知州。

范仲淹三起三落,仗義直言,為國為民,不懼權貴

范仲淹第三次被貶謫,離開京城的那一天,范仲淹的親朋故友又向前兩次那樣,在城郊設宴為范仲淹餞行。有人說道:“你第一次被貶,我們稱您此行極其光榮;第二次送行,我們稱您更加光榮,您還記得嗎?這次又為你送行,我們稱您此行尤其光榮!”范仲淹雖然三次被貶,聲望卻越來越高。

以後,他又被仁宗召回京城,職位不斷升遷。當西北邊疆爆發戰爭時,他不顧年邁,主動要求鎮守邊疆。在他的治理下,敵寇聞風喪膽,范仲淹成為朝野尊敬的人物。

范仲淹三起三落,仗義直言,為國為民,不懼權貴

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以國為重,以民為重,從不計較個人的進退得失。他先後三次被貶謫,都是為著國事天下事。每次被貶,他都沒有消極地吸取教訓,復出後一如既往,表現出他始終忠於職責、不畏權貴的剛正不阿的高貴品質,成為後人學習的楷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