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電商“最後一公里”

農產品電商“最後一公里”

湖南靖州有個叫木洞村的小山村,山清水秀,風景宜人。幾百年來,木洞村的村民主要以種植楊梅為生。不過,由於山路崎嶇,交通不便,村民種植的楊梅賣不出去,900多戶梅農普遍貧困。

“2015年,我們考察市場走進了木洞村。”惠農網創始人、CEO申斌回憶,“整個山頭都是楊梅樹,看上去非常可口,但卻無人採摘,因為摘了也賣不出去。碰上下雨天會落地上成了爛果,我們整個團隊下定決心要幫助他們把辛苦種植的楊梅賣出去。”

當時,電商對於農民來說還是個新鮮事,當地梅農不理解、不支持,申斌團隊就挨家挨戶講方案,召集梅農開會,耐心普及,最終不僅得到梅農的認可,也引起當地縣政府重視。經過三年時間,通過惠農網的操盤運作,靖州楊梅如今不僅不愁銷路還成了搶手產品,僅2018年就實現線上銷量達1500噸,銷售收入約1億元。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們的消費觀念也升級變遷,消費者不再滿足於簡單的必需品,對生活品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產品的品質消費促進了農產品電商的發展,惠農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誕生的。

成立於2013年的惠農網是一家農業電商B2B平臺,連接農業從業者和採購商,為農村用戶服務,為農產品提供產銷渠道。而惠農網這5年所做的探索也是整個中國農業電商行業的探索——如何打通“最後一公里”。

農產品電商“最後一公里”


惠農網創始人、CEO申斌

解決痛點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洪濤主持的《2018年中國農產品電商發展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主要農產品再獲得豐收,農產品總量達到211828.25萬噸,再創歷史新高。

洪濤表示,其中生鮮農產品電商交易額已達到1391.3億元,平均每年增長50%,預計2018年將超過1500億元。中國生鮮電商市場發展迅速,自2013年以來連續5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長速度。

不過,農產品電商市場的增速和農產品企業的生存現狀並不匹配。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涉農電子商務平臺超3萬家,其中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達3000家。但幾乎所有農產品電商平臺都在艱難維繫,掙錢的少之又少。

國內電子商務發展十多年,一直沒有出現農業領域的電商龍頭企業,就連阿里巴巴、京東、蘇寧早些年也都沒有“觸農”,

這麼多年來,農產品電子商務始終都差“最後一公里”。

農產品電商“最後一公里”


農產品電商到底有多難?

作為國內最早“觸農”的電商平臺之一,申斌介紹,做農業電商要有兩點,一是情懷,二要堅持。

首先是人才的問題。申斌來自農村,成長在農村,正因為對農村有著深厚的感情,他才做出回鄉創業的選擇。但幾年農村電商經歷讓他感觸,目前市場上既懂農業又懂電商的人可謂鳳毛麟角,也成為農村電商發展中遇到的最大阻礙。

公開數據表明,20%的農村人口缺少開店知識,14%的農村人口反映不會設計網店,31%的農村人口認為當前最大的困難是經營管理和發展問題。缺乏足夠的電商人才做基礎,僅靠巨頭砸錢推動難以解決根本問題。

為此,在下半年規劃中,惠農網為電商培訓提供服務的“惠農商學院”,在湖南各地級市鄉鎮開展階段性培訓課程,幫助當地農民“觸網”。其中,洞口縣萬人培訓課堂即將開課。

除了人才問題,農業電商的難,還難在產品的標準化打造和運輸。

以楊梅為例,楊梅汁多難以儲存,溫度稍高就容易發酵,對儲存和物流的要求都非常高。事實上,不只是楊梅,絕大部分水果對存放壞境和時間都有嚴格的要求,貨賣出去包裝跟不上,是個大問題。為了楊梅項目,申斌曾研究過市場上數十款物流包裝。

經過三年摸索,依託楊梅產品,靖州每年舉辦楊梅節、楊梅攝影大賽等一系列活動。靖州楊梅成了“網紅”品牌。通過靖州楊梅的經驗,惠農網摸索到了一套切實通過電商幫助農民致富的“農產上行、產業扶貧”模式。

而隨著和越來越多的縣域達成合作之後,農產品尤其是生鮮農產品的特殊性,冷鏈這個不得不思考的問題擺在了申斌的面前——要做生鮮農產品電商,就離不開冷鏈的加入。

2017年我國冷鏈物流得到較快地發展,2017年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總額達到4萬億元,同比增長17.6%,佔全國物流總額252.8萬億元的1.58%,冷鏈物流總收入達到2400億元,增長10%

洪濤認為,生鮮消費點需求倒逼了冷鏈物流發展,生鮮電商潛在的巨大市場需求對冷鏈物流發展具有拉動作用。冷鏈物流質量得到提高,政府對冷鏈基礎建設重點扶持,將促使越來越多的冷鏈服務商將出現。

創業困難重重,但申斌堅持認為,電子商務是現階段解決農產品流通效率的唯一出路。

精準扶貧

隨著互聯網深入農村步伐的加快,電商在農村逐漸興起。對農民而言,電商可以砍掉不必要的農產品中間商,在不增加城市居民負擔的情況下,成倍增加農戶收入;對城市消費者來說,農村電商讓他們有了更多的優質選擇。

農產品電商“最後一公里”


電商扶貧不僅可增加貧困戶的收入,讓相對落後的農業獲得新生,還能快速提升農村相對落後的傳統思維方式

和惠農網一樣,電商巨頭們也開始行動,蘇寧、京東、阿里等、紛紛加大了對農村電商的投入。農村電商的活躍,在推動農村扶貧事業的發展、改善鄉村產業結構上有著重要的作用。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蘇寧覆蓋了全國超過50000多個村,在國家級貧困縣已建設成“O2O特色館”319家,覆蓋277個國家級貧困縣,SKU超過20萬種。

2017年,全國淘寶村達到2118個,淘寶鎮達到242個,其中在國家級貧困縣有33個淘寶村,省級貧困縣有近400個淘寶村。

截至2017年底,京東在832個國家級貧困縣上線貧困地區商品300萬個,商品銷售超200億元,直接帶動30萬戶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增收。

商務部、中央網信辦、國家發改委聯合頒佈《電子商務“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中列出的“全國電商進農村756個示範縣”中,有67%是貧困縣,許多貧困縣都採取電商扶貧作為扶貧的一種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信息流通和渠道建設對實現農品上行、精準扶貧非常重要,以前,農民關心的是提高產量,要“種得好”,現在對他們而言,“賣得好”比“種得好”更重要。

從“種得好”到“賣得好”,惠農網“農產上行、產業扶貧”的模式,成功實施了山東大澤山葡萄、綏德山地蘋果、桂東黃桃、新寧臍橙、四川阿壩小金蘋果等30多個農產品扶貧項目。

截至2018年8月,惠農網在全國農村市場共完成了近580場的電商實操培訓,為6萬多名農戶提供智力扶貧服務;帶動回鄉創業青年超過1萬人,全渠道實現農產品銷售超過百億元,累計惠及100多萬農民。

電商扶貧不僅可增加貧困戶的收入,讓相對落後的農業獲得新生,並傳承當地特色產業及傳統技藝。更重要的是,由電商帶來的大數據 、人工智能等技術將促進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時快速提升農村相對落後的傳統思維方式,引入現代化的發展理念及先進技術。

2017年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超過1.2萬億元,其中農產品的網絡零售交易額佔20%,預計達到2500億元。農業部規劃2020年我國農產品電商將達到8000億元。

市場的活躍吸引了更多資本的介入。據不完全統計顯示,2017年已披露及中心監測到,2017年涉及農村電商的融資事件超過59起,行業總融金額不少於62億元。

除了在上海和北京這樣有絕對地理、經濟等優勢的城市發展以外,農村電商企業也呈現出往更多像南京、武漢、長沙、重慶、成都等第二梯隊城市發展的趨勢,更多資本和企業的參與將進一步加大行業競爭態勢。

洪濤認為,目前我國無論是農產品市場和還是電商市場都進入到一個“發展期”,這一時期需要促進發展和規範監管並重。而中國農產品電商則進入到一個新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將以轉型升級為主要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