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中,雍正的皇后为什么不让年妃参加太后的丧仪?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皇后不让年妃参加太后的葬礼,给出的理由是太后生前留下话“不想再见年家的人”。

太后生前对于年羹尧有着极度的不满。

作为国母,也算是国家的“主人”之一,年羹尧贪污腐败、铺张浪费、结党营私、居功自傲,让朝廷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危害的是整个国家的利益,现在其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的“罪人”,必然对其是非常的愤怒。

作为母亲,年羹尧抢夺了自己的儿子胤禵的兵权,夺去了本应该属于自己儿子的职务和地位,甚至抢夺了本该属于胤禵的功劳和荣誉,这也令太后异常的愤恨。

而在发泄对年羹尧的不满的同时,太后也是将矛头直指雍正。

不管是为了国家,为了朝廷,还是为了自己的小儿子胤禵, 太后都有许多的埋怨和抱怨要怪罪在雍正头上,毕竟正是因为雍正的决策和用人的安排才造就了今天这一切的结果,特别是对于自己的小儿子胤禵的不公正待遇,让太后充满的怨恨之心。

也真是因为如此,年妃作为雍正的妃子,年羹尧的妹妹,正好出于两个人的交集之中,此时的太后也只能拿年妃来出气,尽管只是指名道姓的点出了年家,但是却是将最多的愤怒发泄给了雍正。

皇后让年妃离开太后的葬礼,更多的是在帮雍正圆场。

首先,皇后不想让雍正夹在太后和年妃中间,显得尴尬和为难。

既然是太后在死前留下了遗言,“不想再见年家的人”,如果让年妃继续留在葬礼,那就是违背了太后的懿旨,雍正将背上不孝的骂名;如果是雍正让年妃离开,则显得雍正是如此的不近人情,毕竟也是刚刚册封了人家为皇贵妃,也会招来非议。

所以,皇后乌拉那拉氏算是替雍正出面,将年妃请出了灵堂,实际上是帮着雍正处理好了这个局面,避免了雍正的尴尬与为难。

其次,此时雍正的处境确实不能在对待年妃的问题上有所表态。

此时的年羹尧已经被雍正一贬再贬,但是朝堂之上的官员们依然不肯罢休,始终要置年羹尧于死地,而雍正此时并不像真的就此处死年羹尧,还希望事情有转机的余地。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不能自己表达对于年妃的态度,因为他的表态很有可能就会激起朝堂之上巨浪,引得更加猛烈的对于年羹尧的弹劾浪潮,这是雍正所不希望看到的,因而此刻的他也就不能对年妃的行为有所表态,而皇后却恰如其分的帮助了雍正度过了这一次的危机。

再次,皇后包括雍正自己都是对于年妃有愧疚之意的。

不管对于年羹尧有着再多的愤恨,年秋月是无辜的。

当初作为“人质”一样的嫁给了雍正,实际上就让年妃舍弃了自己的终身幸福来达成雍正对于年羹尧的掌控目的,这一点雍正、皇后都是心知肚明的,因而在这个时候更是不能让雍正主动去请年妃离场,而又皇后去说会让年妃不至于太过于失落与绝望。

而在年妃去世前,皇后始终陪在病床前悉心照料,也可见皇后对她的感情之深,以及代表雍正对她的歉意和安慰。

所以,皇后乌拉那拉氏不让年妃参加太后的葬礼,不仅仅是因为太后去世前的懿旨,更多的还是为了雍正做着考量。


雍亲王府


只看《雍正王朝》剧情的话,皇后不让年妃参加太后丧仪是有道理的。



第一,因为太后临终前曾让年妃滚出去,并发誓不想再看到年家的任何人。主要是由于太后对年羹尧夺了他的小儿子老十四胤禵的抚远大将军之位感到极度不满,却又不敢对雍正说什么,只好把这个气撒在年妃身上,认定是年家的出现破坏了这兄弟俩的关系,毕竟胤禵之前能够当上抚远大将军,还是雍正的推荐,但太后并不知道这背后的权谋,只是单纯觉得这是兄弟情谊所致。

第二,当时年羹尧权势熏天,不仅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就连雍正都拿他没办法,只能拿年妃“卸甲”来撒撒气。在这关键时刻,皇后不让年妃参加太后丧仪,也是很稳妥的。



第三,如果出于宫斗的角度考虑,皇后以此来打击年妃,也不是不可能的呀,不过《雍正王朝》从不屑于展现宫斗这些,所以这也算是达摩君瞎猜的吧。

当然在历史上,年妃也确实没有参加太后的丧仪,但原因并不是太后恨她,而是因为她在太后去世前曾诞下一子,但随即夭折,生理心理上都不太适宜参加皇家重大仪式,故被雍正恩准,可以不用参加丧仪。

另外,诸如“卸甲”一类的事情在历史上也不会出现在年妃身上,因为太后去世时是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当时年羹尧刚刚奉旨督办西北军务,但还尚未接任抚远大将军,所以也不存在年羹尧权势熏天的事。



而且年妃自始至终也没有因年羹尧的沉浮而影响到雍正对她的恩宠。雍正三年年妃病逝,雍正辍朝五日为其举丧,这对于素以“工作狂”而闻名的雍正来说,简直是不敢想象的。


达摩说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不是历史,电视剧而已。这不是历史,电视剧而已。这不是历史,电视剧而已。

《雍正王朝》是难得的一部好剧。除了把四爷表现得过于大公,大事件上当做历史初级读物还是可以的。

里面的男演员,八爷、十爷、十三爷、十四爷、乌先生,尤其是演康熙帝的焦晃和雍正的唐国强,都是教科书级的出演。这是一部讲述男人间权利斗争的大戏,女子在其中只是“万绿从中一点红”,点缀的,但也推动剧情。作者给每个男主配了一个红颜知己:十三爷的阿兰,十四爷的乔引娣,康熙的乌雅氏,雍正的年秋月。。。

年秋月,四爷府中的包衣,年羹尧的妹妹。最初负责照顾乌先生,并产生了感情。但因为四爷要重用年羹尧,年秋月就成了四爷的侧福晋,进而成为年妃。她也从一个连主子都敢顶撞的小丫头,成了小心谨慎、受气包一样的妃子。

太后过世,后妃都去守丧。到年妃行礼的时候,皇后站出来把她撵了出去。并不是皇后有意为难她,而是太后到死都不待见她!她可怜兮兮求助地望向皇帝,她是完全无辜的。皇帝如同大多数的儿子,选择无条件地站在母亲一方。这成了压倒年秋月的最后一根稻草,她倒下了。

太后为何如此厌恶年妃?还得从她哥哥年羹尧说起:

德妃的两个儿子——胤禛和胤禵,只能用出色形容,一个做了皇帝,一个是康熙朝统兵的大将军王。但偏偏这一母所出的兄弟俩却圈不到一个笼子里。为了皇位斗得跟乌鸡眼似的,一见面就掐。

作为母亲当然希望兄弟和睦。可偏偏她的两个儿子就是不和,更麻烦的是君臣名位已定。

乌雅氏是偏爱心疼小儿子的。总希望雍正可以重新启用他。可雍正不仅不能启用他,还要处处防着他。怎么可能再让他回青海带兵?!

胤禵,最初站队八爷党,后来为自己谋划。在康熙晚年,青海出现叛乱,因为九子夺嫡的复杂局面,大家都盘算着谁能出任这个带兵的大将军王就是康熙帝心中属意的皇储。十四爷更是坚信。

但康熙帝突然驾崩,他从战地赶回来的时候,黄瓜菜都凉了!大位已经属于了他四哥雍正帝了。他各种的不甘心,但已经于事无补,只能任性使气,包括去母亲那里打小报告。

母亲当然疼爱小儿子,希望他再有机会大展宏图,也一有机会就找大儿子说。但她的俩儿子已经水火不容。她越这样,大儿子越反感。一句:祖宗的规矩,后宫不得干政。让乌雅氏这个太后也是无话可说。

她觉得是年羹尧抢了她二儿子大将军的位置。再加上年羹尧的种种劣行不断地传到太后的耳朵里,太后这个气啊!她拿她的皇帝儿子没办法,拿在外带兵打战的年羹尧没办法;为自己小儿子再无出头之日觉得委屈与着急,气大儿子重用外人而不用兄弟,也顺带着替大儿子在重用年羹尧时候的各种忍气吞声着急。。。

管不了大儿子,管不了二儿子,太后的怨气如何发泄,就拿儿媳妇出气了。她觉得她俩儿子的失和,尤其是小儿子的再不能一展才华,都是年家人造成的!对于年羹尧的厌恶到无以复加。年家人的代表就是这个在宫里的年妃!

一个麻利的姑娘,被岁月熬成了受气的小媳妇。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那年妃为什么没有参加太后丧仪呢?


因为年妃在太后崩前13天,由于动了胎气,早产了一个男婴,夭折了,(就是雍正的第九子福沛)年妃身心倶伤。

根据史料分析,年妃的早产应该跟她本身体质有关,因为年妃先后生了三个男孩都没能够序齿,可谓命苦也!若年妃生下的男孩若是得以存活一个,怕历史都有可能改写。


本来体质就不行,又因为康熙大丧,终日行三跪九叩之礼,未免动了胎气。现在刚隔半年又逢太后大丧,正逢年妃又在月子里,所以丈夫疼老婆,不让她再终日跪在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更何况,此刻年羹尧对于雍正来说开始变得重要了。因而无论哪个角度来讲,年妃没有出现在太后的丧仪上是情有可原的事情。(之所以说开始变得重要,那是因为此刻年羹尧还没有取代延信,全面掌握西北军权。)

但是在《雍正王朝》里,编剧刻意把年妃这事跟胤禵没有回得了西北联系到了一起,就把乌雅氏那种老太太疼小儿子,偏心眼的细节给刻画出来了。


80后以后的孩子因为大都是独生子,无法体会那种老人“一碗水端不平”,但是在很多80后以前出生的人都能体会到这种“爱恨情仇”。

其实老人本身的出发点是都希望孩子们过得好,但是因为每个人的境遇其实是不一样的,所以必然有好有差。而且年长的通常委屈感会更重,因为年长的不但要奋斗自己,还要拉扯弟妹,为整个大家庭付出。但是时间一长这便是理所应当了。

而弟弟因为小,却享受着整个家庭的关爱。当大哥开始为自己小家付出的时候,弟弟还不乐意了。而父母总是把老大给自己的补贴补给偷偷给弟弟。还要让老大帮助弟弟。老大自然也不满意了,都是一个爹娘生的,凭啥你那么宠他?我又算什么?

而雍正和胤禵就是一个家中老大和老小之间的关系。


更何况,雍正并非由乌雅氏亲自抚养大的。所以在乌雅氏眼中,你胤禛都当皇帝了,一定得拉扯胤禵。你没当皇帝的时候,就曾举荐胤禵当大将军王,现在你当皇帝了,就更应该帮衬胤禵了。

但是在乌雅氏提要求的时候,她并不没白这里面的政治背景。她不知道胤禵从某种意义上甚至是雍正的政敌;更不知道胤禛在此刻面临多大的困境。


她只知道年羹尧嚣张跋扈,抢了自己儿子胤禵的大将军的位子。她甚至可能认为康熙是把位子传给胤禵的,都是因为年羹尧夺了胤禵的兵权,胤禛甚至是篡位的。

所以野史里会按照这个逻辑编成,孝恭仁皇后指着雍正鼻子骂,做梦也没想到是你当了皇帝。所以才拿头撞柱子。

在《雍正王朝》里,年妃就是年羹尧的替罪羊,被乌雅氏恨屋及乌。


乌雅氏立下不准年家人参加自己葬礼的遗诏。所以年妃当场被雍正的皇后赶回去。表面上雍正的皇后在执行遗嘱,但是只要编剧稍微发挥一下,那又是一场宫斗大剧。我们可以联想下皇后并没有给雍正生下任何嫡嗣;年妃的三个孩子莫名其妙死掉。但幸运的是《雍正王朝》的剧情并未像这个方向展开。

再回头看看《雍正王朝》里的年妃,整个人生活得就是一个悲剧。


本来胤禛府里包衣奴才;先被用来照顾邬思道;当她爱上邬思道的时候,就因为政治需要,被邬思道做媒嫁给胤禛做侧福晋;然而此刻又当年羹尧替罪羊被乌雅氏记恨;最后又因年羹尧太狂妄,被雍正拿来出气;最后一刻死的时候还在惦记邬思道。


然而正史里的年妃出身书香门第,年家可不只出了一个年羹尧。他成为胤禛的侧福晋是康熙赐的婚,她和胤禛关系很好,后来也没有受到年羹尧的牵连。但是正史上的年妃真的活得比电视剧里的年妃更幸福吗?反正炒米没有答案!


炒米视角


太后临终前,雍正带着后妃们去请安探视,太后明确说不愿意见到年家的人,雍正秉承太后的意愿没让年贵妃参加太后的丧仪。《雍正王朝》里年羹尧的妹妹年贵妃真是个悲剧人物,先是和邬思道两情相悦却又为了雍正和哥哥年羹尧的关系要紧密相连当了雍正的侧福晋。年贵妃晋升皇贵妃也是仅次于皇后的地位,李德全去传达的圣旨,年贵妃把所有的私蓄70两银子赏给太监们,李德全出来就骂收银子们的小太监们,年贵妃的赏钱你们也敢要?并说年贵妃从来不靠娘家人,也就是没拿过年羹尧的钱。可是因为年羹尧的嚣张跋扈年贵妃当了替罪羊出气筒,雍正在校阅年羹尧的中军精锐时,体恤高温酷暑让将士们卸甲,无人遵旨,年羹尧一声卸甲,将校官兵马上执行了。雍正心里恼火的很,又不能动年羹尧,转脸回到宫里去年贵妃那里让年贵妃“卸甲”,尼玛拿女人出气!太后厌恶年家的人,其实还是对雍正的不满让年贵妃又当了出气筒,当年雍正让年羹尧控制了太后的心尖尖老十四的粮草供应,也是年羹尧就任抚远大将军取代了老十四的抚远大将军王。年贵妃后来病重,临终前多次重复一句话,想着让雍正能饶过哥哥年羹尧。雍正显然对年贵妃是心怀愧疚的,毕竟年贵妃对他忠心耿耿没有辜负过他


立志成虫


向敬之

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仁寿皇太后在永和宫病逝。

《雍正王朝》以皇后不让年妃参加太后丧仪之事,史料未载,留下猜疑:太后喜欢幼子允禵,结果年妃之兄年羹尧替代了允禵的抚远大将军职位,成为了雍正打压允禵的帮凶。

其实,年妃未参加太后丧仪,是编剧结合史料的想象。

仁寿皇太后去世的十三日前,年贵妃(元年二月册封)诞下一子,即福沛,当日夭折。太后驾崩,年妃理应戴孝,但在坐月子、又处于丧子之痛中,可能被雍正特别照顾,不参与哭丧。

从年妃产子旋殇的事情来看,她应该是在上年十一月康熙驾崩时,长时间磕头致哀行礼,导致胎儿受了严重影响,或胎死腹中,或者新生即死,严重损坏了身体。故而,她在生产之后,不免重病在床。

此时,年羹尧虽然奉旨主持西北军务,在调遣军兵、动用粮饷上,节制边务办饷大臣及川陕、云南督抚提镇,成为了雍正在西北的军事代理人。但,此时的年羹尧并不骄纵,在为满洲皇家卖力。更重要的是,允禵的抚远大将军印,不在年羹尧手中,而在继任抚远大将军延信手中。

年羹尧是雍正的心腹重臣不假,同时也曾是康熙的重臣。他的妹妹年氏成为雍正侧妃,是康熙的指婚。仁寿皇太后还不至于昏聩得因雍正闲置幼子,而遗恨年家兄妹。


以礼观书


仅就剧情论,这要从两个方面看这件事。

一、太后溺爱老十四,浑浑噩噩的居然认为是胤禛抢了允禵的皇位,从胤禛宣布老太太为圣母皇太后时,老太太死活不愿意就能看出来来,雍正继位她是真不欢喜呀!

二、年羹尧又抢了允禵的大将军王,亲自出马为允禵讨官,被雍正以后宫不能干政为由顶了回去,她真不想想,真在那个时候让允禵再去带兵,雍正和允禵必须撕逼到你死我活!

责怪当皇帝的儿子木有卵用,就把气撒到年妃身上,很正常,皇后带年秋月已经相当不错了。


咚喃嘻呗


年羹尧在西北种种僭越跋扈不法行为传到了太后那里,太后深恨年羹尧整个年家都受牵连!太后临终前明确表示不想看到年家的人!年妃受到羞辱也就自然而然的了!所以到最后不让年妃参加葬礼


峰3186757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