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在日本快战败的时候,自己是作何感想?

豪哥杂谈


汪兆铭本来是个热血青年,很纯粹的革命者。从他不计后果地刺杀清朝摄政王载沣,从他在狱中大义凛然地写出“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诗句,就可以看出,他所做的一切,全凭的是一腔热情。他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只有一个朦胧的观感。至于怎么去救国救民,应该有些什么样的步骤和方法,他其实是并没有深入思考的。

(汪兆铭旧照)

因为他的热血行动,同时又大难不死,让他一下就暴得大名,因而获得大家的信任,走上了革命党的最高领导层,深得孙先生器重。

如果孙先生能够活得久一点,他在国民政府中,还是有一番作为的。可惜的是,孙先生很快就去世了。

孙先生去世后,国民政府分成了胡汉民、廖仲恺、汪兆铭等多股势力。不过,蒋中正后来居上,分别打败了其他势力,站到了权力的最高峰。

汪兆铭实在只是个书生,在权力斗争中,他完全不是蒋中正的对手,这使得他心里很不服气。但是,不服气,却也没有办法。若不是后来日本人入侵中国,其实汪兆铭差不多就算退出了历史舞台。

偏偏日本人入侵中国,而且来势凶猛,迅速就占领了中国的东北,迅速又占领了中国的华北。在这种情况下,汪兆铭对时局做出了一个错误的估判,他认为日本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可战胜的,中国必定是会亡国的。因此,想重新掌控权力的汪兆铭,便倒向了日本人一边,在日本人的扶持下,成立了汪伪政府。

(汪兆铭旧照)

可以说,在那个时候,汪兆铭已经不再是之前的热血青年。在权力的诱惑下,他背叛了之前的信念,做了之前为自己所不齿的事情。

其实,汪兆铭虽然倒向了日本人,但他内心里一直惴惴不安着。他不断发表言论,宣传“中日亲善”的重要意义,认为这样做,有利于中国的和平稳定,有利于中国老百姓的幸福安康。他反复不断地为自己的行为辩解着,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忧国忧民的救世英雄。

除此外,汪兆铭还非常重视自己的安保工作。因为他知道,有非常多的人想要他的命。政敌蒋中正想要他的命,民间一些爱国人士也想要他的命,他随时处在一种十分危险的境地之中。

这大约就是汪兆铭在当了汪伪政府的首脑以后的心态。

不过,虽然他心里惴惴不安,但是,他觉得还是有希望的。只要日本人打赢了,占领了中国,在中国取得了统治地位。那么,历史将证明他的言论和行为都是“正确”的。同时,只要他的安保力量足够强大,他也不会害怕被人暗害。

但是,日本人在中国的发展,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顺利。不但在中国的战争陷入泥潭,并且在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博弈中,逐渐沦为下风。也就是说,日本虽然还占据着中国的大片地区,但是,灭亡的命运已经是注定的了。

(王亚樵旧照)

不但如此,尽管汪兆铭的安保工作做得很到位,但是王亚樵的“铁血除奸团”成员的子弹,依然打进了他的身体内,取不出来。铅毒在他体内一步步蔓延,他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

可以说,在日本即将被打败的那些时日里,汪兆铭的精神和身体都处在了崩溃的边缘。因为如果日本人被打败,退出了中国,那么,他将面临着被审判和被枪决的命运。就算逃到日本躲起来,也会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同时,“铁血除奸团”成员的子弹。也让他疼痛难忍,备受折磨。

正是在这种双重折磨之下,汪兆铭的精神被彻底摧毁。就在日本人投降的前夕,他在日本名古屋“病死”。


张生全精彩历史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了重大的转折,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不得不从瓜达尔卡达尔和布纳撤退,到了五月,美军在阿图岛登陆成功,岛上的日军全军覆没。

中日战争即将以中国的胜利和日本的失败而告终,这一点是汪精卫集团始料未及的,该集团的头面人物之一周佛海就非常后悔当初对形势观察的错误,汪精卫同样因为日本战败的局面无法挽回而陷入绝望。

【汪精卫】

汪精卫这个人,向来是以风度翩翩、温文尔雅著称,但在此时此刻,他却大改往日的作风,动辄大发脾气,和过去简直判若两人。这一年的5月4号,是汪精卫的生日,褚民谊在汪公馆为汪精卫举行生日清河的仪式,汪精卫在这宴会上写了一首名为《盛怀诗》诗,照抄如下:

“六十年 无一事成,不须悲慨不须惊,但存一息人间世,种种还如今日生。”

同年的重阳节,他又写了一首《朝中措》:

“城楼百尺倚空仓,雁背正低翔;满地萧萧落叶,黄花留住斜阳。 栏杆拍偏,心头块垒,眼底风光,为问青山绿水,能禁几度兴亡。”

这首词序云:“重九登北极阁,读元遗山词,至故园江山如画,醉来忘却兴亡,悲不绝于心,亦作一首。”

【陈璧君与汪精卫】

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到,词中充满对当前局势的担忧,以及对他个人命运的担忧。日本的战败即将到来,而汪精卫的人生也即将走到尽头。汪精卫在1935年于国民党中央总部遇刺,虽然多方医治,但背部的子弹一直没有取出,到43年这一年,他的病况恶化,铅毒在体内蔓延,虽吃了不少药,但还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

而在这个时期,汪精卫仍然不遗余力,要协助日本人完成“大东亚战争”,一会儿去视察清乡,一会儿搞物资统制,一会儿办新国民运动,日本要搞绝对国防圈,汪精卫又飞到日本,没两天又回到南京,一个多月后再去东京参加“大东亚会议”,汪精卫实在支持不住,请求日本人找个名医给他看病,但他明面上却说是给自己的老婆陈璧君看病。日本就派了内科专家黑川利雄去南京给陈璧君看病。

【汪精卫】

黑川给陈璧君看完之后,也给汪精卫看了,黑川诊断除了糖尿病、肝病之外,枪伤没有伤及骨头,汪精卫问黑川有没有必要把子弹取出来,黑川表示没有这个必要。但是汪精卫的病情却一天天地恶化下去,不得已只好去南京日本陆军医院由院长后藤诊治,后藤替他把子弹取出,一开始汪精卫的病情还算是稳定,到了44年开春,汪精卫的病情继续恶化,在黑川的建议下,汪精卫赴日治病,但黑川早对陈公博说,汪精卫的病基本上是没救了。

【陈公博】

汪精卫赴日前,将政务交给陈公博、周佛海,日方为了给汪精卫治疗,汇聚了当时日本各科的著名医生,助手团也是一流名手,当时日本本土正面临美国飞机轰炸,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已经是垂死挣扎,本土的物资匮乏到难以想象的地步,但日本人仍然克服了一切困难,对汪精卫精心救治——这不是因为日本人对汪精卫有多么的喜爱,而是当时日本迫切需要通过汪精卫跟重庆方面的关系,想要诱使重庆国内民政府和日本谈判,推行所谓的“和平计划”。日本方面认为,在汪伪政府之中,除了汪精卫一人,其余的人是没有办法和重庆方面站在对等离场进行谈话的。

【周佛海】

但是汪精卫已经病入膏肓了,在病状的反复进退之后,终于在44年11月10日下午四点一命呜呼了。汪精卫死后,日本将死讯告知陈公博和周佛海两人,这两人物伤其类,悲痛欲绝,汪精卫后被安葬于南京中山门外的梅花山顶,梅花山在中山陵的右侧,汪精卫的意思是他生前是孙中山的助手,死了之后也要跟随孙中山先生左右,当然他是不可能了结这个心愿的,日本投降之后,蒋介石授意何应钦亲自布置,将汪墓秘密炸毁了,汪精卫的尸体和棺材则全部火化,骨灰被弃于荒郊野岭,这就是一代大汉奸的可耻下场。


浔阳咸鱼


我曾经回答过一个有关汪精卫的问题,万万没想到,被很多人称之为“汉奸”。我在之前那个问题说过,我不想为汪精卫洗白,更没有必要为他洗白。我只是想还原一个真实的汪精卫。可笑的是,有人问我,“还原真实的汪精卫有什么用?他是汉奸就是汉奸”。这个回答实在好笑,那我大可以问,那你看去看历史有什么用?还不如去看抗日神剧,里面的一个个汉奸全部都是没有人性,出生就是汉奸的人,那看着八路军一枪突突好几个岂不是更过瘾?胡适说“历史不是认人打扮的小姑娘”,看历史的目的,是看历史中真实的人性以及人类走过的那些弯路。

好了,言归正传,来说说汪精卫晚年的心境。我不得不再次强调,不管汪精卫成立“汪伪政权”有什么高尚的打算,但历史事实证明,他的确是被盯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汪精卫作为中华民族的罪人本无可非议。但是我们仍旧要了解汪精卫在成立“汪伪政权”之后的所思所想,给后人以借鉴。

汪精卫是死于1944年11月10日下午4点,现在网上很多人说他是被日本人杀害,只是因为他最后死在日本,所以很多人都有此猜测。汪精卫的死因完全是因为1935年被人刺杀,伤口感染所致。当然,间接原因是因为汪精卫晚年郁闷悲苦的心境。

汪精卫之所以投降日本,完全是他天真的幻想,他觉得可以以此来与日本讨价还价,最后达成保存国家实力的目的。汪精卫其实早就料到自己会被骂成卖国贼,他曾经说,我“要经常不断的被骂为卖国贼,汉奸。但我已经做了挨骂的思想准备。我所盼望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日本的政策能按与我们约定的那样,在中国广泛宣传……我们在那个时候,才能与抗日的青年们见面,互相笑着说明以前各自所走的不同的道路,一切都是为了落后的亚洲的繁荣”。

可是,令汪精卫万万没想到的是,日本人并没有按照他的意愿与自己谈判,汪精卫所希望的,自己成立的政府要绝对自由,保持“青天白日旗”不分裂政府的主张,遭到了日本的拒绝。因此,汪精卫心中异常悲苦。他曾经说,我已经喝了毒酒,即使现在不喝,我也将必死(大意)。

因为汪精卫是1944年去世的,那个时候,日本还没有投降。不过当战争到持久战阶段的时候,汪精卫及其周佛海等人,就已经预料到了日本必将失败。因为汪精卫晚年留下的资料比较少,我们只有从周佛海的日记中揣测一二。周佛海曾在日记里感慨,他和汪精卫都感到前途渺茫。他们错误估计了日本强大的军事实力,也把中国的战斗力估计得过低。当然,更没有想到美国会介入战争。“一念之差,百劫不回!”汪精卫在去世前,曾做过一首词叫《金缕曲》,颇能反应他的心境,里面有“我亦疮痍今满体,忍须臾,一见欃枪扫。逢地下,两含笑。”这里既说的是他的身体状况,更是他痛苦后悔的心境。


兮兮说事儿


事实上,大汉奸汪精卫在日本投降前夕就已经离奇去世了。因此,他并没有在日本投降后受到国家审判。据汪精卫的下属回忆,在1944年元旦,汪精卫在南京工作时突感身体不适,从此便一直卧床不起。

这是因为汪精卫当年曾经遭到过王亚樵派出的刺客的枪击,而那枚子弹一直深陷在汪精卫的体内没有取出。随着时间推移,子弹中的铅毒逐渐扩散并侵入骨髓,导致汪精卫晚年饱受病痛的折磨。

到了1944年3月,日本人允许了汪精卫到日本名古屋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请求。据日本方面称,日本的医生给汪精卫进行了最好的手术治疗。但是没过几天,汪精卫的病情便继续恶化,最终病发身亡。11月10日下午4点多,大汉奸汪精卫在日本名古屋大学附属医院停止了呼吸,终年62岁。



对于汪精卫的起因,历来众说纷纭。除了日本官方所公布的不治身亡的说法以外,还有毒杀、自杀等各种各样说法。不过,无论汪精卫到底是怎么死的,但他当时似乎已经预感到了日本最终会失败,所以留下了一篇日记来替自己洗白。试想,如果汪精卫在抗战结束后还活着,他又会作何感想呢?


大汉奸汪精卫临终之前,曾向夫人陈璧君口述了一番话,并被陈璧君记在了笔记里。在笔记里,汪精卫一直替自己百般辩解,一再强调自己当年是出于“曲线图存”和保全蒋介石政府的目的,才会放弃人格向日本人委曲求全。

然而,国民政府可不吃这一套。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愤怒地下令炸开了汪精卫的坟墓,并将其尸体挫骨扬灰,用以惩戒其投靠日本人的罪恶行为。不过以汪精卫的风格来看,如果他在日本战败时还活着,想必又会向南京国民政府抛出另一番长篇大论,并“慷慨”叙述自己的“曲线救国”特色。


历史的荒野


汪精卫作为一名铁杆儿汉奸,有着民国时期凭实力被“挫骨扬灰第一人”的称号。能够“获此殊荣”,足见国人对汪精卫恨之深也!

汪精卫生前一直以文人自居,终生都想做一名匡扶社稷的“精卫鸟”。在他的诗文里,最经常出现的意象,也是有朝一日自己殉国而死。比如他写过一首《挫骨扬灰辞》,其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

是以扬灰挫其骨,是以灭迹毁其尸。尸迹尽皆去,吾亦不居骨和灰!

这首诗的本意,乃是汪精卫对封建王朝进行无情鞭挞,以此毁尸灭迹,使得革命能够顺利的进行。

所谓求锤得锤,汪精卫死后,真的被人给挫骨扬灰了。

1944年,汪精卫因旧疾复发死于日本。他的夫人陈璧君根据他的遗愿,将他葬在南京中山陵对面,并且为他修筑了一座极为坚固的坟墓:全坟皆用钢筋混泥土铸成,仅铸钢就用了5吨之多。

看来,陈璧君作为汪精卫的汉奸婆子,她深知自己老公做的那些事,都是不得人心的卖国之举。

汪精卫的墓,即便她能守得一时,也守不了一世。她所能尽的最大的努力,只有将汪精卫的墓修得结识一些,好让他在地下安息。

日本战败之后,汪伪政府也随之作鸟兽散。

国民政府对汪精卫的愤恨,绝不止是因为他投敌卖国;而是他在投敌之时,带走了国民政府大半人马。如此不共戴天之仇,以蒋介石的度量,怎肯善罢甘休?

因此,国民政府在重返南京之前,蒋介石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找汪精卫清算。即便他已经死去一年多了,也要将其挖出来挫骨扬灰!

1946年1月21日,蒋介石命令74师张灵甫的部队,对汪精卫进行开棺掘墓。因其太过坚固,光是烈性炸药就用了300斤。掘坟之后便是开棺,继而将其火化,然后用了一个大风扇将其骨灰吹散,化作粪土。

不过还甭说,这汪主席的骨灰就是肥,骨灰所撒的清凉山,如今草木非常丰茂!

汪精卫的棺材板刚刚被盖上,估计他的魂魄还在地狱享受18种酷刑呢,坟墓就又被人给掘开了。

在汪精卫的楠木棺材里,几乎没有任何陪葬品。除了汪精卫尚未腐烂的尸体,在其尸体上还盖着一张国旗,身边放着一本他的诗集。在这本诗集里,最后一首却是他的绝命诗《自嘲》:

“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汪精卫想以这首绝命诗为自己盖棺定论。

从他这句“谅无后人续春秋”来看,他非常清楚,即便自己死了,棺材也会叫人给撬开的。他的这首诗可不是去阴间的通行证,而是自我赎罪的“认罪帖”。

这样一个汉奸,在国难当头之际卖国求荣,又有谁会原谅呢?

他想让后人对他盖棺定论,可是,老蒋偏不给他这个机会。不仅把他的棺材给敲了,还把他给挫骨扬灰!

如此,当时人们的举措,便是对汪精卫最好的评价了。汉奸这种东西,根本无需评价,直接以行动将它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即可。

PS:汪精卫的媳妇真像洪金宝


祗树


话说汪精卫作为一个曾经的热血青年,1910年,他正当27岁时,曾与黄复生等暗中策划刺杀摄政王载沣,事后被捕,判处终生监禁。

在狱中决心以死报国,赋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一时为人传诵。谁曾想这样一个不顾生死、一心革命的美男子竟会蜕变成一个亲日派的大汉奸呢。

那么,1944年,身在日本治病,并闻得日本快要战败的他,心中作何感想呢?

当然,有书君也不能穿越时空,去汪精卫的病榻前一问究竟,但我们可以从汪精卫的性格上简要分析一下他会作出的反应。

先来看下汪精卫的性格。

汪精卫出生在一个家风较为拘束的书香门第。

在这种拘束的家庭环境中,欢乐的气氛极少。这种境遇非一日两日,而是年长月远,对汪精卫的性格起着铸造的作用。

虽然读书人的性情让他也曾忧国忧民,但汪精卫从幼年起养成的懦弱自卑、优柔寡断的个性特点更为突出。

这种性格在他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也多有体现。

1926年5月,汪因蒋介石无视其地位,自觉威信受损。居然以“迁地就医”为名秘密离穗。后来他自嘲是“责己不责人,所以引咎辞职”。但实则是一次政治上无能妥协的表现。

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后,汪手下周佛海等策划与日勾结。

汪虽属事后得知,但也顺水推舟,心安理得地认为,与其抗战而亡,不如求和苟存。

由此可见,汪精卫的优柔寡断的性格,被容易被别人所左右。其懦弱自卑的心理,也很容易妥协。

因此,有书君推断,当病榻上的汪精卫得知日本快要战败的时候,心里更多的应该是惊惧。为什么呢?

因为此时的他,早已磨光年青时的勇敢与热血,若日本主子战败,等待他的是什么?无非是主子的厌弃,国人的唾弃,他将面临生存的尊严。

当然,他这时还不知道自己即将病死在日本。

可能,还有一些悔恨,悔恨自己当初没有坚持最初的梦想。

但肯定他又会安慰自己:这都是为了和平,为了少些牺牲,没错,他就是这么一个优柔反复的人。

当然,他可能会有一些欣喜,毕竟身为炎黄子孙,看到自己的祖国胜利希望,内心多少还是有些高兴吧。

也可能,他还会有点期盼,当年他就是惧怕日本的战力才走投降路线的,也许,日本不会就这么败下去呢?

鉴于汪精卫是一个怯懦自卑、优柔寡断的人。

有书君推定,此时的汪精卫必是惊惧、悔恨、欣喜、妄想杂陈,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汪精卫有遗书留下,记录其死前所想。

1964年,一篇名为《最后之心情》的文章在香港发表,据说是汪精卫口述于1944年10月,即其死前一个月。这篇文章的真伪不好说,但如汪精卫女婿何文杰所言,《最后的心情》“引起国人以至日本各方面的注视,也惹起了真伪的论争,聚讼纷纭,始终没有定论。最低限度,作为史料的参考,也有一定的价值。”在这里,给题主做一简单介绍(本回答假设这篇遗嘱为真)。

汪精卫在《最后之心情》里首先说,当时的情况同他1938年投敌时已大不一样,“我由孤立无援而与英美结为同一阵线,中国前途,忽有一线曙光。此兆铭数年来所切望而虑其不能实现者。”意思是,他也期望中国能和英美结盟。

随后,汪精卫说自己投敌乃是“为沦陷区中人民获得若干生存条件之保障”,将来“战事敉平,兆铭等负责将陷区交还政府,亦当胜于日人直接卵翼之组织或维持会之伦”,说自己出任伪职,是为了暂时保护沦陷区百姓,等日本战败,自然就要解散伪政府,把沦陷区还给在重庆的中国政府。

在他看来,中国必定不会被日本灭亡,“清末不亡,袁氏时亦不亡,今日亦必不亡,兆铭即死,亦何所憾!”说自己同日本签订的卖国条约,并不会产生太多恶果,“且战争结束,日军议和撤退,此项条约,终成废纸,固无碍于国家之复兴”。

最后汪精卫说,“今铭在宁六年,明知日方将败,而仍继续以之为对象磋商者,则以国事虽有转机,尚在逆水行舟”,知道日本失败是必然的,自己还在和日方交涉,是因为中国还没有最终战胜日本,局势尚未根本好转。

值得注意的是,署名汪精卫的这篇《最后之心情》无论真假,都不能为汪洗刷什么。有关汪的史料,我看过很多,能理解,但不能原谅。汪之个性懦弱,说其有烈士情结云云,实在高估了他。


启风说史


泻药。

首先,日本投降时,汪精卫已经因为“骨髓肿”病死于日本名古屋,他没等到日本投降,避免了成为战犯的结局。

其次,问汪精卫会不会因为投降日本后悔,需要去分析汪精卫为什么投降日本。

汪精卫投降日本的第一个原因是为了与蒋介石争夺领袖之位,汪精卫是一个具有强烈领袖欲望的国民党政客,一辈子经常翻云覆雨,反复多变,投降日本只不过是他反复多变的一起案例罢了。汪精卫一直视自己为孙中山的接班人,但在与蒋介石的政治斗争中,汪精卫长期处于劣势,抗战爆发后,蒋介石的威望与地位进一步加强,汪精卫的处境十分尴尬,要汪精卫因为抗战服从蒋介石的领导,这是汪精卫难以办到的。

实际上,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汪精卫就多次散布妥协言论,公开抨击蒋介石的抗日举动,1938年12月9日,国民党召开中央层面的会议,汪精卫与蒋介石爆发正面冲突,汪精卫“力陈现在中国之困难如何支持战局,日本之困难如何结束战局,两者皆有困难,两者皆有自知及互知,故和平非无望。”

汪精卫不同于蒋介石,他从来就没有抗战的决心,而全面抗战对其个人地位毫无益处,如果有机会让汪精卫取得领袖地位,他自然不会拒绝。

汪精卫投降日本的第二个原因源于日本的诱导。汪精卫想当领袖,与蒋介石因为抗战爆发公开矛盾,日本人当然看在眼里。于是抗战爆发后不久,日本人就对汪精卫采取诱降的措施,1937年11月初,日本人请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调停,汪精卫便迫不及待的对记者谈话表示“若日本真愿意要求和平,提出可以接受的条件,则中国亦可考虑从事停战。”随后汪精卫召集国防最高会议第34次常务委员会议,正式提出接受日本停战条件的决议,为此,汪精卫遭到蒋介石指责。

后来,日本彻底放弃蒋介石,专门扶持汪精卫,汪精卫也彻底成为叛国集团的首领。

本质上,汪精卫投敌叛国与其个性密不可分,孙中山先生评价汪精卫时说他“长于调停和现状,不长于彻底解决问题”,这样的个性加上强烈的政治野心,汪精卫投降日本也就不难理解了。

基于这样的个性,汪精卫即便活到日本战败,也不会感到后悔,甚至他完全可能在日本战败前再次叛变日本,如同他手下的诸多军事将领譬如吴化文、石友三一样。


司徒伯雷


下面就此问题作以下感想。

汪精卫这个人在清末民初的时候那时候他的权力和地位还没有那么高,哪个时候他基本算得上积极向上的活跃分子,而且汪精卫这个人长相是很帅气的,人缘也不错。

但是随着他的地位日益的提升,他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此人具有极强的领导欲望,为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力毫无下限,性格非常多变,当年投降日本只是他为谋得更高的权力罢了。

后来当日本眼看要战败,此时的汪精卫才知道自己选择的大错特错,不过早已为时已晚,你说他不自咽苦果谁替他咽!

估计也当时心中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吧!

只怪自己当时的选择,他还能埋怨谁呢,用欲壑难填形容他在合适不过了!

还有就是俺个人猜测他是不会后悔的,就他这样一个自私的人,路他早已为自己铺好,只等他自己去走而已!

(我是谷朴说,一个青铜级历史小学生,您的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您的留言和点赞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哦)


谷朴说


说起民族之汉奸,古有秦桧,今有汪精卫,二人是汉奸界的“翘楚”,有前世今生的感觉。但细细比较之,汪精卫之汉奸比秦桧不知道可恨可怕可杀多少倍。秦桧背叛汉族之汉奸,汪精卫背叛民族之汉奸也。汪伪政权公然投靠日本鬼子,有分土裂疆之行,置国家与民族于颠覆之中!由此可见,汪精卫可称千古第一大汉奸,无出其右者,前无古人,希永远也无来者。



简单介绍一下汪精卫的生平。汪精卫原名汪兆铭,笔名精卫,后多以汪精卫相称。于1883年5月4日出生于广东三水,早年也是热血青年,投身革命,1905年拜见孙中山先生而加入同盟会,其人颇有文韬,以笔杆子为武器。曾密谋刺杀清摄政王载沣未果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千古慷慨文字,表示以死报国之决心,一时间为世人所传诵。

此事是汪精卫难得的政治资本,一举成为革命者乃至全国的风云人物,是其以后不管在同盟会,还是国民党中平步青云以至成为元老的重要推手。但这一次的死里逃生,绝境逢生,让其明白了生命的可贵,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滋生了他倍加珍惜第二次生命,滋生了其贪生怕死的情绪。这也为以后迈出投靠日寇做汉奸的一步埋下了伏笔。


早在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时,汪精卫就被恐日情绪所困扰,被日本人的淫威所压倒,全力交涉言和,国民政府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会战协定》。1935年,签订了《秦土协定》,把华北的主权拱手让给日本。由此可知,汪精卫的汉奸之路一早就已开始,并不是全面抗战时才决定跟祖国和人民决裂。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全国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一致抗日,誓与日寇血战到底。但在国民党内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当然是有血性的军人为代表的主战派,一种是以汪精卫为首的主和派。战争之初,中国军民节节败退,日本人的残暴手段让其吓破了胆,汪精卫等一些看不到“希望”的人扯下了最后的遮羞布,于是在三十余万同胞未寒的尸骨上建立了南京汪伪政权,在卖国的道路上一步步滑向了深渊。
汪精卫死于1944年11月10日,遗憾的是让其没有活着见到他投靠过,服务过不可一世的主子最后惨败的嘴脸、遗憾其没有受到中国人民正义的审判、遗憾其没有得到他应有德子弹。但在晚期,其心里面肯定已经有了日本失败的预料。二战亚洲战场的转折点是发生于1942年6月的中途岛战役,美国彻底打沉了“日本海军”,从此日本再也无力在海上兴风作浪。这之后,日本在各个战场力有不逮,节节败退,日本军国主义的覆灭之路开始加紧。而作为其走狗的汪精卫此时就更当初看不到中国胜利希望的一样,也看不到日本有什么机会了。其内心肯定是后悔不已,复杂不已,矛盾不已。本来是国民党元老,可为民族英雄的,最后却身败名裂,跟一切罪恶分子一样,陷入了空前最后的疯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