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剑《人类源流史》南亚古代民族∶印度雅利安人与古代印度8

麟剑《人类源流史》南亚古代民族∶印度雅利安人与古代印度8

印度雅利安人与古代印度8

九、中南印度诸国(一)

1、羯陵伽国

羯陵伽(梵文转音Kalinga;欧利亚语:କଳିଙ୍ଗ;印地语:कलिंगा;泰卢固语:కళింగ)国,音译又作:迦陵伽、羯伽、卡林加等,印度难陀王朝(公元前364年—前324年)时期已经存在的古代国家。

(1)历史与疆域

根据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的记载,羯陵伽的名称来自同名部落,其祖先曾经与鸯伽(Aṅgas)等部族是兄弟关系,而鸯伽国则是印度佛陀时代(公元前6-前4世纪)的十六大国之一。在难陀王朝时期,羯陵伽成为独立的国家,国家经济富庶,海外贸易发达,拥有一支6万步兵、1千骑兵、7百头战象的军队。

在孔雀王朝时期(公元前4-3世纪),疆域包括默哈讷迪河(Mohanadi River)与哥达瓦里河(Godavari River)二河下游区域间,相当于今奥里萨邦(Odisha)、安得拉邦北部及中央邦的部分地区,是阿育王的祖父和父亲都未能收服的地区。公元前261年,阿育王在今奥里萨邦首府布巴内什瓦尔(Bhubaneswar)市区南8公里的达亚河(Daya River)畔,发动了世界战争史上规模第二的羯陵伽战役,阿育王派出10万步兵、500骑兵、400辆战车和500头战象的军队。双方发生激烈的战斗,不到一天,羯陵伽军队便败下阵来。根据达亚河岸旁边的帱里山(Dhauli hills,帱读dào)所保存的阿育王《十四章敕令》石刻记录,此战中,羯陵伽有“15万人被俘,10万人被杀,死亡者又超出此数的许多倍。”此后,该国并入摩揭陀国版图,阿育王派遣东部地区行政官驻扎在原都城睹舍离(Tosali 或Toshili,又译塔时拉)城。

公元前3世纪未,孔雀帝国衰落后,羯陵伽地区由Mahamegha- vahana家族控制并再次独立为国家。公元前2世纪,羯陵伽国王是喀罗吠剌(Khāravela),在他执政期间,国力达到了辉煌顶峰,他曾远征摩揭陀、安度罗等国,甚至一直追赶希腊的德米特里国王到了境外。他的执政事迹,记录在乌达亚吉里山上的诃提衮帕石窟(象头石窟)的石刻碑文中,这里距离布巴内斯瓦尔市很近。

公元4世纪初,羯陵伽国再次陷入外敌引发的战乱之中,并最终沦为笈多王朝的臣属国。按斯里兰卡佛教典籍记载,此时的羯陵伽国王,指派他的女儿赫摩玛拉公主和她的丈夫保护佛牙,公主把佛牙密藏在发饰中,经过一番辗转最后漂洋过海,于326 年到达兰卡岛。

公元7世纪时,根据玄奘的记述,原来的羯陵伽国疆域上已经分裂为3个国家,沿孟加拉西海岸线自北向南分布着乌荼、恭御陀、羯陵伽国。据考证,玄奘所记录的羯陵伽国疆域,在今安得拉邦的北部地区,即哥达瓦里河的下游区域,此时该国人烟稀少,非常荒凉。

公元11世纪,羯陵伽地区并入东部恒伽王朝(EasternGanga dynasty),此地在抵御穆斯林军队进攻的同时,建造了大量辉煌的印度教寺庙,包括现今世界文化保护遗产——太阳神庙。

(2)都城和重要城市

羯陵伽国的都城曾经多次变迁,根据帱里山(Dhauli hills,帱读dào)的阿育王《十四章敕令》石刻的记录,公元前的都城为睹舍离(Tosali 或Toshili,又译塔时拉)城,阿育王派遣的东部地区行政官驻扎在哪里;根据斯里兰卡佛教典籍的记录,公元4世纪时的都城为弹陀普罗(巴利语Dantapura,意为佛牙,又译檀特补罗等)城;史书记录的还有贾拉普拉(Rajapura)城,此3城的具体位置现在仍无定论。公元7世纪,玄奘到访羯陵伽国时,都城可能位于今安得拉邦穆卡陵迦姆(Mukhalingam)村,位于沃姆瑟塔拉河东岸,地理坐标:北纬18.6003968度,东经83.9632003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奥里萨邦首府布巴内什瓦尔市紧靠默哈讷迪河西岸的地方,考古发现了2,500多年前的城堡遗址——西素帕勒格勒赫遗址(Sisupalgarh Ruins,地理坐标:北纬20.226639度,东经85.853056度),该城修建于公元前3世纪初期,于公元4世纪中期最终消亡。这座古城有四条通道,具有较为完善的城市规划,能够容纳2万人。虽然没有证据说明这里就是孔雀王朝时期的睹舍离城,但其规模已经证明,这里曾经是一个世界级的重要城市。

另外,在羯陵伽国地区,有多条河流汇入孟加拉湾,在入海口的地方,曾经建有古代的贸易型城市,如玄奘所记录的折利呾罗城(今,普里(Puri)镇),这些港口城市,与闻名于世的位于恒河口的耽摩栗底港一起,构成孟加拉湾西海岸通向世界的航运网络通道。

(3)与佛教的渊源

羯陵伽作为古代地理名称,之所以在佛教历史,以致印度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闻名,与阿育王(无忧王)发动的那场著名的羯陵伽战役有着密切关系。正是因为这场大战,不仅使印度半岛第一次实现了疆域一统,而且促成阿育王治国方略的转变,标志着孔雀帝国武力扩张时代的结束和文治时代的开始。阿育王在当时印度各教派势力极大的情况下,最终选择佛教为国家思想一统的基础,他将佛教的法(梵文dharma,意为“法”,音译“达磨”,汉译佛典多译为“正法”,也作“大法”等)以敕令的方式刊刻在石柱、岩壁上,指出“达磨的征服乃真正之征服”,“依法胜,是最胜”,达磨的实质是“除邪恶、多善良、发慈悲、乐施舍、重诚实、贵纯洁”,要求官员和人民将之作为道德和行为的规范。

阿育王对自己颁发的敕令更是身体力行,在整顿朝纲的同时,为了教化子民,每年都向佛教僧侣施舍大量金钱,广建佛塔,提高佛教的社会地位并促进其发展,并襄赞完成了佛教第3次结集。阿育王时代,共派出9批使团到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去传教,其中包括由阿育王儿子率领后其女儿加入的赴锡兰岛使团,佛教因此沿东南与西北方向迅速传播,如今日的白沙瓦、海得拉巴、克什米尔、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马来半岛,乃至叙利亚、希腊和埃及,“王使所到之处,皆归顺王所宣示之法;王使未到之处,闻王如法之教敕及其教法,皆依法行之,可将来当行之”。使佛教不仅在印度半岛取得了国教的地位,也使佛教开始走向世界。

约在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佛教传入大夏国(都城巴克特拉,今阿富汗斯坦巴尔赫),这里有许多希腊移民和马其顿移民,一些城市因由希腊人统治而希腊化。公元前2世纪中叶,大月氏人攻陷大夏,但却被大夏文化所征服,佛教作为大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被大月氏所继承。公元前1世纪,大月氏人不仅已经信奉佛教,而且开始向外传教,据史载,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伊存曾口授《浮屠经》给东汉的一位博士弟子,由是开启了佛教东传的历史。

2、罗湿陀罗拘陀王国

罗湿陀罗拘陀(梵语:राष्ट्रकूट)8世纪~10世纪时存在于印度中部与南部的一个重要王国。

罗湿陀罗拘陀人的起源不详。有人认为他们是拉其普特人的一支。也有说法认为他们源于阿育王铭文中提到的罗底迦人。关于罗湿陀罗拘陀人的起源,现在也仍然是学术界的一个主要争论话题。罗湿陀罗拘陀人最初臣服于遮娄其人(同为拉其普特人),是一支有限的地方势力。753年罗湿陀罗拘陀人的首领弹底杜罗伽推翻了他们的宗主遮娄其国王诘底跋摩二世,建立了自己的王朝。罗湿陀罗拘陀王朝定都于今默尔凯德,其核心领土基本与原遮娄其王朝的领土一致(在今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卡纳塔克邦),但有过大幅扩张。在南方,罗湿陀罗拘陀人继续攻击已因遮娄其人的打击而严重衰落的帕拉瓦王朝。克里希纳一世在位时打败了西恒伽王朝(在迈索尔)和东遮娄其人(在安得拉邦),或许就是为了纪念这些功绩,他修建了18座湿婆神庙。陀鲁婆是另一个大肆扩张的君主,他攻陷了帕拉瓦王朝的首都建志,迫使后者承认了他的宗主权。陀鲁婆也再次打败了西恒伽王朝,并俘虏了对方的国王湿婆摩罗二世。至此,罗湿陀罗拘陀已建立了在南印的霸权。在北方,罗湿陀罗拘陀人插手了波罗王朝与瞿折罗-补罗帝诃罗人之间的混战,多次攻占北方最重要的城市曲女城(当时主要由瞿折罗-补罗帝诃罗人控制)。10世纪初因陀罗三世发动的北伐更最后摧毁了瞿折罗-补罗帝诃罗人的帝国,导致北印只剩下一大批拉其普特人建立的小国。在高峰时期,罗湿陀罗拘陀的疆域北到摩腊婆,南抵帕拉瓦人的首都建志,覆盖了印度中部与南部的大片土地。但是,罗湿陀罗拘陀在10世纪中叶与南印另一大国朱罗(注辇)陷入长期战争,国力因此衰落。973年,原遮娄其王朝后裔逮罗一世推翻了罗湿陀罗拘陀人的政权,建立了后遮娄其王朝;罗湿陀罗拘陀人从此退出了南印的政治舞台。

罗湿陀罗拘陀王朝发展出一种印度式的封建制度。最主要的封地对象是印度教的祭司集团(婆罗门)。分封土地的规模很大,如瞿频陀四世曾封赐给婆罗门600个村落,又把800个村落交给神庙管辖。这些被分封出去的土地,似乎其行政权已经从王室转入受封者手中。官僚和将领也得到很多封地,但世俗封地据信是不能世袭的。在罗湿陀罗拘陀王朝还出现了转让封地的现象(通常需要获得国王的允许),结果导致了类似西欧的多层分封制,这在8世纪以前的印度是很罕见的。

从现存的证据来看,罗湿陀罗拘陀诸王提倡宗教宽容,他们几乎对一切主要宗教都提供庇护。不过,考古发现显示大多数罗湿陀罗拘陀君主应该是印度教徒,或许有一些人倾向于耆那教。在克里希纳一世统治时期(又或许在他父亲弹底杜罗伽时代就已开工),罗湿陀罗拘陀人修建了宏伟的宗教石窟群埃洛拉石窟。这些石窟最清楚地显示了罗湿陀罗拘陀王朝的宗教宽容政策:它包括了印度教、耆那教和佛教三种主要宗教的石窟。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