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时代的美好祝愿“多子多福” 《诗经》第五篇《螽斯》赏析

今天开始写《诗经·国风·周南》第五篇《螽斯》的赏析了,

诗经》中常用的赋、比、兴艺术写作手法被后世历代诗人传承,学习,借鉴和应用。同时《诗经》也是一部有较高史料价值的古代文献,其中许多诗歌记载了关于商周民族起源的传说,商周之际的许多历史大事件和民族早期活动的史实。《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也称为“国风”,包括15个诸侯地区的诗,共160首,占《诗经》篇数的一大部分,这些诗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分为“小雅”和“大雅”,共105首,这些诗都是周王都直接统治地区(京畿)的诗歌,是出自于朝廷官吏的作品;颂分为“鲁颂”、“周颂”、“商颂”,一共40首,主要是周王朝,鲁国和商代的统治者用于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活动的乐歌。

诗经时代的美好祝愿“多子多福”    《诗经》第五篇《螽斯》赏析

《诗经》书影

《诗经》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迷人的艺术魅力以及写实的精神,成为了我国诗歌史的开山之作,集大成之作。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诗中有画,景情并茂,朴素的诗句蕴含着当时的人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反映着那个时代的社会人文风情。

诗经时代的美好祝愿“多子多福”    《诗经》第五篇《螽斯》赏析

诗经里

诗中浪漫主义(思念、爱情诗篇)和现实主义(生活、役苦、劳作)的永恒主题,构筑了一代又一代爱好文学的人们在漫长的岁月里和充满坎坷的人生旅途上的精神食粮和情感寄托,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求知如渴的学子们在浩瀚诗海中汲取营养。《诗经》以其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绚丽而绮美的文字意象(韩愈《进学解》:“《诗》正而葩)。描写了古人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与画面,才在中国传颂咏唱两千余年而不衰,脍炙人口数百代而不厌,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

诗经时代的美好祝愿“多子多福”    《诗经》第五篇《螽斯》赏析

西安诗经里

《诗经》中的第五篇《国风·周南·螽斯》就是一篇反映西周时期的先民为祈求婚后生儿育女,祈求多子多福,家业兴旺而唱的民歌。

原诗:

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疑难解释:

(1)螽(zhōng)斯:螽,蝗虫。斯,语气助词。

(2)羽:指蝗虫的翼,也就是蝗虫的翅膀。

(3)诜诜(shēn):叠词,数量众多的意思。

(4)宜尔子孙:宜,多的意思。尔,指蝗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蝗虫呀,你多子多孙。”古代社会的人口比较多的家庭的家长经常会有“长宜子孙”观念。就是希望自己的家里人丁兴旺,多子多福,子孙后代能够世世代代的维持下去,并且希望子孙后代永远保持着人丁兴旺,家业昌隆的生活。这是古代社会的一种美好祈愿。

(5)振振兮:多的意思,诗中指蝗虫很多,成群结队的意思。

(6)薨薨(hōng)兮:薨薨,是一个象声词,指成群的蝗虫齐飞时发出的声音。

(7)绳绳兮:绳绳,绵延不绝的样子,朱熹在《诗经集注》中解释“薨薨,群飞声。绳绳,不绝貌。”

(8)揖揖(yī)兮:揖揖,聚集的意思,

(9)蛰蛰(zhé)兮:蛰蛰,就是指多的意思。朱熹在《诗经集注》中解释“揖揖,会聚也。蛰蛰,亦多意。”

诗经时代的美好祝愿“多子多福”    《诗经》第五篇《螽斯》赏析

蝗虫(螽斯)

蝗虫张开翅膀,群集在空中飞翔。蝗虫是这样的多,飞起来遮天蔽日。你的子孙多又多,家家中真是人丁兴旺呀。

蝗虫张开翅膀,群集在空中飞翔。蝗虫是这样的多,飞起来震耳欲聋。你的子孙多又多,家业真是世代绵延呀。

蝗虫张开翅膀,群集在空中飞翔。蝗虫是这样的多,飞起来成群结队。你的子孙多又多,家中真是和睦相处,其乐融融,欢聚一堂呀。

诗经时代的美好祝愿“多子多福”    《诗经》第五篇《螽斯》赏析

蝗虫(螽斯)

诗歌成因的历史背景:

这首诗是一篇反映西周时期的先民为祈求婚后生儿育女,祈求多子多福,家业兴旺而唱的民歌。用我们现在的研究资料来看,西周初期,生产力还是相对落后的,尤其是在农耕时代,首先劳作耕地建筑等方面都需要人多来完成,人多了也就力量大了;其次就家族而言,也有人多的好处,会有人多势众的优点;还有就是西周时期的医疗保健相对落后,造成了出生人口的成活率相对很低,希望多生孩子的愿望就很强烈,人们就对蝗虫这种繁殖生育有很高能力的昆虫,或者对两栖的青蛙这些生存能力繁殖能力很强的生物会产生图腾崇拜的心理。这在考古出土的先民所使用的器具上就能看出来。西周时期人们的这种多子多福的愿望就更加强烈起来,由此而反应到文学诗歌作品中来,这也就顺理成章了。

诗经时代的美好祝愿“多子多福”    《诗经》第五篇《螽斯》赏析

诗经里

写作手法赏析:

就诗篇编排而言,《诗经》中的第四篇《国风·周南·樛木》是一首关于婚礼祝福的诗歌,第五篇《螽斯》继而咏诵生儿育女,祈求多子多福。理解起来就合情合理了,也从《诗经》编排看来很是顺理成章,这恐怕就是当年编修《诗经》的作者的一番良苦用心了吧。《螽斯》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像第四首《樛木》所用的写作手法一样 , 全诗以一唱三叹的的复沓形式在回环往复的咏唱的调子下营造出了一种美好的祈愿,诗章一唱三叹,逐章递进。而且《螽斯》这首诗中叠词叠句的复沓叠唱形式,将这首诗的艺术表现成就的非常照明,将这首诗的主题彰显地非常明朗。三次复沓重唱“宜尔子孙”,使《螽斯》这首诗的主旨更加显得豁然明朗;六组叠词“诜诜”,“振振”,“薨薨”,“绳绳”,“揖揖”和“蛰蛰”的这种极其巧妙地运用,让全诗韵味深长,回味良久。

诗经时代的美好祝愿“多子多福”    《诗经》第五篇《螽斯》赏析

蝗虫(螽斯)

《诗经》中运用叠词来表现物或者人或者事是常用的写作手法,而《螽斯》这首诗的独具魅力之处在于:六组叠词,排篇布局相当规整,三章联用,韵味悠然。如果这首诗歌朗诵或者咏唱的话,每章最后一句肯定是余音缭绕,高昂而深长,虽然每一章字数很少,每一章最后一句只有三个字,但是这不会影响整体的朗诵或者咏唱,这就是《诗经》中的魅力,这种章短韵长的审美效果对后世的诗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诗经时代的美好祝愿“多子多福”    《诗经》第五篇《螽斯》赏析

蝗虫

还有一点,《螽斯》全诗一共三章,三章排章布局是并列,六个叠词的意思趋向于一点,就是多的意思。但是又略有差别意有差别,这就形成了诗意在并列中的逐章递进,诗意的逐章升华,是《诗经》中最常用的复沓写作手法。第一章是写家族人丁兴旺;第二章是写家业世代绵延;最后一章是写家中和睦相处,欢聚一堂。

诗经时代的美好祝愿“多子多福”    《诗经》第五篇《螽斯》赏析

蝗虫(螽斯)

《螽斯》的写作手法上运用的是“比”这种修辞手法,也就是比喻,借物喻人。全诗三章开头都是以螽斯作为比喻的本体,然而作者却是喻物与人,行文如行云流水,咏唱起来自然得体,有浑然天成的效果。螽斯是比喻性意象,这对后世的祈福,以及对后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人们在祈求多子多福时经常会说“螽斯衍庆”,甚至还有“瓜瓞绵延”等就不一而足了。

在对本诗主旨的历代研究中,很多人都拘泥于形式,甚至抠字眼钻牛角,《毛诗序》中就说:“《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虽然说出了子孙众多的主旨,但是拘泥于周文王妻子太姒这位后妃。而不能广传其传,并没有现在大众化的角度去疏解。

诗经时代的美好祝愿“多子多福”    《诗经》第五篇《螽斯》赏析

蝗虫(螽斯)

朱熹《诗经集注》秉承毛氏之说。还作了“故众妾以螽斯之群处和集而子孙众多比之”的更加经学的深奥解释,这就有点脱离实际社会了。我作为,我们学习《诗经》,就应该有大历史的理念,综合当时西周社会背景,然后就诗论诗,这样反而会更加能领悟《诗经》的真谛。

诗经时代的美好祝愿“多子多福”    《诗经》第五篇《螽斯》赏析

《诗经》书影

接下来还是小编对《螽斯》诗意的畅想曲:

一、瓦璋之喜

这个大家族的所有人今天真是高兴呀,因为去年结婚的一对新人就要升格做父母了,妻子经过“十月怀胎”的辛苦,今天生下了一对龙凤胎,家中的老人早早的就到宗庙里去祈求祖先的保佑,祈求神灵的护佑。曾祖辈,祖辈,父辈都穿戴整齐,虔诚祷告,随着啼哭声响起,两个宝宝呱呱坠地,所有人都开心了,年轻的妈妈喜极而泣,家中的年轻女子都在帮忙,她们拿来早就准备好的宝宝的新衣服,把刚出生的宝宝包进襁褓里,家中添丁,这是多么令人开心的事情呀。

诗经时代的美好祝愿“多子多福”    《诗经》第五篇《螽斯》赏析

二、“螽斯衍庆,瓜瓞绵延”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觉几年过去了,两个小孩子已经长大了,她们可以帮父母做一些简单的工作了,他们是那么的聪明。那么的可爱,不知道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多少的欢乐,他们学习认字,学习读书,他们要像他们的父母祖辈一样优秀,他们要学习更多的技能,长大了好继承家业,让家庭的事业更上一层楼,让父辈们已经取得的业绩在他们手里再创辉煌。

诗经时代的美好祝愿“多子多福”    《诗经》第五篇《螽斯》赏析

三、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今天是两个小孩子十二岁的生日,这一个生日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古代十二岁预示着要有脱离父母帮助而能独立生活成长的能力了。这一天,两个脸上还显的有点稚嫩的孩子依偎在曾祖与曾祖母的怀里,聆听者老人的谆谆教诲,其实他们已经学会了很多的技能,掌握了很多的知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在为两个孩子的生日而忙活着,他们在步入社会之前是有很多的准备工作的,虽然很是舍不得孩子们步入社会,但这是他们成长所必须经历的。丰盛的晚餐准备好了,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四世同堂,其乐融融。觥与筹的交错声,欢声与笑语飘荡在这个幸福的家庭晚宴里,欢乐的笑容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交融在每一个人的心窝里。

诗经时代的美好祝愿“多子多福”    《诗经》第五篇《螽斯》赏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