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康熙收台的时候火炮那么猛,后来鸦片战争却那么孬?

诚信赢天下130003710


康熙时期的火炮威力谈不上有多猛。十七世纪的火炮能有多猛?不过,清朝初期的火器技术相较明代是有进步的,并且军事理论方面比明代提升不少,对于火器的战略和战术方面的认识一直与西方差别不大。不存在说明朝的时候很厉害,清朝“开倒车”的情况。

清朝的火炮被欧洲甩开,落后欧洲整整一个时代,是在嘉庆时期。由于当时欧洲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火炮技术和军事理念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清朝由于承平日久,周围也没有强敌陪练,加之国政腐败,生产的火器偷工减料,于是清朝才被欧洲甩开了整整一个时代。



很多人说清朝不重视火炮,开历史倒车。其实这是不对的。

事实上清朝能拿下中原,靠得就是火炮。清军对火炮的依赖性非常大。没有火炮,清军根本不会打仗。截止至鸦片战争之前,清朝的火器总保有量是惊人的大。

根据资料统计,截止至鸦片战争前夕,清军共拥有火炮十一万四千零九十一门,火绳枪二十六万两千三百六十五支。

114091门火炮,262365支鸟铳,这个数字并不低了。约相当于清廷一半的武装都装备了火器。装备率是50%。

并且,清军的火炮也不是都仿制欧洲炮。清军也有自己的创新。比如打准噶尔,由于原有的大型火炮难以运输和部署,因此从康熙到乾隆年间,清朝就发明了大小85种规格的轻型火炮,这些适合快速部署的火炮在消灭准格尔的战争中立下了大功。

而在同时期的世界各地,由于都没有骑兵长途跋涉携带火炮的需求。所以我估计当时清朝的轻型炮应该是十八世纪最先进的。



那么,为什么清初的火炮还能跟同时期的欧洲炮掰掰腕子,到了鸦片战争时期,就突然不经打了呢?

这个原因说来也是很搞笑——就是清军过分依赖于火炮。没了火炮,清军不会打仗。

康熙时期,清朝虽然用兵频繁。但是除了准噶尔之外,没有一个能打的。俄罗斯的整体虽然强大,但沙俄西伯利亚开拓团的实力很弱,没有像样的火炮。两次尼布楚战争,清军在轻武器方面都被俄军狠狠吊打,但俄军被清军的火炮打得不要不要的。

第一次尼布楚战争时,俄军与清军用的都是工艺水平差不多的鸟枪。清军干不过了,就拉神威大将军炮出马,几炮下去,俄军立马就开城投降。

第二次尼布楚战争,此时俄军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火绳枪到燧发枪的换代,八百多支枪里面有七百多支都是燧发枪。这种燧发枪不仅射程很远,而且更加机动灵活,射速也领先鸟枪,打得清军不要不要的。不过最后神威大将军炮出马,什么都摆平了。

这两次战争本来已经暴露出了清军火绳枪的落后的问题,不过有大炮兜底着,所以清军从这两场战争中悟出的道理,不是改进火绳枪,而是造更多的大炮。


注意,是造更多的大炮,而不是造出更多的改进型大炮。清军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



这相当于是一群臭棋篓子下棋,玩的倒是挺开心,但是棋艺得不到长进。输的人不认为自己的水平不行,而是认为自己的棋子不够多。

后来乾隆征讨准噶尔和缅甸时,准噶尔和缅甸人都使用了燧发枪,把清军打的很惨。但是清军吸取的教训依然是——火炮不够用,所以我要造更多的大炮。

纵观整个康雍乾三世,清朝没遇到任何一个体量和军事实力能与他匹敌的对手,因此即使帝国的武器已经老旧,帝国庞大的体量也足以局部碾压任何一个对手,所以大清的江山就在炮架子上越坐越稳。对火炮数量的迷恋不仅导致武器技术的落后,更滋生了军队不愿近战的毛病。

如果火器只是停滞的话,则清军的近战能力肯定是倒退了。迷信火器能解决一切的清军不在质量上求突破,而是寄希望于数量的优势,这就是清朝被欧洲远远甩开的起因。

到了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有11万门炮,但全部都是破烂玩意。而曾经让八旗兵最引以为傲的弓马骑射和近战肉搏,则因为经过两百年的堕落腐化,完全不存在了。



虎门之战时,英军2400名陆军登陆后,攻入要塞,清军全军覆没。这一方面是清朝的火炮不如人,但更要命的是,清朝的肉搏战也打不赢英军。

前面说过了,清军没了火炮,就完全不会打仗了。之前削沙俄、削台湾、削准噶尔、削缅甸土著,靠得都是火炮。但是在面对英军时,清军的火炮不灵了。没有火炮支持,清军完全就是被动挨打。

反观当时的英军。由于拿破仑战争和工业革命的影响,欧洲的军事技术有一波从量变到质便的进化。后膛枪、定装弹药、曲线线膛炮、后膛火炮等一系列高科技都是在这个时期孕育出的。

当携带着这些先进武器的英军踏上中国的土地时,此时东西方之间的武器,是真的存在了代差。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其实清朝在武器上的教训,对我们当代也有教育意义。

当年朝鲜战争,志愿军的装备要落后于联合国军,但是没有代差,只是稍微落后。而从朝鲜战争之后,整个西方世界的战争观念慢慢有了惊人的变化。机械化战争,人家不玩了,改玩信息化战争。

而反观我们呢?完全没有信息化的概念。对新鲜事物也有一种本能的抵触。

不过好在有伊拉克这个倒霉蛋,及时的用现身说法的方式给点醒了我们。

通过这二十多年的追赶,咱们也算是追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所以说,闭关锁国是不行的。过分沉迷于历史上的辉煌,也是不行的。


Mer86


题主过于夸大康熙时期清军的战力,实际上康熙时期清军的战力并不算高,只能说是和对手实力平衡。在武器上,吴三桂、噶尔丹、郑氏等并不落后康熙,甚至有可能比康熙还高。只是康熙非常幸运,因为他的三个对手都出现内部纷争,而大清并无内部纷争。

至于鸦片战争时期,大清的对手在武器层面高出大清很多,就显示出差距来了。

但不管如何,无论是康熙时期的火炮,还是鸦片战争时英军的火炮,在技术上都是西方火炮技术。简单来说,康熙时期的火炮,是鸦片战争时期英军火炮的初代产品。用二代技术击败一代技术,难吗?

吴三桂军装备的是红衣大炮


同样装备火枪、火炮的吴三桂军弱吗?

吴三桂在攻打李定国时,就使用了骑兵、步兵、火炮三兵种混合的战术。《清史稿 吴三桂传》:

“定国遣其将刘正国、杨武守三坡、红关诸隘,石壶关者尤险峻,明兵阻关。三桂令骑兵循山麓,步兵陟其巅,以炮发其伏,明兵惊溃,遂下遵义,克开州。”

骑兵快速移动吸引注意力,步兵攀爬攻上,火炮远程轰击掩护。这也是吴三桂为什么能够在开始时能够迅速获取优势的原因。

但吴三桂只所以败,关键原因只有一个:吴三桂病死了。原本的世子吴应熊被康熙杀了,只能立孙子,导致内部纷争而败。吴三桂不死,康熙想要攻下云贵川,基本上不可能。

噶尔丹军装备的是俄罗斯滑膛枪


以2万兵对抗10万清军的噶尔丹弱吗?

噶尔丹是失去准噶尔汗国、只拥有部分喀尔喀蒙古情况下和康熙作战的,这是首先要明确的。其次,噶尔丹军使用的是俄罗斯提供的火枪、火炮,在军事技术上不会逊色清军。

噶尔丹和康熙有三次战争:

1、乌尔会河之战。噶尔丹以2万对抗2万清军,全歼清军。噶尔丹军使用的是俄罗斯提供的火枪、火炮。这次战争,噶尔丹是用蒙古传统的扇形阵战术。

2、乌兰布通之战。噶尔丹以2万军对抗康熙亲征的10万清军。1:5的人数劣势。噶尔丹使用驼城战术,和10万清军激战一天。双方都是用火炮互轰,火枪互射。佟国纲就是在冲击陀城中被击杀。噶尔丹以50%的战损从10万清军中撤退。

3、昭莫多之战。这次是康熙主动出战,以8万人对抗3万人的噶尔丹军。虽然结局是噶尔丹失败,依然带着几千人逃出。如果不是噶尔丹病死,康熙还有的头痛。因为康熙亲征的大军是不能持久的。

从1690年到1695年,只有2、3万人马的噶尔丹,以1胜2败的成绩对抗康熙6年之久。

明郑装备的是日本鸟铳


明郑的军事实力弱吗?

明郑的军事实力,尤其是水师势力一度压制大清:

1、水师,以福船为主,掌控着东南沿海的控海权,外国商船没有缴税根本就不能通行,大清的船只更是不能出海。

2、金甲部队的左右武卫营;

3、左右虎卫营,即铁人队,全身铁甲,直露眼口鼻,编制3000人;

4、骁骑镇,即骑兵营;

5、神器营,即火炮营;

6、亲丁镇,其中有300人的来自葡萄牙的黑人雇佣兵。

7、一般部队,包括重甲骑兵营。

在火枪、火炮,尤其是水师上,明郑的武器势力并不属于大清。康熙之所以能够击败明郑,就在于郑经死后明郑陷入内斗:冯锡范发动东宁之变,杀死世子郑克臧、立郑克塽,导致形成冯锡范、刘国轩两派内斗。不然从荷兰人以2200人对抗2.5万郑成功军一年的事实来看,即便施琅在澎湖击败明郑水军,想要攻打台湾本岛,并非轻松。没有5到10年,是绝对打不下来,因此导致的巨大成本,就算是康熙也未必能够承担和接受。

明郑水师的福船


综述

康熙能够击败吴三桂、噶尔丹、明郑,主要是因为没有内乱,以国力和人数优势取胜,并非以火枪、火炮等技术取胜。当时康熙的火炮技术,是当时西方的流行技术。

但到了乾隆平定大小金川后,由于大清周边再也没有安全威胁,也就没有动力去跟进和更新火炮、火枪技术。所谓的太平盛世,让大清的火炮进入了仓库闲置。

当英军以更快、更轻便的火炮技术出现时,大清匆匆的从仓库拿出一代火炮,被英军击败,也是自然而言的事情。

因为东南沿海、西北没有了安全威胁,大清失去更新技术的动力,导致技术落后,这才是康熙时很行但道光就很不行的原因。作为对比的是南宋和明朝。

南宋因为西夏和金朝,只发展两个:一、发展经济搞钱;二、将钱投入军备。南宋的灭亡,就在于没有坚持保持自己的水师优势。利用水师优势,沿海北上开辟战场,主动出击,而不是固守长江防线。

明朝因为蒙古和满洲,不得不常年保持技术更新。火枪和佛朗机炮都在不断的更新、引进。明朝灭亡的原因在于不肯触动自己的利益,大刀阔斧的改革,增加收入,最后因为没有钱导致无人为大明效忠。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瞅着题主的问题,老梁得用拳头狠狠的捶捶自己个心口,此刻心坎上就俩字——闹心。想当年,咱华夏大地上,随便丢个技术出去,在地球上哪都是爆表的存在,咱说这技术只能排第二,那个瘪犊子敢跑前边当老大?

老梁斜着眼珠子瞧着题主,咱康多米少大康熙时代的火炮真的很猛吗?老梁送你俩字——扯淡。

说道这里,就有朋友不乐意了:“当年瘪犊子吴三桂造反的时候,这红衣大炮可是救场的玩意,已经烂了帮子都快穿心的八旗大头兵,撸着炮管子,打的瘪犊子吴三桂不要不要的,那技术应该是杠杠的!”

你快别扯了!再扯下去,老梁的屁股都要烫红了,臊的不行。

咋回事呢?其实在天朝上上国大清朝的火炮技术承接与明朝的技术,但在这明末清初衔接的时候,出了问题,很多领先型的技术都丢到了犄角旮旯里都烂出了窟窿眼,到了康熙的时候,这些个技术十层已经丢了六七层了,早没了。

当然,就剩下的这点陈芝麻烂谷子的东西,和世界对面那帮子吃人不吐骨头的欧美范比起来差距还不大,你说奇怪不。

说话得讲证据,那咱就讲讲?

八旗大兵和台湾的郑军

康熙时期,最值得夸耀的就是拿下台湾这个看起来像三叶虫的宝岛,宝岛中资源多了去了,咱也不扯那么多,就扯扯满清八旗大兵搞到的郑克爽手里的十八门“大台湾炮”

这东西作为爆款的神器,被编入了满清的《炮图集》里头,他用的技术是前膛重型滑膛炮,一百毫米的炮眼,塞上炮弹,一口唾沫就能给你吹出五公里去,还余威不减砸你个遍地开花。

回过头来,咱再瞅瞅康熙大帝拍着胸脯吼吼的不要不要的红衣大炮(其实应该叫红夷大炮,但这个夷字犯了满人的忌讳,这不被强行改成了衣)。

拉到了雅克萨战役里,就祭出这炮,当然这个时候,这玩意已经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神威无敌大将军炮”,怼着老毛子喝着伏特加盖起来的土木结构的堡垒,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就这么开了炮了。

“咚嘎!嘡!……”稀里哗啦的整整揍了十个月,别说是缺口了,就是坑都没落下几个,愣是没打下来。你这么个破玩意,你还嘚瑟个毛线啊!

这时间线,咱在往前凑凑23年前,郑成功揍荷兰佬,拿下台湾,肩膀上扛着的就是咱“大台湾炮”二十八门,顶着城墙就要轰。

老梁在这里嘚瑟一句,这城墙可不是是什么老毛子喝伏特加盖的简易工事,那是高达十米比三层楼都要高半截的大城墙,这城墙妈了个巴子的都是用咱小时候喝的糖水调的灰盖起来的,娘的这岂止是硬,简直硬的邦邦响的存在。

但在咱这“大台湾炮”面前也就那么回事,两小时,开了二百个大窟窿,荷兰佬出来的时候,顶着一脑袋的大血包都哭:“别打了!别打了!再轰下去,俺们都成渣渣了,俺们投降还不成。”

这是实例,咱在瞅瞅这数据,天朝上上国的“神威无敌大将军”只能干出一个六公斤,也就是12斤的炮壳壳,咱回头看看咱这“大台湾炮”一口气就能给你吹出个24磅的铁蛋蛋,上称称一称,妈了个巴子这铁蛋蛋重达22斤,差距呀!咱还能连续吹,还能倒着吹,咋地(嗯嗯!最后这句是老梁自己吹的,吹的有点过头了,声明一下,哈哈!)

这么叼的炮,咱天朝上上国当然得收藏起来,请大家记住是收藏起来,轻易不给外人瞅的。

这不时间这个老不要脸的货,推着历史这辆跑车,嘎吱吱的就到了鸦片战争的前夜,咱广东水师提督按照咱天朝上上国大清朝的铸造要求,造了那么四十门大炮,把咱大提督开心坏了,流传好多年的战争神器居然就这么挤到了眼跟前了,数量还这么多。

撸起袖子,撸了撸炮管子,这就要试炮,挨个点炮“叮呤咣啷!咚嘎!噹!”当硝烟散尽的时候,我去!十门大炮已经歇菜了炸了膛,好悬没把点炮的大头兵给蹦废了,都快干哭了,蹲在地挂着黑面面的脸,一脸懵逼的瞅着提督大人:“这不是我干的!真不是!我对天发誓!我就点了捻子。”

你说就这么个破玩意,给谁,谁不懵逼。

巧了,这就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被英法美这是哪个国家联合起来胖揍的天朝上上国大清朝,都哭了。咋说呢,这个时候还是有明白人的,大学士从仓库里拉出了被咱这大清朝收藏了好几百年“大台湾炮”

你还别说,光听那声音就舒坦,那叫个脆,哎呦我去!就这么个古董级别的东西,比当时满清“神威无敌大将军”好使多了。

说道这里,就有人要问了“为嘛?咋就越活越回去了!大辫子这是闹几呢?”

其实啊,这原因有很多,咱挑那几个重点的说道说道。

原因

第一:故步自封。

洋人的玩意,其实很早就进入到了咱大华夏的土地上,但是咱头上的主子满清权贵,耷拉个大眼皮,始终不瞅瞅,还一边喝着茶水,舒坦吹着泡泡:“蛮夷的东西能好吗?咱是天朝上上国,滚!不看!”把那好不容易支开了一条缝的小眼睛又闭了起来,一手晃荡着大辫子玩,一手端着鼻烟壶吸着鼻烟,爽爽的打了俩大喷嚏,睡着了。

第二:技术全丢了

满人那不算厚实的屁股,一屁股坐在了咱大华夏的土地上,把八旗子弟满人亲贵们拉成排,让他们全蹲在地上,就那脑袋瓜子和咱大华夏子民的脑袋瓜子一比,我去整整差了半截。

再瞅瞅咱流传下来的书《天工开物》《军器图说》等等这么先进的东西,满人都收藏了起来,也不给别人看,但他们却没几个人弄明白的,时间一久,全被虫子蛀成了窟窿眼,看也没法看了,而民间呢?几个文字狱下去,全丢火堆里烧成了飞灰。

第三:腐败成风

这技术那也就一代不如一代喽,到了满清后期,想要造,您哪开了仓库的大门,全都有实物,但没有一个人能弄明白,造出来的火炮,一身的窟窿眼,不炸膛那就是怪事了。

这也就算了,这满清啥地方都有腐败,这火炮造的时候,偷工减料的,这剩下来的东西,都变成了白花花的银子,一个个张着个大嘴巴等着填饱肚子。

你技术都不行了,还偷工减料?这是显死的不够早还是咋回事?当然造好了火炮,还有试炮这个环节。但他也可以混弄人啊。

皇帝老子蹲看台上要试炮,这帮子混蛋用空火药试炮,一瞅还好吗,十门没有一门炸膛的,但你要是塞上真弹药,全他奶奶个嘴都炸了膛。

就这么个东西你要是上了战场,还没伤到对方,自己个的阵地就先开了锅,还打个什么劲啊!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体来说,康熙时代中国火炮只是相对落后于世界一些而已,但差距并不是很大。

但康熙收复台湾,客观来说火炮没有超越郑军,而是依靠战术正确和郑军士气低落获胜。

由于满清强大,郑军内部斗争激烈,经济衰败等原因,郑军其实不堪一战。战前,大量部队叛变投降,有一次就拉走1万人的。

澎湖之战中,满清大部分主力其实就是郑军的叛将,包括主帅施琅也是如此。满清战舰和火炮都和郑军差不多,依靠施琅正确指挥,集中局部优势兵力,几艘船打一艘,这才获得辉煌胜利。

澎湖之战以后,郑军兵无斗志,郑克爽很快投降。

其实,如果郑军不是刘国轩瞎指挥,全军用命,满清不见得会取胜。

即便如此,康熙时代的满清火炮也不强于郑军。而郑军的火炮大体是明末从西方购买仿造的,是几十年前的东西了,也不算先进。

但更可怕的是,满清的火炮随后就不发展了。

在雅克萨战役中,满清使用的火炮还不如当年郑军打荷兰鬼的火炮。

郑军可以将坚固的荷兰棱堡热兰遮打垮,依靠的就是火炮。

但几十年后,清军在雅克萨都对付不了沙俄的木制和土制城堡。

清军赖以取胜第一次雅克萨之战的“红衣大炮”,其火力也远远不及当年郑军在台湾所用火炮。当时西方的火炮都是以弹丸的磅数来划分的。

郑军用于炮击热兰遮城堡的青铜炮与铁炮包括12磅、18磅和24磅炮,虽然仍不如西方的最高水平,但已经足以让清军所用之炮相形见绌:雅克萨之战中清军使用的最大火炮——“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只能算是6磅炮,其威力只是郑军最小火炮的一半;而清军的另一种攻城炮,全部12门“神威将军”炮的威力总和尚不及一门“神威无敌大将军”炮!

这样算来,清军的20门红衣大炮的全部威力,只相当于4门郑军中威力最小的12磅炮——而郑军投入的是28门大炮!

自然,这里有运输不便的因素,但也无法应该满清火炮不强的事实。

更搞笑的是,随后满清火炮就不再发展了。

而这100多年,西方火炮经历了几次大发展。到了鸦片战争时期,英军火炮远远强于满清,无论哪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实战中,无论是打炮台还是打满清水师,英国炮舰都有绝对优势,因为火炮差距太大。


篇幅所限,就不多说了。

大概160年后,俄国西伯利亚东部总督穆拉维约夫曾派人秘密潜越边界调查中国的情况,密探在黑龙江沿岸调查了一通情况。由于情报不切实,五十年代时,他亲自出马,乘汽船深入中国领土,到黑龙江畔重镇瑷珲城(黑龙江黑河)。

在瑷珲城,他亲眼看到中国军队的装备,不禁大吃一惊。瑷珲城当时驻军一千余人,兵丁粮饷不足,形同一群乞丐,装备只有少数十七世纪进攻雅克萨城时所用的旧炮,这些大炮在西洋各国早已送到博物馆展览了;也只有少数士兵有鸟枪,大多数士兵都手持长矛,背负弓箭。穆拉维约夫立即认为,满清士兵的战斗力同《尼布楚条约》时期没有任何变化。和对这种一百六十年之久都不进步的国家,如果不马上发动侵略,简直死不瞑目。报告送到圣彼得保,俄国沙皇政府立即支持他的主张。果然,沙俄军队甚至没有军事进攻,只是虚张声势的打了一晚上的大炮,就让满清亲王奕山吓破了胆,签订了《瑷珲条约》。


萨沙


康熙时期的火炮不是国产的,是从西班牙跟荷兰进口的!而明郑军队的火炮则进口自英国。这是被历史所忽略的事。当时由于英国跟荷兰西班牙在争夺海上霸权,明郑父子因为收台湾问题跟荷兰结仇,因菲律宾侨胞事件跟西班牙结仇,本着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原则,明郑跟英国结盟,大量的英国火炮被出口到了明郑军中,明郑海军舰艇里的主炮基本上都是从英国进口的。英国除了向明郑海军出口舰炮之外,还提供了大量的军事顾问,协助训练海军,指导炮兵的训练与作战。

而反过来呢,由于清帝国的海军完全被明郑海军爆成渣,康熙便采纳施琅的办法,向荷兰西班牙伸出橄榄枝,跟这两国结盟,并从这两国进口大量的军用物资,清军的火炮就是从这两国进口的,所以呢,康熙时期的火炮好料并不是我们自己的货色。

清朝火炮落后于西方的主因是冶炼技术跟不上。由于火炮要承载很大的爆炸压力,这对于钢材的要求很高,欧洲在16世纪时候就有大型炼钢厂,这使得他们生产出来的钢材质量好,能够满足炮管的刚性与柔性需求。而同期的清朝还在采用作坊式冶炼生产,生产不出好钢好铁自然无法生产优质火炮。战斗力弱得一逼也就情有可原了。


优己


诚邀,如题。为什么康熙时期清朝火器尚有一战之力,200年后的鸦片战争中清朝的火器就成了烧火棍呢?小编以为可以这样理解。



与其说是清朝火器退化,不如说是西方火器发展太快了。

坦白的说,清朝的确并不重视火器,这可以理解。因为当时火器射速太慢威力不大,而且满人本就尚勇,以弓马骑射安家。然而,清朝绝对不是漠视火器,史料记载,清朝制造火器始于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清代前期仍大量制造,到康熙时,火器制造的规模、质量、工艺都达到高峰。当时南京造办处所仿制的红衣大炮威力巨大,在平台之战中立下赫赫功勋。


清朝火器在乾隆帝后,便开始没落了。

乾隆帝后期四海升平,火器便开始没有了用武之地,清朝的重火器一般是火炮,当时一个红衣大炮大概2000两白银,价值不菲,于是清朝便开始慢慢的漠视火器的发展,以为不打仗了也用不上。这时候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各种新式火器层出不穷,两者相比清朝火器自然没落了下去,直到鸦片战争的爆发,清朝才又开始奋起直追,然而,但结构仍沿袭祖制,性能已大大落后于西方列强所制。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清军在鸦片战争光是在虎门炮台群就有660门大炮。但是,英军是集中力量攻击其中一个炮台,随后一个接一个的多艘军舰打1个炮台。

比如,在上横档岛炮台,就遭到了英军6艘军舰200多门大炮轰击,而横档炮台才40门大炮。在随后的广州内河战斗,清军再次损失了400门大炮。英军出动了5艘军舰,2艘轮船,1艘运输船。

在20天时间,轮流打击了清军的十多座炮台和几十艘炮船。英军光是在虎门到广州内河,就遇到了清军1000门大炮,其中还包括200多门进口的西洋大炮。那么小的区域有1000门红夷大炮其实火力在中国古近代已经很恐怖了。

明朝13万大军进军松山与清军进行决定国运的大决战,也不过就只有几十门红夷大炮。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在全国有7100门红夷大炮,其中一半都在广东,福建,浙江和江苏这4个省。

而且这些大炮在1830年以后,新铸造的有4000门以上。大部分都是8千斤到1.2万斤的重炮。到1842年,清军已经开始仿造英国大炮了,1842年2月,广东仿造英国火炮550门,绅士商人捐款购买西洋火炮300门。

英军甚至在镇海战斗当中,还缴获到了清军仿造的英国舰炮。厦门战斗,清军在炮台上的76门大炮都在刚刚进口的西洋大炮。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清朝的红夷大炮已经达到了1万门以上,火力水平虽然比不上英国,但是与康熙时代相比,那已经超过几个档次了。


历史救生圈


众所周知,火药在中国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在明朝到康熙的时候,当时的朝廷的确是一直在用火器,尤其是明朝的时候,火器发展很快,不过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夸张。如今很多史学家明显夸大了明朝时期的火器。从康熙中叶开始一直到洋务运动,在这个期间朝廷停止了一切关于火器的研究。

在康熙时期,清朝与俄打仗双方都在使用火炮,虽说清朝的火器明显没有人家的先进,但是从史书中我们不难得出,最起码当时的火器还是可以和欧洲国家发明的火器对抗的,康熙前期的时候也是大力推广火器,并且还下令让人发明各种火器,在康熙中期的时候,康熙却下令停止继续研究火器。

从康熙之后的皇帝,基本都是对火器置之不理,不让大家研究那个玩意,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这个问题雍正曾经回答过,雍正说,满洲夙重骑射,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顾名思义就是说满洲人一定要骑射为主,清朝这些皇帝也都是这样认为的,他们认为打天下靠的还是骑射,不能仅靠这些鸟枪。

如果仔细去了解那段历史,大家就会发现,康熙一开始重用的发明火器之人全部是汉人,康熙认为这是非常危险的,他后来还下令汉人绝对不允许配备火器,并且也不准制造火器。鸦片战争中清朝火器那么废,说白了就是从康熙中叶开始,火器再也没有发展。

康熙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皇权,他当然清楚的知道火器的威力,假如说康熙当时没有停止火器的发展,那可能晚清的历史就要改变了,最起码在军事实力上不会和洋人差距太大,如今也有史学家认为,康熙停止火器的发展,他对中国来说便是千古罪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每日点兵,为您解答

其实,康熙时期的中国火炮已经落后整个世界,但郑军的火炮也是落后。这两家火炮的水平半斤八两吧。当年郑成功能收复台湾,客观的讲是荷兰人当时在欧洲忙着英荷战争的问题,大量力量被牵制回了欧洲,而且台湾本来就是荷兰人力量的末梢,所以兵力很弱;比起同样有大量西洋大炮的郑成功军,还是差很多了。

图:郑成功2.5万人围攻2000荷兰人的热兰遮城,已经属于欧洲棱堡,于是郑成功就打不下来。

荷兰人当时在欧洲忙着英荷战争的问题,大量力量被牵制回了欧洲,而且台湾本来就是荷兰人力量的末梢,所以兵力很弱;比起同样有大量西洋大炮的郑成功军,还是差很多了。

而康熙收复台湾的时候,郑军当时内斗十分严重。郑军战斗力大打折扣。想想当时的大清国“著名”海军将领施琅,不就是从郑军中叛逃过来的。澎湖之战以后,郑军兵无斗志,郑克爽很快投降。

雅克萨之战的时候,俄国还没开始彼得大帝改革,他们的军队被西方人认为实际上还是东方化军队,更像鞑靼人和土耳其人,还是停留在15世纪水平,没有欧洲16世纪以来军队在纪律性和技术兵种上的巨大进步。

第二次进攻的雅克萨,就已经是简单的棱堡了,而且有木制城墙,大炮打不穿,于是清军怎么也攻不下来,只能挖壕沟长期围困。

比如说俄国人的雅克萨城寨不是传说中的棱堡,而是木墙的一个寨子而已,而且也缺乏西欧常见的重武器,只有少数小炮。俄国军队则是一群到东方寻求财富的哥萨克冒险家,很难代表真正西方军队水平。


诸葛小兵兵


因为清朝国势稳定后,火器发展进程缓慢,尤其是鸦片战争是欧洲工业革命之后发生的,工业产品自然是比手工制品更加精细。

康熙时期,在多国传教士的帮助下(尤其是南怀仁),中国的火器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推动。首先是升级了明代传下来的鸟铳,采用了比利时的番肠鸟铳技术,取缔了军队中鱼龙混杂的火门枪。也就是康熙之后,单兵的火器已经很规范控制在火箭和火绳枪两种武器上。对于火炮,康熙也是重新统一了规格。将红衣大炮分为三类,其他炮种保留虎蹲炮、佛郎机,改进了臼炮,并命名为威远大将军炮。

康熙收台的时候,面对的郑军火炮规格要更加完善,郑明集团的火炮多是和荷兰和英国贸易获得,其中还有32磅的要塞炮和6磅的步兵炮,但是因为数量与清军火炮总数还是没法比,故而这些火炮并没有引起康熙的重视。

雍正年间,清军在对准格尔作战失利,雍正皇帝意识到了清军火器的落后,便开始引进西亚中亚的火枪火炮,还从俄罗斯进口了大炮。这是清军鸦片战争前最后一次军事革新,单兵火枪采用更为先进的土耳其火绳枪,火炮则引进了步兵炮。

说什么清军鸦片战争时期的火炮不如康熙时期的论调往往都是没有对整个中国沿海海防进行考察的人得出的结论,有这么一句话,将“今山海关存炮乃前明遗物,不堪一用”。以这句话作为根据来说清军火炮退步或者止步不前的人很多,但是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清国为啥革新山海关的大炮,殖民活动在南方,北方山海关压根就没有能威胁的了得。如果要真的了解清军的火炮进步与否,应该去看福建、广东的炮台,很明显,这里的炮要先进很多,但是和英国的工业产品比,自然是不如的。事实上在厦门、广州的炮台上,一直在进口新炮,不过固定的远程大炮还是清军自己铸的,质量比不过英军,可以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