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耀文为郭德纲的相声之路提供了哪些帮助?

相声演义


候耀文对郭德纲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给了郭德纲在相声界一个正式的名分。

在候先生收郭德纲之前,郭德纲还跟随高祥凯、常宝丰、杨志刚等先生学习过。但他们都没有收郭德纲为徒,这是为什么呢?

高祥凯先生曾经有意收郭德纲为徒,但他听说郭德纲在学评书的同时还在学相声,就不太高兴。再加上高先生家里经常有小争小吵,氛围不好,郭德纲慢慢也就不去了。

在常宝丰先生那里,有人建议他收郭德纲为徒,但常先生却说:“我不能收徒”。至于具体为什么,常先生没有说。



后来的杨志刚先生,他和郭德纲的恩怨人尽皆知。他们二人已经有师徒之实,就差拜师这一步。没想到后来闹出报销风波,两人反目成仇。

刚开始到北京,郭德纲还打着杨志刚徒弟的旗号混圈子。京城相声圈向杨志刚求证,却没有得到杨志刚承认。

这样的话,郭德纲就没有师承,属于相声圈里的海清。对于极为重视传统的郭德纲来说,是非常痛苦的。

好在后来遇见了侯耀文先生,经过于谦牵线搭桥,侯先生力排众议,收郭德纲为徒。拜师仪式当天,主持人刘全刚说得最多的就是“拜入侯门”。

这对郭德纲来说,算是因祸得福。他不但去掉了海清的帽子,还拜入名师门下。有了一个正式的身份,就可以被写进相声家谱,代代传下去。



二、在业务上,侯先生对郭德纲也有所帮助。

郭德纲拜师后,经常和师父交流。除了聊各自的人生经历,师徒之间聊得最多的就是相声、唱戏。

碰见郭德纲不会的,侯先生会很兴奋:“郭德纲也有不会的”。然后侯先生会把词写给郭德纲,再表演一番。

侯先生去世前不就久,在郭德纲家住过一晚,师徒二人彻夜长谈。侯先生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从艺过程一一向徒弟倾诉。侯先生还谈到了德云社的发展,提了很多好建议,并主动提出要到德云社给学生们上课。

关于侯耀文对郭德纲在相声技艺上的帮助,是有争议的。很多人认为郭德纲拜师只是为了图名,侯先生并没有教他什么。

我的看法是,此时的郭德纲早已经过了基础阶段。他和侯先生之间就像高手过招,侯先生只需要一句简单的提醒,郭德纲便能领悟到新的境界。



三、为郭德纲调和矛盾、帮他遮风挡雨。

我们都知道,郭德纲性格棱角分明,容易得罪人。特别是在舞台上口无遮拦,给自己惹了不少祸。

当年,郭德纲在相声中拿汪洋老婆砸挂,惹恼了汪洋,把郭德纲告上法庭。侯先生知道此事后,立刻同双方沟通,说了很多好话,汪洋才撤诉。

这件事侯耀文也得了个“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名声。郭德纲很不好意思,侯先生还安慰他,要把心思放在相声上,不要浪费在这些小矛盾上。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侯先生还是很护犊子的。后来的八月风波、反三俗事件,侯先生如果还在的话,郭德纲和德云社是不会受到如此大的冲击的。



综上,正是由于侯先生在关键时刻帮助了郭德纲,郭德纲和德云社才能有今天的红火。

郭德纲非常感激恩师的提携。德云社后台一直挂着侯先生的遗像,每月初一十五,郭德纲都要领着众弟子祭拜。每逢恩师祭日,郭德纲还要举行相声专场,纪念恩师。


一锅鱼三样


如果把相声界当做一场游戏,稍加分析就会发现里面有许多很有意思的故事情节。如果把相声界当做一片树林,所谓行业内斗,其实就是各种鸟类的鸠占鹊巢、鹰夺鸠食的游戏。而侯耀文之于郭德纲,就如同一只猫头鹰庇护了一只羽翼未丰的雄鹰。

而这只鹰有一天茁壮成长了,撬动了整片树林的食物链,导致盘踞树林多年的鸠无比愤慨,又无计可施,只能偶尔叫唤几声聊表怒意,剩下的只好眼巴巴看着雄鹰在树林上空无限惬意地翱翔。


在十年浩劫中,那次动手打授业老师之事是否存在,当事人过后都闪烁其词、三缄其口,以致事情真实性变得扑朔迷离。后来马东在电视节目上给予了否定,此时候三爷已病故了十年。

真是情况已被故人带入黄土,深究毫无意义,但侯马两家不和却是事实。特别在2003年马大师告别舞台演出时,马季先生带病参加并送了一幅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评价之高,连授受自己手艺的老师侯宝林大师都未曾得到,显然侯三爷嘴上不说、心里不快。

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十几年的期间里,马季先生及其徒弟姜昆、冯巩等成了春晚常客,而侯三爷只能在春晚舞台上以相声演员身份表演小品,这是件值得琢磨的现象。你可以说是因为侯三爷没能写出能入得春晚导演法眼的相声作品,但这只是表面。

马季先生一生所收徒弟共21人,不算很多但个个出类拨萃,而且包揽了曲艺家协会、说唱团等曲艺家官位部门。而侯三爷只拥有铁路文工团,在收郭德纲之前,门下徒弟都稍逊风骚。

更有意思的是,侯三爷后来还提出了相声大师的五项标准:表演权威、独立创作、著书立说、相声教育家、相声评论家等。当时的业内大背景是,许多人提出马季先生是相声大师。

小黑胖子郭德纲的出现,初期如同大海一滴水,但逐渐练就了大闹天宫的能耐。侯三爷力排众议收下了郭德纲,给了他相声界门派、辈分和靠山,也是有意或无意获得了一把利器。很多事情,其实是相互的,单纯的爱情都极其稀缺,何况名利场所。



自古文人相轻、祸起萧墙,相声艺人没有文人的文化底蕴,却拥有文人一切毛病。同行是冤家这句话在相声界,连遮羞布都免了,怎么直接怎么来。

“反三俗”也好,对着骂街也罢,这些纷争看似两个人或两个阵营的对仗,剖析开了其实就是门派的宿怨,甚至掺杂进了京津两地相声界的旧恨,剪不断理还乱。

并非危言耸听,老艺术家李文华先生,为什么一个简单的拜师事情,愣是折腾了一辈子难以如愿,直至临终前几个月才算有个圆场;杨少华先生的师承关系,为什么至今还是被许多业内大佬不认同。这些难道仅仅是个人恩怨?

马季先生曾经说过:我太爱相声这门艺术了,但也太讨厌这支队伍了。


岑詮


现在有一种说法,侯耀文收郭德纲为徒,只是给了郭德纲一个立足相声界的名分。这个话不能说不对,但是太狭隘。这也是现在网络上有关相声界讨论的一个不好的风气,太关注于相声演员的八卦,津津乐道于师承、出身、恩仇等等,将人与人的交往完全描绘成庸俗的利益关系。侯耀文先生收徒郭德纲是在2004年,2007年侯先生突发心脏疾病去世,而这三年的时间里,侯先生的确让郭德纲在京城相声圈有了一个“身份”,但在相声艺术上对郭德纲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因为相声在上世纪末期的迅速沉寂,这门艺术的影响力在年轻观众中出现了断档。有些观众对侯耀文先生在相声上的成就不熟悉,甚至我看到有些言论因为对郭德纲有偏见,连带对侯耀文也不认可,这是非常荒唐的。侯耀文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会长,铁路文工团说唱团团长,在八十年代那批红遍全国的相声演员里,侯耀文石富宽组合是出类拔萃的一对名角。著名曲艺作家梁左(姜昆《虎口遐想》的作者)曾经在书中评价侯耀文:“侯耀文对相声是下过一番苦功夫的,说、学、逗、唱样样拿得起来,而且活儿路子宽,差不多的传统段子都会说,这在新一代相声演员中并不多见。”

侯耀文不但在事业上对郭德纲大力支持,比如那句著名的话:“郭德纲一路走来历经坎坷,势必嫉恶如仇”,为徒弟深陷争议据理力争。而且在艺术上有过悉心指导。不要小看这三年的师徒之交,郭德纲曾经多次谈到师父侯耀文对自己的指导,侯耀文生前经常在德云社的后台活动,郭德纲回忆说师父就像一个“老小孩”一样洒脱随性,但在当时的德云社来说,侯耀文这种“咖”在后台,那就是担当了“坐钟老先生”的角色,这无论是在业务上还是演员的心理上,都是莫大的支持。

关于侯耀文先生在相声艺术上对郭德纲的影响和帮助,举几个小例子。


比如郭德纲在传统相声《文章会》以及综合了《文章会》和《大保镖》的相声《文武双全》当中,有一句台词:“我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当搭档再追问“哪个大学?”的时候,郭德纲开始变的不自信,说话支支吾吾试图含混过关,最后硬着头皮死杠:“我就清华大学的,怎么着吧?”这段人物性格的表演,就来自于模仿师父侯耀文。侯耀文和石富宽有过一段相声叫《声乐研究》,一开场侯耀文介绍自己就煞有其事:“说相声呢是我后来,原来我是在中央音乐学院当教授”,石富宽开始刨根问底,侯耀文就支支吾吾不敢再说,最后也是豁出去了大喊:“我就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看不出来,你看,瘦成这样的你看不出来?”这一段从台词到人物性格形象,郭德纲都得到了侯耀文先生真传。

还有一个作品,就是郭德纲2010年的新作品《新夜行记》,很多人都认为这段是改编自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夜行记》,其实这个作品真正致敬的,应该是郭德纲的师父侯耀文。侯耀文和石富宽曾经创作拍摄过一个相声作品《夜行记后传》。它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相声,而是那个时代流行了一段时间的“相声TV”,就是相声演员本人亲自出演,背景为相声,画面为实景演出的MV。老侯(侯宝林)先生的《夜行记》里,骑的是自行车,而郭德纲的《新夜行记》里“苏联专家撤退时留下的摩托车”、“8毛钱一斤一共花了140块钱”、“找朋友画了车牌和驾照,收我200比摩托车还贵呢”这些哏,都是从侯耀文先生的《夜行记后传》里直接继承下来的。

当年正值德云社遭逢大难起死回生,912复演刚过。从2007到2010,德云社风雨飘摇人心不稳,又遭构陷险些关门大吉,而侯耀文先生去世三年,仍因家庭遗产案,骨灰迟迟未下葬,郭德纲先生将师父侯耀文的遗作改编搬上舞台,口中说着师父留下的“包袱”,心里泣诉的当是“爷们儿,您咋就忍心走的这么早哇……”

另外还有一个对郭德纲影响较大的,那就是“太平歌词”。现在得力于郭德纲的普及,相声观众都知道了“太平歌词”是相声说学逗唱的“本宫唱”。而在此之前,这一常识几乎鲜为人知,相声演员也无人普及无人唱。如今有些论调,认为郭德纲是拿“太平歌词”炒作自己:“其实演员都会,只是因为太平歌词曲调单一,不好听,没必要唱。”或者认为太平歌词只是旧社会相声演员开场招揽客人开场用的,现在剧场、电视上说相声,用不上太平歌词了,这种“糟粕”应该抛弃了。其实都不对。太平歌词不只是开场用,在相声表演中间也可以穿插,太平歌词不是简单不好听,而是唱好了不容易,既要好嗓子,还得运用得当。作为相声基本功的一个大项,早期的相声艺人几乎人人会唱,而且太平歌词的传统唱段内容丰富曲本众多,它的语言生动,高度夸张,具有民间文艺的突出特色,大都是以“劝善”为主,并不是什么封建糟粕,应该得到重视和发扬。


为什么我要提到太平歌词呢?因为郭德纲的师父侯耀文,就是在那个年代不忘发扬传统,甚至可以说唯一将太平歌词活学活用的相声演员。侯耀文和石富宽在1980年有一个作品,叫《财迷丈人》,这是一段抨击买卖婚姻、滥收彩礼的新相声,其中就将太平歌词搬上了舞台。而且是运用太平歌词的曲调,重新填词改编的,侯耀文通过“财迷丈人”之口,用太平歌词唱出来“自己”的要求:

叫一声闺女听仔细,

听我把彩礼的数目我就提上一提。

手表、电视还有半导体,

自行车、电扇和缝纫机。

酒柜、立柜还有沙发椅,

方桌、圆桌还得带茶几。

茅台、西凤还有威士忌,

那卤肉、烤鸭子还有香酥鸡。

把这些东西你都准备好,

咱们吃点、喝点、玩点、乐点,全是赚滴!

这段《财迷丈人》在1980年获得了全国短篇曲艺作品评比的三等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曲艺编辑陈连升曾在自己的书里评价道:“侯耀文在表演中,根据情节需要学唱了黄梅戏《天仙配》选段,仿学了评剧唱腔,还把已经绝迹多年的太平歌词用在了财迷透顶的老丈人身上,让在场的观众一新耳目。”

我们注意到,陈连升在评论中提到“已经绝迹多年的太平歌词”,可见当时在相声界太平歌词的确已经被演员们完全抛弃了。而侯耀文却不忘传统,活学活用,不但让这门唱重现舞台,还取得了好成绩成为了经典作品。

陈连升老先生说太平歌词绝迹多年,与如今那些反对郭德纲“过度”普及太平歌词的论调截然不同。那么陈连升老先生说的具备权威性吗?这个还真不能不服。陈连升先生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曲艺编辑。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陈连升就负责相声重新登上舞台的编辑推广工作,一干就是三四十年,可以说曾经大红大紫的相声演员的作品,都曾经通过他之手传遍了千家万户。他虽然不是相声演员,但对相声艺术的评论绝对具有权威性。如果还没印象,他有个儿子,叫陈溯,2018年曾参加东方卫视《相声有新人》节目,被召唤师点评后自称“我们也是有羽毛的人”那位。

话说回来,郭德纲的太平歌词当然不是跟侯耀文学的,但是对待太平歌词这样的传统相声功夫如何继承和发展,郭德纲一定得到了侯耀文的指导和鼓励。侯宝林在临终前曾念念不忘:“即兴发挥千万不能丢掉,这是咱们相声的主要技巧”,侯耀文在新相声中不忘继承传统活学活用,虽然由于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和需要,相声几经洗礼变化,但对传统的坚持一直延续到郭德纲的身上。

说到太平歌词的唱,又想到了相声里的“学唱”。侯宝林先生不但爱唱,甚至可以说是相声里“柳活”的开创者。他的儿子侯耀文也继承了这一特点,各种戏曲学唱信手拈来。在这一点上与郭德纲可谓是一见如故。而郭德纲的学唱,受到侯耀文的影响痕迹更重,侯耀文评价郭德纲“他会的有些我都不会”。但是有一点郭德纲得到了侯耀文的真传,那就是不管是完整的“柳活”作品,还是相声表演中加入一小段“腿子活”,最终都要落在“包袱”上。这是相声表演中的一个前提,就是说学逗唱都要为“包袱”服务,单纯的学唱,单拿出来作为才艺展示可以,但用在相声里头,唱的再好,最后却没包袱,那也不算好相声。我们看郭德纲包括他的徒弟们,在相声里不管是学唱戏还是唱歌,最后总是以调侃搭档等包袱来结尾,这才是“学唱”的正确用法。有些人评价郭德纲“唱的是不错,但老是歪唱,好好的戏唱俗了”,那是你不懂相声,贻笑大方。

侯耀文先生自幼受其父侯宝林影响,虽遭父亲反对,最终还是走上了相声艺术之路,艺龄四十七年,是全国“十大笑星”之一,获得过文化部“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他身居高位,慧眼识人,发掘民间艺人郭德纲收为弟子,不但事业上扶持,更在艺术上悉心教导,才有了如今相声界炙手可热的德云社。侯耀文先生爱人才,爱相声,更热爱观众,2006年作为铁路文工团说唱团团长的他,带领队伍在当年的3月到7月,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走遍了全国29个省市121个城市,为观众奉献了343场文艺演出。开创了中铁文工团建团56年的第一次创举。2007年6月,侯耀文先生突发心脏病与世长辞,正在安徽录制节目的郭德纲闻讯嚎啕大哭,十年后的2016年,郭德纲依然发文纪念恩师知遇之情:“在仪式举行前,有大批的人阻挠先生收我。恩师力排众议,毅然将我纳入门墙。书写至此,泪如雨下……”


郭德纲贴吧


众所周知,侯耀文先生是郭德纲的恩师,他老人家对郭德纲在相声界站稳脚跟,以及后来的发展壮大给予了不可估量的帮助。

首先,侯耀文把郭德纲收入自己门下,使郭德纲在相声界有了师承,从此说相声、收徒都变得名正言顺了!

郭德纲连续几次去北京发展,均没有取得一丁点儿的进展,他也想到了可能是因为师承的问题没有解决,从而不被众人接受,因为相声界是一个讲究门户的地方,师出无门,就是业余,谁会关注一个业余演员说相声呢?

所以,第三次进京,郭德纲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师承问题,但是这件事哪有说起来那么容易啊!老郭在北京相声界一无亲、二无友,谁会收他呢?坊间流传过郭德纲差点拜李金斗的传闻,因为中间有些误会而没有拜成。后来,双方均出来澄清过此事。

好在他结识了后来的搭档于谦,于谦在相声界可是有正儿八经的师承关系呢,他的师父就是侯耀文先生的搭档石富宽。由于于谦的关系,石富宽认识了郭德纲,认为郭德纲是一个人才,因为石富宽的关系,侯耀文也了解了郭德纲,老郭他的表演,认为他是可造之材,就问郭德纲有没有师父,郭德纲说有,就是不知道人家认不认,爱才心切的侯耀文就托人去天津问郭德纲口中的师父,结果人家根本就不认郭德纲是自己的徒弟!只说郭德纲跟他学过相声,但并没有拜师,于是侯耀文就收下了郭德纲!



2004年,郭德纲正式拜在侯耀文门下,成为了先生的得意门生,也成为了相声艺术的第八代传人,郭德纲从此开始扬眉吐气,他终于不用在师承上低人一等了!

侯耀文给了郭德纲师承,是对郭德纲来说是“再造之恩”!


其次,作为天津籍相声演员,想在北京发展,遇到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此时,侯耀文先生又成为了郭德纲最强大的靠山!

同行之间是赤裸裸的仇恨,这句话一点儿也不是危言耸听,别说是在相声界,其他的行业也一模一样,要不然,怎么自古就有同行是冤家的俗语呢!

郭德纲一个天津籍相声艺人,来到北京发展,无才无德也就罢了,掀不起什么风浪;太有才,肯定会招来很多麻烦,也会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何况郭德纲还想是相声商业化,让相声回归剧场,并且还打破了当时相声界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段作品挺多十多分钟的规矩!而郭德纲呢,他一段相声能说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打破了传统,肯定会有“卫道士”来找麻烦的呀!


老郭前两次进京,就因为没人帮忙解决这些问题,而不得不打道回府、铩羽而归!有了师父后,一切就不同了,找郭德纲的麻烦,就等同于找侯耀文的麻烦,不看僧面看佛面,郭德纲这一次彻底在北京稳定了下来!

侯耀文文先生曾经说过:“郭德纲一路坎坷走来,势必嫉恶如仇”,由此可见,先生是了解郭德纲这个徒弟的,并且还十分维护这个徒弟!

处处维护是侯耀文先生对郭德纲的“知遇之恩”!

有了侯耀文的“再造之恩”和“知遇之恩”,郭德纲的相声之路才会越走越宽,也才有了今天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声迷老于


这两年有很多相声界的新人都很受大家的欢迎,像岳云鹏、张云雷、孟鹤堂等。但说到这些后起之秀就不得不提郭德纲,因为他们都是郭德纲的徒弟,可以说没有郭德纲就没有他们的今天。同样的,这句话也适用于侯耀文和郭德纲,没有侯耀文的话,也没有郭德纲的今天。


首先在相声水平和能力上。郭德纲本来的相声水平和能力就不错,说学逗唱都极为出色。拜侯耀文为师后,在侯耀文的指导下,各方面的能力就更上了一个台阶。可能侯耀文没有特别的指导郭德纲很多东西,但跟这样的相声大师在一起,耳濡目染之下,郭德纲应该也受益匪浅。

其实侯耀文对郭德纲的帮助,最重要的还是在“名分”上。相声这个行当特别注重师承辈分,郭德纲刚到北京的时候,可以说根本不被北京主流相声圈接受,处处遭受打压排挤。在主流相声圈人眼里,郭德纲就是个民间艺人,因为郭德纲没有好的“名分”。郭德纲拜侯耀文为师后,成了侯氏相声的门人,在相声家谱里有了师承,有了地位,郭德纲才能在北京逐渐站稳脚跟。


可以说没有侯耀文就没有如今的郭德纲,也没有今天的德云社。当然郭德纲本人也特别地感激侯耀文,郭德纲曾经说过:“侯耀文是我这一生最尊敬的人”。


娱乐也有圈丫


力排众议收郭德纲为徒


手机用户51952025446


就郭先生拜师在侯师门下这一条还不够吗?侯先生也没收产权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