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募熱議中國債券“納指”:國內機構投研能力面臨挑戰

日前,中國債券正式納入彭博巴克萊債券指數。多位國內公私募機構人士表示,這標誌著我國債券市場國際化進程邁出重要一步,長期看有利於中國債市投資者結構的優化和市場流動性的改善。但隨著國內與國際市場的聯動性增加,債券投研難度會增大,外資的進入也將給本土機構帶來新的交易對手。

儘管彭博巴克萊指數目前僅納入利率債,機構人士認為隨著改革推進和中國債市的逐步開放,未來信用債或將納入指數。

“納指”利於國內債市良性發展

受訪人士普遍認為,中國債券正式納入首個國際主流指數短期將帶來增量資金,長期有利於增強中國債市流動性、豐富投資者結構並推動國內債市制度的完善。

安信基金固定收益投資總監鍾光正認為,此次“納指”將給國內利率債投資帶來增量資金,從而進一步提升利率債的市場流動性。其次,將有助於政府放開更多的外資評級機構“入境”。評級行業的開放有助於強化優勝劣汰機制,破解行業多年來的級別競爭嚴重、等級虛高和等級區分度不足等問題,促進國內債市良性發展。

藍石資管研究總監趙博文稱,外資多為交易型機構,“納指”將對中國債市流動性起到增強作用。另外,外資將主要流入中國的利率債市場,而之前利率債的交易機構以銀行為主,基金和券商等機構的資金也多來自於銀行。因此,銀行的資金成本就構成了利率債收益率的下限,主要依賴央行放水才能下降,而外資利率普遍較低,未來將帶動債券收益率逐步下行。

在創金合信基金經理鄭振源看來,國際機構的進一步加入將引進國際債市的評級、衍生品等相關理念,加快國內機制的建立和完善。

富榮基金固定收益部副總監呂曉蓉表示,短期可重點關注納入指數帶來的增量資金和進入節奏。這次納入指數的債券為中國國債和三家政策性銀行債券,預計對利率定價有邊際正面的影響。但更多的影響效應顯現在中長期,“納指”將有利於擴大國內發債主體的融資渠道,豐富國內債市的投資者結構。

一位私募基金固定收益部研究員也表示:“作為私募機構,我們更關注外資是否能進入信用債、高收益債券市場。未來外資的參與可能會給中國信用債乃至高收益債市場帶來變數,如改善市場流動性、促進違約債券再定價;其次是免稅的問題,預計外資對證金債的持倉比例會逐步增大,證金債的隱含稅率可能會有所調整;再次,外資流入帶來的衍生品對沖需求可促進境內繼續發展完善國債期貨及外匯衍生品市場。”

信用債國際化前景可期

儘管目前外資客戶的投資意願還是主要集中在利率債領域,多位業內人士認為信用債市場未來也將大概率納入指數。

呂曉蓉直言,信用債國際化的進程的確更加緩慢:一是因為流動性;二是境外投資者對目前中國的公司類信用債的評級認可度不高。隨著中低等級的信用債交易活躍度提升,信用債國際化不會太遠。

鍾光正認為,我國信用債的違約處置機制並不健全,相關法律如何與國際司法管轄銜接也亟待解決,同時,我國較缺乏信用債違約風險的對沖工具。此外,企業發行人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也存在一定問題。

業內人士建議,為使國內信用債被國際投資人所認可,在產品方面可推出一些債權指數,研發ETF債券指數產品。鄭振源認為,目前債券被動型產品是外資投資機構配置人民幣資產的有效工具,該類產品的需求有望進一步被激活。

國內機構投研能力面臨挑戰

外資加速流入,為國內機構投資者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挑戰。

鄭振源認為,國際債市更加成熟、品種更加豐富,國內機構投資者在債券投資理念技術的完善上也有借鑑學習餘地。呂曉蓉也稱,外資在宏觀對沖、全球資產配置等方面具備較長的投資經驗,國內基金公司仍待進一步加強投研力量的建設。

鍾光正則預計,“納指”後中國債券市場與國際債券市場的聯動性增加,波動或將加大,利率債投資研究的難度增加。

趙博文表示,外資整體體量較小但交易較為活躍,因此在邊際上或對中國債券的定價形成主導。中國債券交易多數在銀行間市場,一對一的詢價交易佔多數,時常出現本土機構之間交易盲目跟風的羊群效應,外資的進入將給本土機構增加新的交易對手,同時也將帶來不同的交易策略。而且,外資更多從全球視角考慮資產和風險配比,當外資更多進入中國市場後,海外的風吹草動將更直接地影響中國債市,要求本土機構投資者提高對國際政治和經濟的研究深度,把握全球資本動向。

本文源自中國基金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