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式人生,從先消費後付款開始

自殺式人生,從先消費後付款開始


17歲的小美,是爸媽心中的驕傲。

她以優異成績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和大部分的花季少女一樣,在青蔥的年紀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突然一天,小美班上好幾個同學都收到了一個陌生號碼發來的裸照,而照片上這個全身赤裸的女孩,正是小美。

此時,小美遠在家鄉的父母,也收到了陌生號碼發來的裸照……

逃不出的噩夢

裸照被流傳後,小美被迫休學,幾乎夜夜被噩夢驚醒。

在家人的陪同下,她終於鼓起勇氣到公安局報警。


自殺式人生,從先消費後付款開始



沉默許久的小美,在民警面前翻出筆記本,裡面密密麻麻地記錄著以往的借貸記錄。

原來這已經不是她的第一次“裸貸”了。

小美上大學後,看到周圍同學穿的用的都比自己好,就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自卑感,說話不敢和人直視,走在路上都低著頭。

為了手頭更寬裕,生活也更滋潤些,她便在網上做起了微商,可生意並不好,還一直虧損。

由於生意上每個月都要拿貨保持成交量,父母給的錢也逐漸捉襟見肘,著急的小美不知如何是好。

有一天,小美在QQ部落裡看到小額貸款的信息,便點了進去。

一名叫“總裁”的網友問她是否需要貸款,3000分六期還,一期本金加利息750元,說只需一張手持身份證的裸照即可。


自殺式人生,從先消費後付款開始



彷彿看到救命稻草,小美沒多加思索就答應了。

想著,“只要他把錢借給我,我能還上去,就也不怕他會散播我的照片。”

從那時起,她就用貸來的錢填補自己的生意,可是沒想到越陷越深。

短短時間,幾千塊錢利滾利到了上萬,無力償還的小美只好拆東牆補西牆,又不斷進行貸款,結果債務越來越重。

直到自己的裸照在熟人圈子裡被傳了個遍,家人總被追債電話騷擾,她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

因裸貸惹上麻煩的女大學生,遠不止小美一個,有人被迫肉償,更有人為此喪命。


自殺式人生,從先消費後付款開始



這種波及十幾萬女大學生的桃色交易,幾乎都發生在普普通通的女孩身上。

這些拍裸照來貸款的女生,有的像小美一樣是為了做生意賺錢,更多的是直接消費,而她們的消費大多都是用於交際娛樂或者買奢侈品之類。

不難發現,她們捲入裸貸風波的原因主要,一是在同齡人消費水平的刺激下價值觀崩塌,二是恰好發現了小額貸款這條用錢捷徑。

兩個原因交織,便逐漸走向裸貸深淵。

崩塌的消費觀

大學是個小社會,有人從山溝裡拼了命才爬上來,有人從小生活富足,衣食無憂。

不同家境的人,消費能力也相差百倍,說沒有嫉妒、怨恨、不虛榮、不攀比是假的。


自殺式人生,從先消費後付款開始



爭強好勝的年紀,總有人會想辦法彌補“身份上的不足”。

背的是時尚包包,穿的是名牌衣服,用的一定是高檔化妝品護膚品。

朋友圈不是在哪家高檔西餐廳吃飯,就是在哪個網紅城市旅行的路上。

光鮮靚麗、高貴體面的“富裕生活”,讓同齡人都羨慕不已。

殊不知,一些人精緻美好的背後,卻是滿目瘡痍,欠下一屁股債。


自殺式人生,從先消費後付款開始



跟裸貸扯上關係的女大學生,通常不是等錢救急,而是為了一些易碎的虛榮心。

她們家境一般,可沒有理由開口問父母要錢,為了自己的“體面”,便用裸貸的錢支撐消費。

合肥一名女生,裸貸借來的幾千塊錢一年不到就成了幾十萬。

還不上錢就被要挾公開裸照,家裡被催債電話打爆,父親不得不變賣唯一的房子還款。

除了面對同齡人的消費壓力,就連這個社會都在鼓吹,你的消費定義了你是誰。

曾有一篇被轉載也能收穫無數10萬+文章,名叫《好看的女孩都自帶燒錢性質》。

其中兩段這樣寫道:

“女孩子為什麼要有錢……我說,終歸還是為了兩個字:變美。要買護膚品、化妝品,要買新款包包和衣服,要打玻尿酸,要做半永久。”

“你什麼都嫌貴,穿的嫌貴,吃的嫌貴,臉上用的也嫌貴,減肥嫌貴,美甲嫌貴,無論你做什麼都嫌貴,就你自己最便宜,最後連男人都嫌你便宜。”


總而言之,就是告訴我們,女人為了變美,就得使勁燒錢。你要嫌貴,別人就嫌你便宜。

這些極具誘惑性和鼓吹性的文字背後,擊中了無數年輕女孩的心。


自殺式人生,從先消費後付款開始



很多人不知道一些化妝品好用不好用的區別在哪,但肯定知道那品牌符號代表的就是高端。

這些,都在慫恿你花幾個月的生活費去買個限量版包包、名牌首飾、高端化妝品等等……

至於你的買奢侈品的錢哪來,去省,去偷,去搶,去裸貸,它才不會管你!

茨威格的《斷頭皇后》中曾說過: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裸貸的女大學生便是這樣,當她們還在享受物質帶給自己的快樂時,無情的黑手已經把她們拉進地獄,甚至使全家遭殃。

用未來的錢“圓夢”

這代年輕人是怎麼花錢的?幾乎都是信用消費。

“我買了整盒口紅,大家都認為整整齊齊的一套比較好。”

“我有個朋友花了3000買了個限量版包包,分期付款,所以我也買了個。”

不知不覺,年輕人在消費習慣上,都要向別人看齊,都是花著未來的錢。

先消費,後付款,沒有什麼能拖累你逐夢的腳步,圓夢從分期開始。

《2017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顯示:中國超4500萬90後開通了花唄,即平均每4個90後就有一個在用花唄進行消費。

且近40% 90後把花唄設為支付寶首選支付方式,比85前高出11.9%。


自殺式人生,從先消費後付款開始



年輕人表面的花錢瀟灑,其實都是用花唄裝出來的。

“信用消費”的風氣對年輕人影響至深,大家都覺得提前透支就是提前享受,何樂而不為?

透支消費的確對一些人有正面作用,但更多人則是迷失在消費深坑裡,被貪慾吞噬。

有個女大學生生活費兩千,為了買手機就向借唄借了一萬多。

還不起,她就開始從其他借貸平臺借錢,一個借貸借來的錢去還前面借的那一個。

結果借的小錢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後,無奈的她選擇了裸貸。

“任何時候需要錢,很方便就能到”


自殺式人生,從先消費後付款開始



這些校貸廣告遍佈校園每個角落,甚至有學生代理挨門挨戶到寢室去推銷。

它們打著“安全、快捷、方便、隨借隨貸”,“只需身份證即可貸款”等極具誘惑性的標語,卻都不是正規的貸款機構。

令我們真的認為,只需踮一踮腳尖,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誰不心動?

“還不上錢,就去肉償 ”

很多時候,裸貸通常始於非法校園貸,作為一種還不上錢的“補償方式”存在。

一些打著正規旗號的黑公司,填補了正規公司額度低的“空缺”,以高額度撩撥學生們的心。

因為額度高,利息也必定高,聽上去似乎很合理,但這只是捲入債務漩渦的第一步。

某校園貸借款人小花算了一下賬單:

她借了17000元,分24期還款,每月需要還916.7元。

單看每個月的還款,似乎不是很高。但仔細算起來,借的17000元,最後卻要還22000元,年利率達30%。

而普通銀行的年利率只是5%,校園貸比銀行年利率足足高出六倍。


自殺式人生,從先消費後付款開始


《好奇心日報》整理的各大分期平臺分期一部iPhone 6s 的年利率與銀行信用卡的年利率對比

儘管這些校園貸的利息非常高,但還是有不少大學生青睞它們,主要都是因為校園貸借錢更容易。

不良校園貸除了高利息,接踵而至的,還有變相利息的“服務費”,及未及時還款產生的“滯納金”等。

當負債越來越重根本還不起後,貸款公司就會循序漸進,提出其他“補償方式”。

他們裝作很“體諒”她們說,知道你們大學生也不容易,我們就各退一步,拍個裸照作保證,我們絕對不會洩露的。

就算你內心一開始有多拒絕,但面對還不清的債務,松過口氣後,就會告訴自己拍裸照也行。

殊不知,在錢一直還不上,私密照片被曝光,自己和家人不斷受到騷擾後,黑公司就會更進一步,提出“肉償”。


自殺式人生,從先消費後付款開始



23歲的小敏,就因買奢侈品而捲入裸貸風波。

在短短一年時間,從最初的幾千塊錢變成了6000多萬。

父母的電話總被追債者打爆,家裡賣房也遠遠不夠抵債。

近乎崩毀的她決定肉償還債,而半年後,卻發現自己得了艾滋病。

很多“追夢”的女孩,就這樣一步步走進了充斥著慾望的黑森林,像一隻無助的小羔羊,任憑叢林野獸虎視眈眈,伺機撲倒。

當她們無望地回首,才幡然醒悟,但一切已為時已晚。


精緻的生活是清醒的

利用人性弱點去傷天害理的不良貸款機構讓人可恨,但因慾望膨脹而扒光錢包,甚至掏空身體的女學生,頂多叫人無奈。

貪婪、自私、攀比等等這些人性的弱點會一直存在,不會消亡,畢竟我們不是聖人。

但我們需要反思,非法校園貸的潛在危險明明那麼明顯,為什麼還能暗中肆虐,屢禁不止呢?

有關部門的監管缺失與黑色產業鏈的人性喪失是其中的原因。

可在金錢和物慾的裹挾下,我們能否理性控制逐利的本質是重大原因。


自殺式人生,從先消費後付款開始



(1)父母對孩子的引導很重要

對於大部分家庭,去掉不是法律保護的高利貸部分,總不至於把人逼到無路可走。

但有時父母的冷漠,倒是把孩子逼死。

不滿20歲的女大學生雪琪,因裸貸欠下57萬鉅款,每天都在網貸方的催款與威脅中掙扎度過。

但與父母的溝通不暢,成了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絕望與希望的痛苦交織後,一向好強的雪琪選擇永遠離開這個世界。

其實,家庭對孩子不管是經濟上還是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都尤為重要。


自殺式人生,從先消費後付款開始



如果雪琪在出現問題後,家人願意作為她的堅強後盾,在她被債務壓迫時伸一把手,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而且,父母應該從小就教育孩子關於消費問題。

比如,我們的消費慾望要與能力匹配,遇到問題應該及時跟家人商量,無論怎樣都不要怕,爸爸媽媽都會保護你,支持你等等。

適當的教導至少讓孩子心裡有個界限,在日後的社會生活中不至於無所適從,或者肆意隨心所欲。

另外,孩子也要學會跟父母進行良好的溝通,表達出自己的願望,並在父母的引導下,選擇合適的方式來滿足要求。

如果這些捲入非法貸款的大學生,從小就被父母灌輸正確的消費觀,以及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支持與愛護,無論發生什麼,肯定不會做出傻事的。

(2)自我控制膨脹的慾望最重要

日本小說《火車》,女主新城喬子家境一般,長相一般,頭腦也不夠聰明,但她總是把電視上的富裕生活當成夢想,卻不願意靠雙手去努力打拼。

她選擇了快速“達成夢想”的信用卡,使勁買奢侈品來滿足自己的夢幻泡沫。

後來因為信用卡負債累累,她便四處逃忙,最後走投無路就殺人代替別人的身份苟且偷生。

文中裡有一句:

“這世界上有很多蛇,想有腳,卻疲於蛻皮、懶得蛻皮、忘記如何蛻皮。於是聰明的蛇賣給這些蛇可以照出自己有腳的鏡子。於是有些蛇就是借錢也想買到這種鏡子。”


我們很多人都是那條想有腳又不願意脫皮的蛇,借別人的鏡子看到自己很幸福,只是幸福的代價太高了。

消費沒錯,錯的只是不匹配的野心,如果是在可控的經濟能力範圍內消費,偶爾奢侈任性一下也沒關係。


自殺式人生,從先消費後付款開始



李銀河說過: 精緻的生活首先是清醒的,不是懵懂的,即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其次是平和的,不是不安的;再次是喜樂的,不是痛苦的。

與自身能力不符的消費慾望,只會把自己的人生拖垮。

當自己沒有足夠的資本時,不要執著於別人的“幸福”。

如果我們想要精緻生活,那就以自己的能力去賺錢,讓自己的消費配得起自己的野心。

如果我們的錢乾乾淨淨,坦坦蕩蕩的,花錢並沒有錯!

【注:因涉及受害者的隱私,文中的女大學生名字均為化名。】

作者/安吉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