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第一股“如涵”IPO暴跌37%,張大奕模式還能複製嗎?

簽約共113名網紅

聚集約1.5億粉絲

創立91個自營網店

2019財年前三季度實現收入8.56億元

3位頂級KOL(張大奕、大金、莉貝琳)網紅店每人每年銷售額超過1億元......

網紅第一股“如涵”IPO暴跌37%,張大奕模式還能複製嗎?

美國東部時間4月3日,被譽為“網紅第一股”的如涵控股正式登陸納斯達克。

上市首日,如涵在一片大好的行情下意外慘跌。

如涵發行價為12.5美元,取IPO發行區間價11.5美元-13.5美元的中間值。4月3日,如涵控股開盤11.5美元,已經較發行價下跌8%。

該股隨後震盪下跌,截至美國4月3日收盤,如涵控股跌37.20%,市值為6.49億美元

在很多股民看來,首日股票表現證明,如涵控股的網紅電商經濟模式並不被美股投資人看好。

網紅第一股“如涵”IPO暴跌37%,張大奕模式還能複製嗎?

網紅第一股“如涵”IPO暴跌37%,張大奕模式還能複製嗎?

“名人效應+網紅電商+流量變現”

目前, 如涵的KOL已在中國主要的社交媒體上聚集約1.5億粉絲,並創立了91個自營網店,這些網店會以KOL的名義開設。而如涵除了培訓、打造網紅人設外,還會完整地負責產品設計、採購、網店運營、物流和售後等服務。在招股書中,如涵把這稱為

「全方位服務模式」

網紅第一股“如涵”IPO暴跌37%,張大奕模式還能複製嗎?

根據招股書,如涵現在有完全服務模式(直營)和平臺模式(三方)兩條商業化路徑。其中,完全服務模式即利用如涵旗下KOL將流量導入如涵在線店鋪,目前是91家店鋪;平臺模式即為第三方商家提供KOL促銷和廣告服務,按GMV收費,如涵抽5-7成,KOL抽剩餘3-5成。

上述模式,實則就是

利用多重渠道將KOL流量變現。

網紅第一股“如涵”IPO暴跌37%,張大奕模式還能複製嗎?

基於微博生態的開放型社交電商

“你覺得自己為什麼突然這麼火”?

“我覺得微博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平臺,它讓我們這些普通人的小透明,也能變成KOL”。

去年新浪成立20週年的時候,張大奕說出了這樣一番話。

2014年,力圖打通三四線城市的微博決定扶持時尚、美妝、旅遊等垂直領域的中小博主,併成立電商事業部,和阿里共建微電商體系。張大奕剛好搭上了這個時候的順風車,與她的客戶—淘寶集市前十的電商“莉貝琳”(如涵前身)合作,開了第一家淘寶店“吾歡喜的衣櫥”。

當時,在淘寶網紅圈,雪梨、Anna等開店較早的網紅們已經初步探索出了網紅店鋪C2B的基本運營模式,即樣衣拍照—粉絲反饋—打版投產—上架淘寶

2015年雙11,成為唯一擠進全平臺女裝top10排行榜的個人網紅店鋪,店鋪年度進帳3億;

2016年,張大奕首次淘寶直播觀看人數達到41.3萬,直播 2小時帶貨2000萬;

2016年與2017年雙十一,該店蟬聯單日成交額最快破億的網紅店鋪。

網紅第一股“如涵”IPO暴跌37%,張大奕模式還能複製嗎?

我們常說的微商等社交電商類型是誕生於強社交關係平臺,比如微信。而網紅的屬性決定了其一般誕生於以微博為代表的開放式弱關係平臺

那麼,依託於微博生態的網紅電商究竟有何優勢呢?

最根本的,便是從流量思維到用戶和粉絲思維的轉變。線下零售是以實體店為中心,通過核心商圈的建立吸引人流; 而傳統電商平臺是通過平臺組織賣家運營,聚集和分發流量,二者本質上均體現出中心化的特點。

網紅第一股“如涵”IPO暴跌37%,張大奕模式還能複製嗎?

一是商品內容化。傳統電商產品展示形式單一,而在微博生態裡面,圖文、短視頻和直播等形式更具真實感。

二是購物場景化。紅人自身就是導購和客服,能夠實現一對多的交流。這個過程中,粉絲也可以深度參與紅人電商品牌的傳播,粉絲間產生集體歸屬感,從而形成基於相似審美而緊密聯繫起來的社群。

三是運營系統化。頭部紅人品牌背後,往往有強大的專業團隊。通過微博數據和粉絲畫像,團隊可以為網紅和粉絲之間互動提供更專業的策劃和運營。

持續性與可複製性?

從2015年網紅經濟爆發開始,四年的時間過去,頂級的帶貨KOL寶座輪番交替,戰場從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轉移到直播和短視頻平臺,主力從個體網紅變為網紅孵化機構MCN,模式從“人帶貨”變為“貨帶貨”……

傳統電商流量紅利觸頂, 而具備社交資產的網紅卻和新世代消費者建立起審美認同和情感認同,網紅帶貨不僅獲客成本低,而且粘性強,轉化率高

隨著網紅產業不斷壯大,資本介入不斷湧入,UGC向PGC演進,網紅經濟產業鏈各個環節分工日益明確。

這些共同決定了張大奕和如涵的出現,是一種必然。

但另一方面,網紅經濟畢竟是個新產物,時效性強,持續性打問號,模式的可複製性仍有待觀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