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旺達大屠殺25週年祭:那一年,沒有希望,只有黑暗

亞太日報綜合 張詩雨

1994年4月7日,一場令80-100萬人死亡、9.5萬嬰幼兒成為遺孤、持續了100多天的大屠殺爆發了,盧旺達轉瞬之間成了“人間地獄”。

今年4月7日是盧旺達種族大屠殺事件25週年,就像過去每年的4月7日,盧旺達總統保羅·卡加梅點燃了基加利大屠殺紀念館的紀念火炬。這也標誌著為期一週的紀念活動和100天全國哀悼的開始。卡加梅說:“1994年,沒有希望,只有黑暗。”

盧旺達大屠殺25週年祭:那一年,沒有希望,只有黑暗

大屠殺發生時卡加梅36歲,是一位叛軍將領。當時,他領導以圖西族人為主的盧旺達愛國陣線於7月4日進入基加利,結束了那場種族大屠殺。

大屠殺因何而起?

這場大屠殺其實是盧旺達國內的胡圖族對圖西族及胡圖族溫和派的種族滅絕大屠殺,造成的死亡人數佔當時世界總人口1/5000以上。大屠殺得到了盧旺達政府、軍隊和大量當地媒體的支持。除了軍隊,對大屠殺負主要責任的還有兩個胡圖族民兵組織,同時大量的胡圖族平民也參與了大屠殺。

盧旺達大屠殺25週年祭:那一年,沒有希望,只有黑暗

1990年,胡圖族與圖西族就曾爆發衝突,在周邊國家的調停下暫時停戰。大屠殺真正的導火索是1994年4月6日盧旺達總統和布隆迪總統共同乘坐的飛機墜落,激發兩族之間有關“兇手是誰”的猜疑。事件發生後,胡圖族人針對圖西族人進行了血腥報復,胡圖族士兵組成的總統衛隊殺害了盧旺達女總理、圖西族人烏維林吉伊姆扎納和3名部長。

在當地媒體和電臺的煽動下,此後3個月裡,盧旺達淪為“人間地獄”, 80至100萬人慘死在胡圖族士兵、民兵、平民的槍支、彎刀和削尖的木棒之下;盧旺達全國1/8的人口消失,另外還有25萬至50萬盧旺達婦女和女孩遭到強姦。

值得一提的是盧旺達大屠殺爆發後,國際社會的反應。美國當時由於“黑鷹事件”不想介入此事,時任總統克林頓時隔四年後,在基加利機場對大屠殺倖存者發表講話時婉轉地表達了歉意;比利時政府以10名比利時維和軍人遭到殺害為由,撤出了全部在盧旺達的部隊,並帶走了所有的武器;聯合國也同樣表現消極,只是象徵性地在盧旺達保留260名維和人員,職責僅僅是調停停火和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遺孤”群體,現今如何?

在當年的大屠殺中,約有9.5萬名嬰幼兒雖僥倖存活卻成了孤兒。如今,這個特殊的群體已長大成人,但人生境遇卻大不相同。由於年幼尚不記事,不少遺孤對自己的生日、姓名、親生父母、家庭住址一無所知。因此“尋親”就等同於大海撈針。這些遺孤時常會被孤獨、迷茫甚至絕望感所侵襲。更糟糕的是,殘酷的現實並沒有放過這些命運慘淡的人,他們不僅要面對入學或就業困難等生活問題,更難以從傷痛中恢復。

盧旺達大屠殺25週年祭:那一年,沒有希望,只有黑暗

不過萬幸的是,在慈善機構和愛心人士的幫助下,也有一部分遺孤幸運地融入新的大家庭。據外媒報道,近年來有公益機構效仿國外的互助模式,在盧旺達設立了如同“青年村”一類的公益場所、專門接納孤兒,村內一些家庭有十多個孩子,他們將養父母稱為“爸、媽”,在“兄弟姐妹”的相互慰藉下抱團取暖。一些遺孤已經漸漸走出陰霾,樹立了積極的人生目標: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人”。在盧旺達還有有6個“和解村”——種族滅絕倖存者和曾經的作惡者在這裡生活。

25年後的今天,盧旺達雖然已禁止在公眾生活中提到種族,且為重建關係,已經把將“兇手捉拿歸案”作為重中之重。然而,對倖存者來說,創傷始終無法痊癒。畢竟他們摯愛的親人遺體仍未找到,許多兇手卻仍逍遙法外……

慘絕人寰的種族大屠殺絕不僅僅是盧旺達這片土地的傷痛,更是全人類應該反思與銘記的歷史。2018年1月26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盧旺達大屠殺紀念日正式名稱從"反思盧旺達大屠殺國際日"改為"反思1994年針對圖西族的盧旺達大屠殺國際日"。

(來源:亞太日報 APD New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