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頃接來函,要我談談對韓天衡、劉一聞、王鏞三人篆刻的看法,這倒是我願意的。因為我與這三公的雙邊關係不錯,對他們的藝術又都很景慕,雖然我的看法不免有偏見,但作為同行間的知己知彼,想諸位讀者也願意瞭解。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韓天衡長我九歲,我最初讀到他的作品大約在十五年前,是已故畫家周昌谷介紹我拜讀的。周氏對篆刻很有鑑賞能力,在當時韓尚未享盛名之時就極推重之,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韓天衡的篆刻刻的最明顯特點是向多種風格形式的縱深探索,這應該是趙之謙和畢加索給予他的啟示。趙之謙一生刻印不多,但形成了多種個人面目,他偶爾靈機一動的表現卻成為黃牧甫和齊白石風格的濫觴;畢加索創作多種幾乎不相諧調的個人面目,因此被譽為現代繪畫的集大成者。翻開《韓天衡印選》,我們至可以找到五六種殊不相類的風格面目,以朱文為例,就有婉約雄肆的如“換了人間”一類,花俏豔麗的鳥蟲文一類,和簡潔古拙的如“大象”、“敝帚”一類。

如果將此三類作品擺在一起,並排除已知為同一作者者的因素,我們大概很難從中尋到內在的必然聯繫。一般評論界認為,一個作者同時作多種風格是不成熟的表現,但如果這多種風格都屬於作者自出機杼的創造,那麼自然不可與前者同日而語,因為其創造的意義似乎等於集多位作家於一身,就如同畢加索那樣。

許多年以前,韓曾讓一記者給我捎來信息,說他認為我也有多頭探索風格的能力,並對我過早將風格定型化表示遺憾。我是這樣認為:藝術面目的形成必然會有雛形到成熟、再由成熟到爛漫這樣三個階段,雛形固然開創不易,但成熟至爛漫似乎更難,因為它要靠長期的努力才能水到渠成。我們很難同時下海去探求新大陸又上岸籌劃建設,精力兩用往往會顧此而失彼。象趙之謙那樣刻了“丁文尉”和“靈壽花館”印,而讓齊白石、黃牧甫去完善的情況似乎不是味兒。當然,韓天衡精力過人,他既善於探索又善於短期內使之成熟,但這顯然不是一般人可以效法達到的。這是我同韓氏在創作立場上的分岐,除此之外,我們對其它問題的看法大概都還相近。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劉一聞的創作立場和我一致,矢志於單一面目的表現,在單一面目之下再尋求豐富的變化。他的印章傾注觀念、表現思維過程的跡象比較明顯,尤其篆文結構的擺動、欹側,以及刀法的細膩都充分生動地作著以上的訴說。由於這種訴說是以秦漢印為參照系進行的,如果不具備對秦漢古印精深的鑑賞能力,就無法覺察劉一聞的微妙和細膩,許多有意味的動作會在眼皮底下逃逸,據說在全國首屆篆刻展的評選會上,他的作品竟然險遭淘汰,看來是有原因的。劉一聞印章的風格和意境都屬於古典主義的範時,要在古典的影子底下討生活並形成個人的面目,其難度可想而知,因此我認為就技巧而言,劉一聞是不遜於明清流派印中的任何一位大師的。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王鏞的篆刻我原先不以為然,認為篆法鬆散、破壞傳統梯式排疊,顯得稚而不古,而刀法直衝太過隨意,容易被模仿(拙見以為技巧容易被模仿其藝術價值就低)。這種印象直至《王鏞篆刻選》出版後才有了大改變:當我捧著印選讀到一半的時候,突然有了一種莫名的感受,而這種感受是讀其中的篆刻作品獲得的,它不是技巧的引人人勝,而是創作觀念所引發的撞擊。我無法用語言來詳細描述這種感受,但其中有一點是可以表述的,即自由散漫可以形成套路,不拘小節可以獲得雄渾,當時我甚至懷疑自己斤斤計較線條質量的必要性。

我的篆刻是自我作古。我有個天真的想法:常將自己當作秦漢時的一位刻字工匠,認為只要秦漢人認可就可以隨心所欲,與秦漢其他刻字工匠站在平等的地位上互相比智慧比做工。曾有人評拙印為現代派和未來派云云,我聽了簡直受寵若驚,因為我至今尚不能真懂“時代氣息”的含意,何謂末來?篆刻的性質鑄定了它是仿古或尊古為新的藝術,一定要將它與現代藝術掛鉤豈不削足適履。我曾在某雜誌上說自已受到西方某抽象派畫家的啟發,實在是故弄玄虛的玩笑而已。

綜上所述,四人的創作立場、審美追求以及技法既有差異也有暗合,差異自不必多說,暗合則至少有一條,即四人的詞句印幾平均不作迴文式。在朱白文統一的問題上,王鏞和我比較自覺追求,但王的純度比我高;劉一聞朱文的情調不如其白文醇厚,純度也更差一些;韓天衡則不在乎這種統一。

另外值得一提,依我所結識觀察,三公的性格、氣質、甚至待人接物與他們各自的篆刻風格均出奇地吻合,使我益加相信“風格即人”這種觀點,這似乎也從某一側面證明他們藝術的成功。至於我是否也“印如其人”,那得由他人來評說了,但我希望也能相似。即頌大安。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