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李玲飛:「令和」?湊合吧!


【關注】李玲飛:「令和」?湊合吧!


本文大概2400字,讀完約6分鐘


【關注】李玲飛:「令和」?湊合吧!


【關注】李玲飛:「令和」?湊合吧!


【關注】李玲飛:「令和」?湊合吧!


這次改元一事確定之時,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都有傾向日本典籍以突出自己文化傳統的呼聲。從和歌集《萬葉集》中挑出的「令和」,看來是滿足“文化自立”的結果。



【關注】李玲飛:「令和」?湊合吧!



菅義偉的牌子,翻出了日本的新時代。“改元”這件事,外國吃瓜群眾也都表示關注,畢竟:

日本是當今世界唯一一個仍在使用年號紀元的國家。

但務實的日本百姓深知,年號(元號)對他們的影響並不僅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所以,儘管在採訪的鏡頭前大家都在誇讚(梅花的)“清新”,(初春的)“溫暖”,背地裡卻紛紛掏出手機,或翻查日曆,或搜索令和18年到底是2036年還是2037。結果是,新年號公佈不到1小時,關鍵詞“令和18年”已升至網絡檢索熱榜第2位。


【關注】李玲飛:「令和」?湊合吧!


令和18年是什麼梗?

日本的年號都有英文(羅馬字)名稱和縮略,比如大正(Taisho)是T,昭和(Showa)是S,平成(Heisei)是H,昭和52年(1977年)可以寫做S52。

在遴選新年號時,一個硬性條件,是頭文字(羅馬字符)不能與前幾代重複,避免年份(尤其是在填寫出生年份時)造成混淆,這次「サ行」(S)、「タ行」(T)、「ハ行」(H)和「マ行」(M,明治)都是取名的頭文字禁區。


【關注】李玲飛:「令和」?湊合吧!


「ラ行」(R)的“令和”(Reiwa)自然是避開了禁區,但令和18年簡寫為R18,遇到了成人向的雷區。


【關注】李玲飛:「令和」?湊合吧!


因為改元而有機會脫掉惡名的“平成廢物”們,馬上開始擔心自己的後代(如果有)出生時自帶馬賽克了。

「令和」是第一個出自日本典籍的年號

從645年的首個年號「大化」,到現在的「平成」,一共247個年號,均出自於中國經典文獻,多數是“四書”和“五經”,如「平成」的來源是《尚書》(大禹謨)的“地平天成”。

這次改元一事確定之時,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都有傾向日本典籍以突出自己文化傳統的呼聲。從和歌集《萬葉集》中挑出的「令和」,看來是滿足“文化自立”的結果。

有人說,這是有年號1300年以來,日本首次成功“脫中”。

這種說法並不嚴密,實際上:

日本年號的出現,就是成功“脫中”的結果

日本與中國周邊的一些國家,如現在朝鮮、越南等等一樣,古代的時候沒有自己的年號,紀年上基本是同步中國時間,或是干支紀年,或是使用中國的年號。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作為宗主國對冊封國的強制性要求。

唐代初期,朝鮮半島的新羅勢力較強(後統一朝鮮半島),曾一度使用自己的年號(太和),稱為“私年號”,唐太宗很不高興,在新羅使者來朝時,讓人帶話:

新羅臣事大朝,何以別稱年號?

做小弟的私立堂口,該當何罪?

使者回答:

曾是天朝未頒正朔,是故先祖法興王以來,私有紀年,若太朝有命,小國又何敢焉?(《三國史記 新羅本紀)

把鍋先甩回唐朝:“關鍵是您沒正式發文,我們私下用自己的紀年了,您一說話,我們哪敢不聽呢?”

於是一年多後,新羅同步唐朝,改年號為“永徽”。

與中國同步年號雖然省心,不必開會研究選字問題,但麻煩之處一是日本距離中國太遠,交通書信都不便利,容易跟不上節奏;二來統一年代還好,一旦王朝分裂,不知道該隨誰的“姓”,比如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就是如此。三國時期,日本曾同步過魏的年號“景初”,其原因從當時倭國女王卑彌呼的封號“親魏倭王”可想而知。

但在年號上追求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原因,是7世紀的日本,翅膀已經硬到敢於爭取獨立道路的水平了。

學者宮瀧交二認為,日本自封年號,源於聖德太子以來的“自主獨立之道”。(宮瀧交二監修:《元號與日本人》)

聖德太子,就是《搞笑漫畫日和》裡那個跟小野妹子相愛相殺,很不著調的聖德太子。


【關注】李玲飛:「令和」?湊合吧!


聖德太子並不是“太子”,小野妹子也不是“妹子”

聖德太子在其姑姑“推古天皇”執政時期,多次派出遣隋使到中國,致力於學習中國的文化、他還仿照隋唐制度在日本推行中央集權的政治改革。然而,在骨子裡,他其實始終抱著有朝一日日本與中國平起平坐的理想。上圖裡那句把隋煬帝惹火了的名言,雖然據考證並非聖德太子所寫,但他不願日本成為朝貢國、使用中國年號的“脫中”思想,是有據可查的。

聖德太子沒後22年(公元645年),孝德天皇建元「大化」,取《尚書》(大誥)“肆予大化誘我友邦君”中二字。從此,日本自立年號,並且在挑選年號時,原則上避免與中國年號相重複。

儘管年號使用上實現了獨立自主,但1300年來,年號的淵源仍是中國的經典。原因很簡單,年號選取的原則,除了上文提到過的,還有如下幾個硬性標準:

  • 漢字
  • 容易讀、容易寫的漢字
  • 要有意義、能說明出典、來源並符合國民理想
  • 以前沒有作為年號使用過
  • 不能太俗,比如百姓名字中常用的字詞

而日本堪當此任的古籍太少了。


【關注】李玲飛:「令和」?湊合吧!


這次最終入選年號方案的6個提名中,有一半是出自日本古籍(國書):《萬葉集》(詩集)、《日本書紀》(史書)和《古事記》(史書)。它們成書年代都是公元7至8世紀,均為漢字寫作,恐怕是日本極少能拿得出手的、能從中挑出漢字作為年號的三本著作了。

它們共同的缺陷有兩個:

1. 漢字剛傳入日本不久,寫作上,漢字既用來表音,也用作表意,往往內容含混不清(漢字內容,日語語序)。

2. 最重要的是,一些經典詞語與句子多數引用中國書籍,若將日本書籍作為年號出處,肯定會有“間接引用”的問題。

為什麼是《萬葉集》

《萬葉集》是現存最早的日本詩歌集(和歌集),作品年代大概是公元7世紀中葉到8世紀中葉,這一時期,頻繁派至中國的遣唐使帶回大量的中文文學作品,使華夏文化在日本列島廣泛傳播開來,《萬葉集》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的。

一方面,日本人開始使用漢字作為表音的工具,標註日語,包括《日本書紀》等著作,都有這樣的漢字表音,但比較成熟和系統使用的著作,《萬葉集》是代表。從開始使用整個漢字表音,到後來逐漸拆出偏旁部首,最終演化為今天使用的假名。假名的最初形態,稱為“萬葉假名”,字面上即可看出,其由來是《萬葉集》。

另一方面,《萬葉集》的作者們,上至天皇和貴族,下至底層農民,大家使用漢字把日本流傳(或創作)下來的本土詩歌記錄成集,相對史書而言,其作品的原創性要高一些,用詞要更加多樣(漂亮),而相對其他和歌集(如《古今和歌集》)而言,《萬葉集》中抒發個人情感(戀愛)的內容相對少一些,更加嚴肅。


【關注】李玲飛:「令和」?湊合吧!


《萬葉集》和“令和”差在哪兒

差在意義。年號應該代表國民理想,著意不在個人的修身齊家,而應在於治國平天下。以“平成”為例,二字出於《尚書》“地平天成”,評價大禹治水之後:

「地平」は地の変動がなく、世の中が平穏に治まること。「天成」は天の運行が順調で、萬物が栄えることをいう。(三省堂:《新明解四字熟語辭典》)

世間太平而治,天道順調而行,萬物繁榮生長。這是個好年號。

“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梅披鏡前之粉,蘭薰珮後之香”,這是什麼國民理想呢?

“年號示意特定的季節……未免有些不妥”。(參議院副議長 郡司彰)

日本人講話比較含蓄,“不妥”的意思大概等同於“胡扯”。

差在抄襲。

安倍一直想年號的選擇問題上突出文化自主性。有機會就誇一下“國書”:「國書がいいね」、「元號の典拠は國書の方がいいよね」(國書不錯涅,元號的來源要是國書的話可是真不錯涅~)。很多有錢有勢的人(比如日本財團的會長笹川陽平)也成為推手,或利用懇談會跟首相吹風,或找一些著名學者研究“國書”的年號方案。

但是,如上文所說,日本古籍中可用於年號的原創內容太少,真用起來可就不是那麼いいね了。

很多初讀《梅花歌卅二首 並序》的人會覺得很親切,因為那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其實來源於《蘭亭集序》。

年號亮出來之後,就有很多人批評:說好的自己的典籍呢?不還是抄的麼?

《萬葉集》中並未標明作者,但一般認為,這是山上憶良的作品。山上憶良曾是第七次遣唐使少録(史官),在中國時見識到了《蘭亭序》,回國後就一直模仿其行文節奏。

但是,這樣只是寫作方式上的借鑑,還算不得文字上的抄襲。

張衡,文字上他借鑑的是張衡的《歸田賦》。


【關注】李玲飛:「令和」?湊合吧!


“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張衡詩,祝允明書。

《文選》是7~8世紀遣唐使帶回日本的最重要的書籍之一,被稱為“作文之最高模範”。所以年號公佈之後,別說是一眾大學教授,就連很多政客都能反應過來出處有問題:八個字有五個是一樣的。

在評論“令和”來源時,有學者表示:“文化に國境は無い”(宇野茂彥 中央大名譽教授)。誠然,即使日本在漢字領域做了千年的小學生,明治維新後,有1000多個“和制漢語”詞“逆輸入”至中國,“政治”、“社會”、“幹部”……成為當代中國人的日常用詞。

但是,出典裡說“國書「萬葉集」”,這就很“不妥”了。

因為首相的傾心,非要從日本書籍裡選擇;國民的年號,順從於當下政權的喜好,這就更加“不妥”了。

太宰府的梅


【關注】李玲飛:「令和」?湊合吧!


來源:しだれ梅 (Departure802845, 2010年3) 電車でいける梅參り

“令和”出處《萬葉集》中的《梅花詩卅二首 並序》,是山下憶良赴大伴旅人在大宰府官邸舉行的梅花宴時,眾人作梅花詩結集而成。

大伴旅人(665~731年)是飛鳥時代末奈良時代初日本著名的公卿、詩人,官至從二品、大納言(御史大夫)。728年,受排擠左遷至大宰府任大宰帥(大宰府都督,另一說是因大宰府在軍事和外交上的重要性而派他任職),與山下詩歌往來、相交甚密,後組建“筑紫歌壇”。

大宰府,就是今天的太宰府,距離福岡市內30公里,“日本遺產”之一,1300年前,相對於都城平城京(奈良),是日本的“西都”(有點類似隋唐時東都洛陽的感覺)。

梅花,唐朝時跟隨遣唐使從中國傳入日本,重要的初始栽培地,就是包括太宰府在內的九州地區。

太宰府的“賞梅”和“獻梅”活動,作為文化時尚流傳至今。

太宰府是來福岡和九州旅遊的必至之地,“令和”改元,使“梅花詩”起源地太宰府又火了一次,人稱“令和之聖地”。

太宰府的文化氣息很重,除了有九州博物館,神社天滿宮供奉著學問之神菅原道真公,每年大考之前,來此祈禱考試合格的遊客絡繹不絕。

太宰府的特產“梅枝餅”,好看好吃。每年初春,是該夥同朋友,逛博物館,拜天滿宮,吃梅枝餅,賞賞梅花。


【關注】李玲飛:「令和」?湊合吧!


至於什麼「平成」還是「令和」,湊合著過吧!■

【關注】李玲飛:「令和」?湊合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