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尉遲村 趙樹理故居

沁水尉遲村   趙樹理故居

我曾到太原市東街南華門路瞻仰過趙樹理故居。趙樹理的著作——《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李家莊的變遷》《三里灣》我都看過,都非常喜歡。畢竟趙樹理是山藥蛋派的代表人物,畢竟我在山西當兵待了十年之多,對這塊土地有著很深很深的情感。參觀後,我還總想有那麼一天到生他養他的沁水縣尉遲村老家去,那裡才是他的根,他創作的發祥地。

沁水尉遲村   趙樹理故居

今天,我終於來到了嘉峰火車站,這裡離尉遲村不遠。一出站,雨還在不停地下著,小麵包車司機圍了上來。"上哪兒啦?做我的車吧!"我說,"到尉遲村,沒有多遠。"一老漢說:"沒有多遠,下著雨呢,路也不好走,我送你去吧!"我看老漢還挺實誠,便說:"行。那就由你送去。"上了車,老漢說:"具體到哪兒啦?"我說:"趙樹理故居。"老漢笑了,"看趙樹理故居呀!你算是找對人啦!我經常拉客去,門清。"我說:"那就更好更方便。"接著就問:"那你知道不知道他們村為什麼叫尉遲村呢?難道與尉遲敬德真有關係?"老漢說,"那你就說對了,真有關係。"我說:"我曾到過朔縣,人家都說尉遲敬德是朔縣人,當地有一種樹,樹幹都擰著花長,說是尉遲敬德一次得了一匹寶馬,正在給它洗身上時,冷不防寶馬跑了起來,幸虧,尉遲敬德手急眼快順勢騎了上去,抓住馬鬃想制止它,哪知,那寶馬不肯不依一直再跑,尉遲敬德見勢不妙猛地抱住旁邊的一棵樹,寶馬掙脫不開只好繞著那樹跑,尉遲敬德更是不肯鬆手,直到把那樹幹擰成了花,寶馬跑不動了這才停了下來,寶馬是治服了,可那樹從此就擰著花長。"老漢笑了,"還有那事?"我說:"當然,樹幹是真的,故事是聽說的,而且,尉遲敬德起先跟的那人——劉武周也是朔縣人。"

沁水尉遲村   趙樹理故居

老漢說:"劉武周到聽說過,後來,尉遲敬德不是歸順了李世民嗎?事情還得從那兒講起。這個地方,原來叫呂窯村,姓呂的人家比較多。因尉遲敬德跟著劉武周時,曾大敗過李元吉,尉遲敬德歸順李世民後,李元吉一直懷恨在心總想加害他,沒有辦法,尉遲敬德只好躲到了呂窯村避難。別看尉遲敬德是個武將,但他卻能編筐織簍,有一套柳編技術,慢慢傳給了這個村裡的百姓,等到尉遲敬德走後,百姓們為了紀念他,特意把這個村子改叫為尉遲村。"我笑了,"原來如此,這回對上號了,以前,我總也解不開這個疙瘩"。

沁水尉遲村   趙樹理故居

說話間,就到了尉遲村口,路間竟立有一水泥築得牌樓,匾額十分醒目"樹理門",左右聯更貼切,"心繫尉遲鐵筆寫成翻身篇,情繞沁水聖手描出變遷史",緊扣趙樹理描寫的文學作品。據說,趙樹理的《李家莊的變遷》,就是依據自家村中的變化創作的。可見,鄉親們對趙樹理的崇拜與敬仰。

沁水尉遲村   趙樹理故居

也許就近的緣故,老漢直接拉我上了墓地。"尉遲門",又是一座八柱的大牌樓。這是一條專修的路,一直上坡拐彎通往趙樹理墓地。老遠我們就下了車,雨還在不停地下著,空氣非常新鮮。遠看墓地,左右有山,墓後有山,青松翠柏。老漢說:"這個墓地選得好,像是一座太師椅,背後有靠,左右有扶手,面對著的村莊。"好多墓地都是這樣的格局,前有照,後有靠,左青龍,右白虎。

沁水尉遲村   趙樹理故居

只見正中央,是趙樹理坐身銅像。趙樹理彷彿在閒暇之餘坐在藤椅上,二目炯炯有神,望著前方,欣賞著自己的故土,構思著自己的家鄉。身後是墓碑亭,浩氣長存,中間矗立著一座漢白玉墓碑,碑文寫到:趙樹理墓四個大字,碑陰介紹著趙樹理的生平。碑亭後,山巒環抱,板石鋪地,綠木簇擁,是趙樹理的墓地。

沁水尉遲村   趙樹理故居

墓呈圓形,上面長滿長長的綠草,紛紛垂下,覆蓋著墓頂,紅花點綴,又像是裝飾的大花籃。周圍一棵棵松柏,與山上的綠木遙相呼應。雨輕輕地滴著,像是在哭泣,在訴說,整個氣氛,顯示得墓地那麼莊嚴、清新、安寧、淨潔。趙樹理是個大才子,他多才多藝,不僅是山藥蛋派的領軍人物,而且還是這一地區擺弄各種樂器的好手。

沁水尉遲村   趙樹理故居

老漢說,"其實,這墓地也是很有講究的,從路邊一直往墓地走去,是三級平臺:池塘、坐像、碑亭,到了墓前,一共是65個臺階。你知道為什麼65個臺階嗎?這涵蓋著趙樹理65歲的年齡。"我聽他介紹,深有感觸,一個作家,65歲,可謂是黃金時期,趙樹理卻過早地逝去,再也不能為人民創作,這是歷史的悲劇,人民的損失------

沁水尉遲村   趙樹理故居

雨彷彿停了。我邊走邊留心看去,墓前兩側,山體旁,矗立著一個個鐫刻的石碑,有郭沫若、茅盾等人的讚語,有山藥蛋派馬烽、西戎等人的感嘆,更有金炳華的話,"趙樹理被毛澤東同志譽為'人民作家'"、周揚的話,"趙樹理是大眾化文學創作的奠基人"、孫犁的話,"在炮火烽煙中,綻放了一朵奇異的花,這就是趙樹理的小說創作"。

沁水尉遲村   趙樹理故居

再往前,山壁上是一幅幅《小二黑結婚》圖畫浮雕,這是從著名漫畫家穀米連環畫中節選出來的。《小二黑結婚》創作於1943年,為此,彭德懷為他的出版還題了詞:"像這樣從群眾調查研究中,寫出來的通俗故事,還不多見。"據我瞭解,彭德懷為出版的作品題詞並不多見,可想而知,這顯得多麼珍貴。

沁水尉遲村   趙樹理故居

看著這山巒松柏,看著這村莊農戶,看著這題詞讚譽,看著這《小二黑結婚》圖畫浮雕,有他們陪伴,趙樹理長眠這裡並不顯得寂寞。這就是人格的力量,著作的力量,歷史是公允的,人民是公正的。歷史總是一面鏡子,照著這個世界,照著這些人群。

沁水尉遲村   趙樹理故居

離開墓地,小麵包車駛進了村子,來到趙樹理故居前。這是一個原汁原味的老院子。門樓高高的,上下兩層,牆院到不高,前面立有趙樹理故居的標識,牆上還有薄一波"趙樹理故居"的題詞。

沁水尉遲村   趙樹理故居

進了門,院裡還有人家住!一位歲數不小的老人出來,見了我們還挺隨和,"這就是趙樹理的故居,雖然,我們已出了五服,但也是本家,以前,我也見過趙樹理,你們隨便看吧!"

沁水尉遲村   趙樹理故居

老房子真是有了年月,院中有一棵長青樹,挺拔參天,到顯得年輕,東西北面都是二層小樓,上下各有三間,每三間,也就是每面,都有一木質樓梯,窄窄的,上了二樓分別有木欄、走廊,中間是門,左右是住室,仍是那木格紙糊窗戶,門框上依稀留著過年貼的對聯。"文筆千秋參天地,翰墨萬代貫古今"、"鐵筆描繪民間事,聖手寫出萬眾情"。

沁水尉遲村   趙樹理故居

據說,這老房子建於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二百多年。1906年9月24日,趙樹理就誕生在這西房樓上。而且,趙樹理的兩次婚姻也都是在這樓上三間房子裡進行的。不堪回首的是,1970年,趙樹理被迫害致死後,次年,其夫人攜三子趙三湖從太原遷回老家居住,並把趙樹理的遺骸隨之遷回院內堂屋臨時安放,直至1979年趙樹理平反照雪才得以安葬。南面的房屋早已坍塌,因無力在建,只好用舊木料修建了一間小屋,後來趙樹理三兒子趙三湖回鄉後曾在此居住多年。

沁水尉遲村   趙樹理故居

這真是名副其實的故居,父一輩,子一輩,老一輩,小一輩,都曾住過。有榮耀,有喜悅,有坎坷,有磨難,老房子悲歡離合,見證了這一切,目睹了這一切。

沁水尉遲村   趙樹理故居

我捨不得離去,雨還在下,淅淅瀝瀝,像哭,像訴,又來到小學校------

九口 2019、2、2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