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奎村的古風與紅色

石奎村的古風與紅色


春雨潤大地,日出耀古村。日前,城區作協和汕尾職院大學生一行20多人到城區東湧鎮東石村委石奎村採風。參觀了石奎古村的風貌與遺留古蹟,村裡擁有300多年曆史的祖祠堂、古牆民居、木雕神龕等。該村曾是一個文武雙全、人才輩出的地方,並且是城區至今唯一一個仍保留講客家話的村莊。同時,該村還擁有紅色革命的光榮史。

置身於其厚重的歷史與淳樸的民風之中,真讓人感嘆這個幾乎被人遺忘的古村落,仍保留著那麼原生態的客家傳統文化,實在難得。

石奎村的古風與紅色

祠堂裡擁有約300年曆史的文物

石奎村的古風與紅色

祠堂裡擁有約300年曆史的文物

石奎村的古風與紅色

祠堂裡擁有約300年曆史的文物

該村位於東湧鎮北面,距離汕尾城區約6公里,地裡位置優越,近水靠山,有大寮眉山、赤沙水庫,該村於青山綠水間,其古風猶存,故事、傳說不少。

該村的先祖於清朝康熙年間,從五華遷居而來。當時,因村後的山上有一大塊石頭神似烏龜,而取名石龜村。遺憾的是,在上世紀70年代,因修建赤沙水庫,該大石龜被炸掉了。後來,村名也改為石奎。江姓,為該村具姓。

採風活動當天,一掃連日來的陰雨天。我們來到村裡,只見陽光照在一座古祠堂上,十分耀眼。站在祠堂的大門口向前方望去,正是汕尾火車站,據說,該祠堂的中軸線正對著火車站,與之相距不到2公里,交通十分方便。

據說,其先祖會看風水。當年,來到“石龜地”擇址安居時,看中了這裡一處被人倒垃圾的地方,於是經過理順,便在此地安頓下來,第二年就建設了這座祠堂。

這座名曰:“餘慶堂”的江氏宗祠,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佔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分三大殿兩天井,從一殿到三殿,意為步步高昇,其建築風格為“四水歸堂”。整座祠堂古色古香,裡面有一對代表性楹聯:“淮水長流朝紫閣,陽光永照映華堂”,正是最好的寫

照。1987年,該祠堂在保留原貌的基礎上進行了修繕。

石奎村的古風與紅色

據曾任東湧鎮石洲中學校長的該村村民江老師介紹,該村過去曾擁有古戲班、唱曲班、舞獅班、武術館等,一到年節,十分熱鬧。如該村供奉的神明為觀音娘娘,每年農曆九月十九日,全村就要做大戲,舉行民間祭祀儀式等活動。據說,很久以前,觀音菩薩曾救過該村的祖先一命,為了感恩,一到觀音誕,村中必舉行慶祝活動,這一傳統習俗延續至今。除此,村裡的戲班、曲班、舞獅等一到年節,不僅要在村裡進行表演、娛樂,還被周圍十八鄉所邀請,遠近聞名,一直至“文革”才散夥。期間,有好幾個武術高手“逃往”香港,在當地落地生根,開設武術館,並留下了一些傳奇佳話。

石奎村的古風與紅色

石奎村的古風與紅色

石奎村的古風與紅色

石奎村的古風與紅色

石奎村的古風與紅色

另外,該村至今還保留一傳統習慣,就是江氏村民出外時講汕尾話(學佬)或普通話等語言,一回鄉里必講客家話。從中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十分重視自己的文化、保持自己特色的村莊。並可看出其祖先生存的智慧與原來生活的富裕。因為該村當時從五華輾轉而來,早時曾擇鳳山、新鄉、青龍山居住,但這些地方經常有海盜出沒,後尋得“石龜”這一地方定居下來,並於第二年修建“餘慶堂”祠堂,證實了其後人所說的:他們的先祖是帶著財富和能夠養家餬口的手藝遷居到此的,才有了後來做戲唱曲、舞獅打拳的民俗文化之繁衍,以此豐富和娛樂村民的精神生活。

過去,該村有一古道,經虎頭蘭、蘆列坑、陶河落山虎等地,可到海豐。因而,抗戰時期,在村民的掩護、協助下,成為我黨可以利用的運輸、或途經路線。在大革命、抗日、解放戰爭時期,在村裡都設有秘密聯絡點,如當時在另一處“燕詒堂”的宗祠裡,就是一個固定的聯絡站,安全可靠,因該宗祠後面設有“密門”,一旦遇到什麼不測,可以從後門撤出,直往山上。當時,海陸豐地下黨有關負責人繆振業、黎致祥等同志多次到該村開展工作。解放戰爭時,該村有近20名村民參加第六區游擊隊,協助赤坑、汕尾等地作戰。1989年,該村被評為紅色革命老區村。

石奎村的古風與紅色

燕詒堂

地靈必出人傑。除了早年的秀才、武術奇人外,現在,多出軍隊、黨政人才。如:江碩嚴、江覃倫,兩人都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兩人分別多次立功;江覃晃,曾服役於福建連江前線,後在部隊光榮犧牲,被評為烈士;江利強,曾任南海艦隊艦長;江覃瑜,曾任深圳大學黨委書記等。

石奎村的古風與紅色

採風活動:

石奎村的古風與紅色

石奎村的古風與紅色

石奎村的古風與紅色

石奎村的古風與紅色

石奎村的古風與紅色

石奎村的古風與紅色

石奎村的古風與紅色

石奎村的古風與紅色

同時,汕尾市文藝志願者協會、城區作協在該村舉行“創作基地”掛牌儀式

石奎村的古風與紅色

石奎村的古風與紅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