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三十年“跑船人”:一部手機兩通電話三代人的牽掛

京杭大運河三十年“跑船人”:一部手機兩通電話三代人的牽掛

因為互聯網的發展,不會再有“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擔憂,只要一通視頻電話就能感覺親人彷彿就在身邊。

天下網商實習記者 章於亮 文 | 攝

千年京杭大運河,起餘杭(今杭州),至涿郡(今北京),穿浙蘇魯冀四省,貫海、黃、淮、長江、錢塘五大水系,南來北往的舟楫穿越了2000多年的風霜雨雪,亦孕育了無數以大運河為生的百姓。

一代詞宗夏承燾《過七里灘》中有名句,“萬象掛空明,秋欲三更,短蓬搖夢過江城”,講述得便是夜航船上的心緒和人生。

清明節前,天下網商記者登上了一艘最普通的“連家船”(所謂“連家船”,即船艙為家,甲板載貨,是船伕們賴以為生的一切所在),從浙江杭州到江蘇吳江,用兩天一夜的時間,記錄了一對父子的水上生活。

一條船謀生,一部手機謀愛——隨著時代的變遷,跑船人再不用苦熬長夜,再也不是隻有灘聲為伴,他們可以和家中幼女視頻,盡享天倫;可以在港口為自己叫個外賣,以抵風寒;更關鍵,再也無需將數萬油款藏匿於船艙甲板枕頭,終日提心吊膽……

跑船人千百年不變生活,在這樣的時代終於得以改變,“當年河漢任縱橫,一雁不飛鍾未動,只有灘聲”的寂寥和惆悵,亦可揖手作別。

起航

有槳聲欸乃,有發動機轟鳴,千年京杭運河上,南來北往的貨船絡繹不絕。駕駛這些船的船伕們,又叫“跑船人”。對於他們來說,船是他們漂泊的家。

京杭大運河三十年“跑船人”:一部手機兩通電話三代人的牽掛

這是一艘連家船,開船的是安徽合肥的潘家父子倆。

父親潘維理今年52歲,船齡有30多年,年輕的時候在長江流域開船,性格內向的他,每天最大的美好,就是靠港以後燒兩個小菜,抿上一口小酒。後來成了家,便來到了大運河。

兒子潘庭德30歲,船齡也有10多年了,因為當年高考不理想一氣之下回了老家,隨父親開起了船。

這艘船長50米,寬10.6米,高3.5米,載沙1300噸。潘家父子在2012年的時候造了這艘船,一共花了180萬,其中貸款了80萬——父子兩足足花了三年才還完貸款。

晚上7點,夜幕落下,江風習習,運河水波盪漾,京杭運河康橋河道上少了白天的熱鬧,偶爾有一條船緩緩開過,背後的塔吊還在不停地卸貨。

京杭大運河三十年“跑船人”:一部手機兩通電話三代人的牽掛

“爸爸,你什麼時候回來呀,我好想你,你上次還答應要送我禮物了。”小潘5歲的女兒給打來了視頻電話,女兒3歲以前也住船上後來要上幼兒園了回了老家。而老潘聽見孫女的聲音也急忙從甲板上跑進了船艙,“小寶貝,快叫聲爺爺,你在幹嘛呢……”當爺孫兩打電話的時候,小潘告訴記者:“現在條件好,還有個手機可以連視頻,我小時候,連手機都沒有,我爸一出船,基本就是失聯,全家老小都替他擔心。”

掛了電話,小潘去甲板上看卸貨的工作量大不大,再順便搭把手。而父親老潘就去洗簌了一番,上了床準備休息……

趕路

清晨5點,父子倆起身,檢查了全船的狀況,準備向江蘇吳江出發。父子倆常年在京杭運河上跑貨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基本上都在船上生活,一年中也有很長時間是雨裡來風裡去的。

京杭大運河三十年“跑船人”:一部手機兩通電話三代人的牽掛

父親老潘走進船頭的駕駛艙,讓兒子先去刷牙洗臉,看了看雷達圖,潘家父子的船出發了,等兒子回來了以後,老潘再拿起牙刷出了駕駛室。

京杭大運河三十年“跑船人”:一部手機兩通電話三代人的牽掛

水上游牧般的生活父子倆都習慣了,他們奔波在運河兩岸各個碼頭,裝貨、卸貨等貨、等閘、過閘、航行……日復一日。

船開到烏鎮的時候,老潘指了指互聯網大會的會館說:當初這邊都是農田,那個河道啊我們還能抄近道。

“來來來,別聊了,飯都好了去吃飯吧,便餐便飯的吃一點吧。”小潘說到,他告訴我,跑船人因為平時不會費太多力氣,所以吃飯一般就吃兩頓,吃飽了就繼續趕路。

京杭大運河三十年“跑船人”:一部手機兩通電話三代人的牽掛

加油

下午兩點,父子兩人已經連續在船上開了九個小時,到了船隻最多的蘇州段,因為船隻太多,老潘用無線電持續的報告別的船,自己要超船。

京杭大運河三十年“跑船人”:一部手機兩通電話三代人的牽掛

到了吳江段,小潘開始聯繫起了加油的事情,每次到這邊,他們都會停船在岸邊,等油罐車來加油。

京杭大運河三十年“跑船人”:一部手機兩通電話三代人的牽掛

趁著在岸邊信號不錯的時候,老潘打開手機找起了昨晚沒有看完的抗日神劇,小潘刷了會朋友圈,又玩了幾把王者,突然想到還要給女兒買禮物,隨手打開了淘寶。他笑著說:“這也就現在科技發達,以前我爸跑船哪來的時間給我買玩具。有時候,看著女兒就會想到我以前小時候。畢竟天天在外面跑船,陪伴的少了,也或多或少想補償她點啥。”最後小潘為女兒選了一款238元的腳踏車。買完以後兩個人又開始打起視頻電話,看見女兒興奮的樣子,小潘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京杭大運河三十年“跑船人”:一部手機兩通電話三代人的牽掛

加油的油罐車還沒有來,小潘開始算起賬來:“五塊四一升,要加三千七百升,差不多兩萬塊錢......”說完又問了問油罐車司機怎麼還沒到,因為船需要的油太多,四到五個航次就要加一次,用現金支付實在不便,支付寶則簡單許多。

小潘說,十年前,沒有手機支付的時候,自己和父親跑船時,隨身差不多要帶一萬元現金,這個數目對於當初的物價來說算是不少的了。有時候會因為油價上漲,錢不夠再跑到銀行取錢,也很麻煩。

最關鍵,船上可以藏錢的地方也沒幾個,哪怕是後艙也沒多少地方可以藏,所以以前經常發生小偷上船把錢偷走的事情,此外,太多現金,對於跑船人的人身安全也有影響——如果錢實在特別多的話,可能還需要一個人專門來看著。

好在後來有了智能手機,雖然說也有過刷卡和手機銀行轉賬的方式,但也不是很方便,因為經常還會有轉賬慢,登陸不成功的情況發生。

七八年前,小潘用上了支付寶,一切都順捷起來了,可以在船上為家裡人用淘寶購物,在碼頭不想燒飯的話就用餓了嗎叫外賣......“也算慶幸的吧,現在手機支付發展那麼快,不然在這個物價飛漲的時候,出來都不知道要拿多少錢。”小潘話音剛落,油罐車就到了,小潘立馬出了駕駛艙,接過油管對上了加油口。

趁著船還在岸邊加油,小潘拿起水管衝一下甲板,搞搞衛生。20分鐘以後,加完油了,小潘用支付寶把兩萬塊錢轉了過去。

遠方

下午五點,船停靠在碼頭等待著油車,老潘給沿途沙場一個個的打電話,希望找到一些便宜的沙,這樣自己也能多賺點。

他算了一筆賬,賺運費差價一次三五千,一個月跑七八趟,一年就能賺個二三十萬。雖說開銷大,可在老家那邊也算賺的多了。

京杭大運河三十年“跑船人”:一部手機兩通電話三代人的牽掛

小潘為了晚上繼續趕路,抓緊時間的睡一會,因為父親年紀大了開夜船他也不太放心。

老潘聯繫完沙場以後去後艙做起晚飯。因為前一天父子倆到杭州買了些新鮮的蔬菜,老潘還特意炒了三個菜,還蒸上了從老家帶的醃菜。

京杭大運河三十年“跑船人”:一部手機兩通電話三代人的牽掛

晚飯過後,老潘洗漱以後便躺床上休息了,小潘把碗洗了以後看了看雷達準備再次出發。

京杭大運河三十年“跑船人”:一部手機兩通電話三代人的牽掛

晚上九點,老潘已經睡著了。小潘告訴我打算今年年底就讓父親退休回家,讓他享受天倫之樂。父親跑了那麼多年的船,現在輪到自己報答他們的時候了,他想著在年底可以帶全家出去旅遊,也讓自己度個假好好休息一下,說完小潘攥緊了方向盤,望向了遠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