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郑公山,唯一不通公路土掉渣的古村,离金庸故里仅六公里

婺源郑公山背靠查平坦,离金庸故里浙源凤山村仅六公里。“一抹冷云遮半岭,千重古木满岩隈”,香榧、红豆杉、楠木、槐树、青栲等树木,葱茏叠翠包围着村庄,山上最多的是千年油桐树。与因梯田油菜花走红的查平坦相比,这里原始安静,一切都还停滞在许多年以前。

婺源郑公山,唯一不通公路土掉渣的古村,离金庸故里仅六公里

全村二十多户人家,点着钨丝灯泡,居住在古老的土坯房里。一些人举家外出打工,一些人迁居山下,余下七八户人家,守着红墙、黑瓦、青石板小路,绵绵大山和冷清的村庄。这里没有网络,没有汽车、空调,甚至没有小卖部,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无人问津,无人打扰,过着与世隔绝的古朴生活。

婺源郑公山,唯一不通公路土掉渣的古村,离金庸故里仅六公里

郑公山有着几百年历史,因人迹罕至而沉寂。一条土路绕山而行通往村外,最早是前来写生的学子们,发现了这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大片保留完好的土坯房,与婺源随处可见粉墙黛瓦的徽派民居相比,就像是仕子遇上放牛娃,儒雅里飘过泥土味。又如过往岁月打下的补丁,镶嵌于僻壤乡野。

婺源郑公山,唯一不通公路土掉渣的古村,离金庸故里仅六公里

尘沙飞扬的土路,是村庄的脐带,牵扯着偶尔进出的原住山民。全县唯一不通公路的郑公山,村民到山下乡镇府所在的凤山村,要步行近一个小时。也只有他们的出现,人们才会想起这个飘移视线之外,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

婺源郑公山,唯一不通公路土掉渣的古村,离金庸故里仅六公里

山道坑洼荆棘丛生,葳蕤的芭茅、枯黄的衰草时不时挡住车头。若不是本地余师傅轻车熟路,曾带写生学子进来过,我们又怎能知道这浓郁苍茫的深山里,还有这么一个土掉渣的去处。

婺源郑公山,唯一不通公路土掉渣的古村,离金庸故里仅六公里

郑公山海拔500米,位于婺源北部浙源乡境内,迂回在崇山峻岭中的坎坷土路,是它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也是古代有名的贸易走廊,千年徽饶古道中的一小段。车轮艰难滚动,亲吻每一寸见证过徽商传奇崛起与无上荣光的土地。

婺源郑公山,唯一不通公路土掉渣的古村,离金庸故里仅六公里

群山环抱,泉水叮咚,一方游离世外的桃花源,云游修道的仙山宝地。郑公山地名的由来,相传就是明代“郑”氏高人云游至此,看中这里四面环山,犹如天然燕窝状地形的盆地,北面最高峰阻挡着冬季寒风,气候宜人冬暖夏凉,郑氏遂择此修炼得道飞升。

婺源郑公山,唯一不通公路土掉渣的古村,离金庸故里仅六公里

暖黄色的手工土胚房,炊烟袅袅,山上油茶、野茶树郁郁葱茏,溪流潺潺绕村而过。青石板垒砌的小路,从村口伸向炊烟升起的家。烘床上温热待榨的茶籽,即将榨出的茶油50元一斤,比山外价格便宜近4成,屋檐下燃烧着油茶籽壳,形成的碳壳,将在火盆里煨热小村的整个冬天。

婺源郑公山,唯一不通公路土掉渣的古村,离金庸故里仅六公里

郑公山人大多姓查,据说始祖最早住在金庸先生老家,六公里外的凤山村,因与人发生纠纷,官司打到京城,最后赢了官司输了盘缠,只好一路讨饭来到山上开荒。

婺源郑公山,唯一不通公路土掉渣的古村,离金庸故里仅六公里

路过一户人家,查姓妇人席地而坐,不停地敲打油茶籽,油茶籽5元一斤,敲打去壳可卖10元一斤。屋内简陋的不能再简陋的陈设,女人憨憨的笑容有些羞涩,木讷苍老的男人,摇头摆尾迎接生人的狗,每天走二个小时山路上、下学的孩子,日复一日,夯实着穷山陋巷里的生命从容。

婺源郑公山,唯一不通公路土掉渣的古村,离金庸故里仅六公里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鳞次栉比的土坯房,亲切熟悉又恍若隔世。来自于泥土的暖黄,像村庄遗留的胞衣,带着大地母体的温度,由远及近,散发出故乡的脉脉温情。一条六、七十年代的标语,突兀着时代的胎记。时光如流,浮夸泡沫破灭,冒进回归理性,争斗也早已平息,留下抹不去的疤痕,用跨越时空的美感,还原着历史的真实。

婺源郑公山,唯一不通公路土掉渣的古村,离金庸故里仅六公里

曾经被时流裹挟泥沙俱下的人们,最终回归生命原点,与山水相伴,岁月相安。他们的日子贫瘠单调,却依然保持内心的纯善,窑藏着远去岁月的纯真模样,在时光深处遗世独立,孑孓前行。

婺源郑公山,唯一不通公路土掉渣的古村,离金庸故里仅六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