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技术层面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

01

为什么有很多孩子拼命学却依然学不好,有的孩子轻轻松松就能玩转学习?

在教育学里有个概念叫"有效时间",是指你的心用在学习上的时间有多少。

有的孩子看起来在学习,可他真正的有效学习时间却很少;有的孩子在玩的时候就是在进行一种专注而高效的学习。

玩和学习本身并不是对立的,有时家长适当满足孩子玩的需求,是可以更好地促进孩子学习的。

当一个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时,为了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来玩他兴趣的东西,他会想办法提高学习的效率。

当然,这个前提是家长允许孩子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可以玩耍。

如果家长不让孩子玩,盯着孩子,恨不得他每一分钟都花在学习上,这个孩子很有可能不是被逼成厌学就是在假装学习。

于是,你看他花那么多时间在学习上,却依然没有什么学习效果。你着急、生气,甚至怀疑他智力有问题,希望他"勤能补拙",进入了一种无解的恶性循环。

总是逼迫自己的孩子不断努力,不停学习,不让孩子玩,结果是压缩了孩子自我思考、自我消化和自我成长的空间。

这样对孩子的学习反而不利,有些孩子甚至就是因此而产生了厌学心理。

我们的很多父母在孩子学习效果不理想时,想到的不是静下来寻找原因,而是更加焦急地去寻求各种"速效技术贴",或者干脆开始怨天尤人。

其实,我们最需要的是让自己的脚步停下来,寻找那个被遗忘的安静灵魂。

焦虑情绪下,人的脑子是混乱的,容易出现短路状态。此时着急做决定的后果,往往是用一个错误决定来引发另一个错误决定。

我们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出在我们的术,不是出在孩子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也不是出在技术层面,而是出在我们的教育缺乏灵魂的东西。

我们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

我们的教育技术层面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

02

现在很多大人给孩子带来的氛围不是教育,而是竞争,甚至是压力和焦虑的转嫁。

竞争带给人的是竞争感而不是竞争力,但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带给人竞争力的。

比如,一个人会独立思考、有灵活运用环境资源的生存能力,就是竞争力,一个能融入环境,懂得协作互助的人要比只会埋头做题的人有竞争力得多。

我们的教育首先应该是把孩子培养成合格的人,而不是把他打造成我们的预期产品或炫耀工具,更不是把孩子变成我们豢养的"宠物"。

如果我们只是给孩子提供了一堆财产,没有教会他自食其力,可能就让他学会了挥霍,成为一个只会索取不会付出的人;

如果我们只是盯着他学习,剥夺他自由分配的时间,没有教会他自主学习,可能他一离开我们的督促,就不会主动去学习;

如果我们只是因为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累,什么都替他想好、帮他做好、代替他做选择和决定,最终孩子成为一个空心的人,离开我们之后寸步难行。

这些不是教育,教育是离开了别人的保护、监督和管教之后依然可以保留下来的东西。

读书是一种教育,做人是一种教育,讲故事是一种教育,用心的陪伴是一种教育。所有那些能够慢慢地在孩子的心里沉淀之后带来的影响,都是教育。

打骂、控制、逼迫、甚至于物质满足、帮助做事等,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技术层面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

03

教育要让孩子产生身心感应,才能真正鲜活起来。

一位朋友孩子班上有几位日本同学,在很小的时候就能翻跟头、倒立行走,令其他同学非常羡慕。

其实这种教育在我们早年里就已经有了。

当年,我们教育的目的比较朴实,没有那么多功利的成分,就是提倡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

大人对孩子的希望也很简单,就是他将来可以自食其力,做一个有用的人。

因此,我们除了上课和少量作业外,大量的时间都在和小伙伴一起玩,卷烟斗、摘野果、翻跟头,倒立行走,对小时候的我们而言,就像吃饭走路那样稀松平常。

孩子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于父母、兄弟姐妹、学校里的老师、同学和身边的玩伴。

小时候,妈妈每天晚上给我们读古诗、讲故事,哥哥每天给我们讲历史人物传记,还有一位慈祥的邻居老爷爷会不时地教我们写字。

就在这样的氛围里,我喜欢上了古诗词,喜欢上了文学和历史,喜欢上了读书和写字。我可以一整天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不舍得走出。

他们都只是自己在做这些,并没有要求我去这么做。但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之后,我就自然而然地喜欢上这些。

教育遵循的自愿原则,不仅仅是让孩子自身愿意学习,同时孩子也愿意吸取父母的智慧和观念。

真正的教育不是单向的要求和灌输,要在受教育者身心产生感应了,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

只有孩子们主动的学习,主动去接受父母的观念,教育才会呈现出双面性和流动性,变得鲜活起来。

我们的教育技术层面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

04

好的教育里,家长都会给自己做加法,为孩子做减法。

家长对自己多点要求,成长自己,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而不是把压力和要求转嫁给孩子。

看到一位妈妈的育儿经,介绍自己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培养起自己女儿对英语和语文的语感与兴趣。

经常陪女儿聊天;

两岁半开始给女儿听各种语言的儿歌;

再大点,引导女儿看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的绘本。

渐渐地,女儿中文和英文的儿歌都会唱,中、英文的诗歌和绘本都会读。上了小学,孩子同时喜欢上英文中文的网课,在交流中也毫无障碍。

女孩在学科之外的爱好也非常广泛:跳街舞、画画、钢琴、唱歌、打网球,时间都不够用了。

这时妈妈做了这样一件事:教女儿做减法。

她让女儿每样都坚持了一年以上,然后自己选择取舍。女儿学会了对兴趣进行排序:网球的优先级最高,于是,其他能删的都慢慢删除了。

然后,女儿的表现让妈妈真切地体会到:

当孩子自己真正想做一件事时,根本不会觉得苦,还会主动调整自己来适应。

女孩在少体校练习网球,每周5次,每次3小时。

尽管她在球队里各项综合体能测试都是最差的,因为是自己真心喜欢,女孩每天早上坚持跳绳、跑楼梯,硬是让自己打出了年龄组全市前8名的好成绩!

女孩刚上学时动作很慢,一点点作业要做两个多小时,为了给打网球留出时间,她的作业速度越来越快,质量也越来越高。

同时,她学会了利用碎片时间来学习,见缝插针记忆3、5个单词、成语或诗歌,把往返网球场路上的时间用来听课。

网球不但没有耽误女孩的学习,她各科成绩反而越来越好,在班级中的威望越来越高。

女孩的时间规划是妈妈和她一起制定的,尝到了甜头的女儿因此更加信任妈妈。而女儿的进步,也让妈妈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与成就感。

好的教育,其实就是父母和子女相互影响、相互成就,一起共同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