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围了日军少将以及六个大佐,将立下大功,李云龙为什么要放弃?

李云龙参与过各种大大小小的战役,其中让李云龙最引以为傲的一场战役应该就是虎亭伏击战。这场战斗当时李云龙并没有请示上级,而是擅作主张发起的。本来李云龙是可以在这场战役当中立下很大的功劳,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功过相抵”。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包围了日军少将以及六个大佐,将立下大功,李云龙为什么要放弃?

在虎亭伏击战这场战斗中,李云龙带领他的部队成功了日本的华北观摩团给灭了。这其中大概有一百二十多名的少尉级以上的日本军官,并且包含一位少将以及六名大佐。其实李云龙本是可以把这七个日本高级军官给活抓回去的。这样李云龙将会立下一件大功,肯定会被表彰,甚至会被赏几万大洋。但是在战斗的最后关头,士兵们把少将还有大佐们包围起来以后,李云龙竟然提出要和日本的少将决斗一下,最终导致这七个人都死在了魏和尚还有张大彪的手中。那么李云龙为什么要放弃这个立功的大好机会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包围了日军少将以及六个大佐,将立下大功,李云龙为什么要放弃?

首先日本的军队自然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制度。他们所奉行的武士道精神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在很久之前,日本就会给百姓灌输要为天皇效忠的思想。这种精神或者思想已经和他们的生命融为了一体。就算是普通的日本士兵在面临成为俘虏的情况下可能也会选择牺牲自己,更何况现在面临的是日本的高级军官,他们是经过严格的训练的。在面临威胁的时候,他们并不会选择一味地顽抗,而是痛快了结自己,选择自杀,绝不会让自己成为对方的俘虏。

包围了日军少将以及六个大佐,将立下大功,李云龙为什么要放弃?

因此,面对这样顽强抵抗不怕死的日本军官,倘若李云龙选择跟他们硬碰硬,到时候还是会更多的损失兄弟们。另外,在他们一对一进行决斗的时候,其中一个大佐还想要使用手榴弹和张大彪同归于尽。可见他们根本就没想着要活着回去。这样生猛凶悍的日本高级军官,是很难把他们活抓回去的。而且在抗日战争期间,基本上没有少将以上级别的日本军官被俘虏回去过。

包围了日军少将以及六个大佐,将立下大功,李云龙为什么要放弃?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李云龙他之前没有接受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教育,在抓到可恨的日本人之后,他不会想到俘虏他们和政治形势联系在一起,因此他根本不会给日本军官投降的机会。在他的观念当中,在战场上日本人的结局就只有死。他本人是十分痛恨那些不遵守条约的日本侵略者的。而且当初李云龙还曾经因为日本的俘虏士兵受到过一些惩罚,自然不会给他们留活路。当时李云龙部队的人把日军少将还有那六名大佐包围起来之后,表面上下令要留活口,但是实际上他也只是想看看这些日本人的丑态。

包围了日军少将以及六个大佐,将立下大功,李云龙为什么要放弃?

更何况一下子抓到了这么多日军高级军官也并不是一件常有的事。而且李云龙还想要以此来激励一下战友们。毕竟经过这次战斗,他们也伤亡惨重,必须要速战速决。而且现在他们所剩下的人并不多,倘若把他们抓回总部的话,在路上因为兵力不足出了什么意外反而是得不偿失。因此这时候李云龙就同意了他们提出来的单挑建议,想的是不能让日本人觉得我们不敢和他们决斗,省得让人笑话。由此就可以看出来,李云龙是绝对不会给日本人投降的机会。

包围了日军少将以及六个大佐,将立下大功,李云龙为什么要放弃?

但是李云龙也并不是每次都不会想让日本人投降,唯一的一次例外应该就是在平安之战的时候,日本的士兵把李云龙刚刚娶进门的媳妇给抓走了。而只有让日本人主动投降,也有可能让他的妻子秀芹活着从日本人的手里救出来。不过李云龙这个人也是很有志气,宁肯下令把意大利炮给拿出来,也没有给日本人投降的机会。

包围了日军少将以及六个大佐,将立下大功,李云龙为什么要放弃?

以上就是李云龙在虎亭伏击战当中,为什么要放弃把日军少将和六名大佐给活抓回去立大功的原因。大家觉得还有那些原因会导致李云龙放弃呢?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或者建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