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世界五大古文明當中,只有中國文明未曾中斷?

我們民間通常講“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就是中國、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當但是歷史學者常常把古希臘文明的前身,以克里特為代表的愛琴海文明算入其中。也就是說,人類歷史上有五大文明中心:黃河流域文明(中國),印度河流域文明(古印度),西亞兩河流域文明(古巴比倫),尼羅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愛琴海文明(克里特)。

可以說世界古文明主要是在“舊大陸”發生的,而1492年哥倫布發現的“美洲新大陸”雖然也存在著古老的印加文明、瑪雅文明,但由於並未對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產生巨大的影響,所以不計入其中。

為什麼在世界五大古文明當中,只有中國文明未曾中斷?

瑪雅金字塔

世界五大文明發生時間先後,目前世界史學界普遍認同的說法是:

古巴比倫,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間,孕育了阿拉伯文明;

古埃及,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前500年之間,孕育了非洲文明;

古印度,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700年之間,孕育了南亞文明;

愛琴海文明,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100年之間,孕育了歐洲文明;

中國,公元前2000年——至今,孕育了東亞文明。

人類古文明的意義不在於時間的先後,而在於它們是後來諸多文明的發源地,對其所在區域產生了巨大影響。人類歷史上的這五大文明,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愛琴海文明早已消失或中斷,只有中國文明是唯一未曾中斷過的文明。

為什麼在世界五大古文明當中,只有中國文明未曾中斷?

世界五大文明所在區域

一、古印度文明

古印度文明由於外族入侵,多次出現斷層,先是雅利安人入侵,之後又被波斯、亞歷山大、阿拉伯入侵,現在印度存在的種族等級制度就是侵略者為了統治印度土著的制度工具。另外因為印度是不重視歷史的國度,也沒有記載歷史的傳統,所以導致印度根本沒有研究歷史的史料,還需要通過中國的一些史料記載,來考證本國曆史,這也是挺新鮮的。

比如說,近乎統一印度的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還是在印度殖民地時期的英國工程師亞歷山大·康寧漢姆通過了解中國唐代紀實文獻《大唐西域記》後,才確定了孔雀王朝的遺蹟,以及阿育王這個歷史人物。

還有今天印度國旗中間的圓形標誌,也是根據玄奘在書中的記載,在佛教遺址鹿野苑挖掘出了著名的阿育王石柱,這個圓形標誌正是石柱底座下面的圖案。

為什麼在世界五大古文明當中,只有中國文明未曾中斷?

阿育王石柱,阿育王石柱

二、古埃及文明

世界史學家認為古埃及文明形成於6000年前左右,於5100年前(前3100年)左右時美尼斯統一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終止於公元前30年羅馬征服埃及托勒密王朝。巨大的金字塔、神秘的木乃伊、生動的象形文字,古埃及文明可以用一個“迷”字來形容,並且對後世的古希臘、古羅馬、猶太等文明產生了巨大影響。

但是自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在征服古埃及之後,希臘語成為官方語言,埃及進入“希臘化”時代。公元前1世紀羅馬征服埃及後,埃及古文獻大部分被毀,拉丁語的推行擠壓了古埃及語最後的存在空間。公元529年,查士丁尼皇帝關閉了所有多神教與世俗文化中心,古埃及文化更加式微。644年埃及被阿拉伯勢力征服,居民改用阿拉伯語言,改信伊斯蘭教,古文獻再次遭到毀壞,幾乎是蕩然無存。

語言、文獻、信仰以及價值觀念的消失,可以說古埃及文明已經徹底中斷,如果不是拿破崙1798年遠征埃及時,發現羅塞塔石碑,1822年法國學者商波良成功解讀象形文字,可能直到我們今天都不清楚地球上曾經出現過如此輝煌的文明。在今天,古埃及文明也僅僅只是作為歷史的存在為人所知,與現今存在的文明沒有任何實際聯繫。

為什麼在世界五大古文明當中,只有中國文明未曾中斷?

古埃及·獅身人面像,胡夫金字塔

三、古巴比倫文明

說起古巴比倫文明,可能大家都會想到初中歷史書裡的內容,世界上古代的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以及楔形文字,當然可能還會有人想起周杰倫的《愛在西元前》,其實今天我們常講的十二星座也是古巴比倫人最早觀測、確立的。

因為兩河流域的土地資源有限,無法承載迅速增加的人口,以及歷代君主的窮兵黷武、巴比倫人對性觀念的極其開放,最終導致了古巴比倫文明的毀滅。

我個人認為古巴比倫文明的毀滅幾乎是從開始就決定了的,首先兩河流域的土地資源根本無法支撐國力日益昌盛後的人口暴漲,用今天流行的話來講,就是缺乏戰略縱深,僅僅是阿拉伯半島,不足以支撐自身的後續發展,可以說古巴比倫文明是唯一毀於自身內部的文明。

為什麼在世界五大古文明當中,只有中國文明未曾中斷?

漢謨拉比法典

四、愛琴海文明

雖然愛琴海文明是以克里特為代表,但是克里特僅僅在愛琴海文明的早期起到一個源頭、奠基的作用,之後的希臘文明才是主流,有人說今天的西方文明的源頭就是古希臘文明,這一點不可否認,但是古希臘文明確實是中斷了。

我個人認為古希臘城邦時代的終結,以及馬其頓亞歷山大的崛起,甚至是古羅馬帝國的崛起初期,並不代表著古希臘文明的中斷,因為中間存在著古希臘對侵略者文化上的滲透,雖然西羅馬帝國很快被外族覆滅,但是古希臘文明卻在地中海東部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繼續保持著繁榮,直到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武力征服拜占庭帝國之後,可以說古希臘文明從此中斷。

後來西方發起“文藝復興”運動,古希臘文化的光彩才再次展現在西方人眼前。“文藝復興”正是對古希臘文化的復興,沒有“中斷”,何來“復興”一說?

(關於“古希臘文明是否中斷過?”的這一個問題,目前史學界尚有爭議,但是由於篇幅的原因,我不再深入闡述,之後會有新的文章專門加以解構。)

為什麼在世界五大古文明當中,只有中國文明未曾中斷?

古希臘·伊瑞克提翁神廟

中國文明為什麼是“未曾中斷”的?

我在前面簡單地講述了除中國之外的世界四大文明的中斷、消失,現在著重分析一下中國文明為什麼是“未曾中斷”的?

史學界之所以認為中國文明是“未曾中斷(消失)”的,是基於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點,外族入侵未導致傳統語言文字的根本改變或消失;

第二點,以傳統語言文字書寫的古典文獻保存至今;

第三點,所承載的傳統價值觀得以延續至今。

在這三點條件當中,可以說秦始皇統一文字的舉措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中國兩千年以來始終保持大一統的內在原動力。

以至於今天全國各地方言不下千餘種,但是我們都可以通過統一的文字獲取信息,這其實是很偉大的。以至於讓西方人傾羨不已,面積不大的歐洲之所以不能統一,或許是因為民族國家?宗教信仰?但是我覺得歐洲各國連文字都不一致,政治層面上的統一更是痴心妄想?

為什麼在世界五大古文明當中,只有中國文明未曾中斷?

《泰山石刻》臨摹

那中國文明為什麼“未曾中斷”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我個人認為中國文明未曾中斷有以下四個原因:

一、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

我們看一下中國周邊的地理大環境,西南方向是帕米爾高原、天山、崑崙山、喜馬拉雅山,這些高山大川很好的地將中國通往西南方向的通道阻隔。歷史上直到漢朝張騫才尋找到一條向西的道路,但是與西方的交往非常有限,直到唐、宋兩朝,絲綢之路才興盛起來。

中國北邊是西伯利亞平原,高寒的氣候環境也限制了向北探索的步伐,也沒有前往征服、探索的慾望。

東邊是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也許有中國先人曾經去探索過,但是一去不復返,自然沒有後人選擇一而再,再而三的無用嘗試。

在這種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之下,就形成了“以不變應萬變”的相對保守的文化特性,“以夏變夷”的思維方式也隨之形成。所以無論是外族入侵,和平交往,始終強調以我為主體,對你加以改造,這就保證了文明的韌性。

我們可以發現世界五大文明都誕生在大河流域,由於中國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就導致了中國周邊不可能誕生其他文明中心,這就保證了中國文明在封閉的環境當中,即使經常遭受西北方的遊牧民族的侵略,但是始終在文明上保持著優越性。

為什麼在世界五大古文明當中,只有中國文明未曾中斷?

中國地形圖

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對於早期人類文明有多重要?

舉個例子,愛琴海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都分佈於地中海周邊,而地中海夾在歐亞非大陸中間,風平浪靜,並且東地中海的愛琴海分佈著上千座小島,這就使得航海人始終能夠看見地平線,大大降低了航海危機感和恐懼感,這就導致了環地中海的人在五六千年前就可以橫渡地中海進行交流。

所以自古以來,這三大文明之間經常會發生融合與衝突,例如古埃及最早被亞歷山大所征服,希臘語成為其官方語言;公元前1世紀埃及又被羅馬所征服,拉丁語成為其官方語言;公元644年,埃及再次被阿拉伯勢力征服,居民改用阿拉伯語言,改信伊斯蘭教。經過這三次外族入侵,古埃及幾乎消逝在歷史長河之中。

因此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就為早期人類文明的穩定提供了重要保障,而眾多大山大川的自然環境將中國文明區域所隔離,這就避免了疾病、瘟疫等帶來的毀滅性打擊。

為什麼在世界五大古文明當中,只有中國文明未曾中斷?

東地中海三大古代文明形勢圖

二、兼容幷蓄的主流文化

中國人遇到危險或者冤屈時,為表達自己的無奈,總是呼喊“天啊”、“老天爺”,這實際上表現了中國人的“天道信仰”。對於古代人來說,“天”高高在上,掌控著天地之間萬事萬物的秩序,也就是說天地萬物共有一個主宰,因此中國人逐漸形成了一種並不排外的世界觀,一種兼容幷蓄的文化。

並且中國文明作為“一個俯視大地的民族”,實用主義深入骨髓,就導致了中國文明始終處於原始宗教信仰的階段,只崇拜“天”與“祖先”,而未產生制度化的教會組織,因此中國歷史上沒有出現過宗教戰爭。這就使得中國文明區別於其他民族,沒有在宗教信仰的薰陶下所產生的“異教徒”,使得其他族群融入中華文明成為可能。

自周朝建立開創“分封制”、“五服制”開始,中國文明一直通過以文教化的方法向外擴張,而不是通過征服和壓迫。

為什麼在世界五大古文明當中,只有中國文明未曾中斷?

“五服制”

“五服制”就是以王畿為中心,按相等遠近作正方形或圓形邊界,依次劃分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五個區域,並逐層管理,兼舉文教武衛,對於外圍的其他族群採取“以夏變夷”的柔和手段進行同化。

因此中國文明在外族入侵之後,很容易使入侵者融入其中而被“漢化”,這就使得中國並沒有出現過文化斷層。

由此可見,中國文明之所以延續不斷,關鍵是因為它是一個不斷累積而非相互取代的過程,在變中保持不變,才能夠始終保持主體文化的穩定。

三、量體裁衣的政治思想

可以說春秋戰國時期以及秦漢兩朝是中國文明發展史中的關鍵節點。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名存實亡,各諸侯國自治並存,這與古希臘時期的城邦形態非常地相似。但是隨著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引起了生產關係的變革,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漸取代了井田制,並通過各國的變法所確立下來。整個社會都處於舊制度、舊統治秩序不斷被破壞,新制度、新統治秩序陸續確立的動盪期。

為什麼在世界五大古文明當中,只有中國文明未曾中斷?

戰國時期鐵器

正如荀子在《富國》篇裡所講的:“欲惡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則必爭矣”,各諸侯國之間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文化形態、價值觀念以及思維方式幾乎是沒有區別的,這就導致了各國人民百姓喜好(土地)和厭惡的東西是相同的,因此各國之間無法通過不同利益交換而達成契約,因此面對有限的社會資源,必然會發生紛爭。

荀子又說:“人之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窮”。這句話很好地預測出了中國作為農耕文明,必然會因為同質性競爭,而陷入惡性循環的困境當中。

因此周朝末年諸侯國之間的相互兼併、侵伐是必然的,結果就是秦一統六國,中國最終走向統一集權的封建社會。

為什麼在世界五大古文明當中,只有中國文明未曾中斷?

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版圖

縱觀世界歷史,羅馬帝國作為統一的大帝國,同樣屬於農耕文明;而古希臘作為城邦民主制的起源,屬於重視商業的海洋文明。由此可見建立統一集權的帝國是解決農耕文明因同質性競爭而陷入惡性循環困境的最佳手段。而中國曆朝歷代統治者在謀求這一政治理想的同時,也就保證了政治體制上的穩定性。

統一集權的政治制度僅僅在上層建築上解決了農耕文明“欲惡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則必爭矣”的困境,而克己復禮的儒家思想卻解決了農耕文明當中個體之間的矛盾。

我認為秦朝一統六國之後,就被很快推翻的根本原因是:未曾解決農耕文明當中個體之間的矛盾。而直到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候,中國文明才真正成型。

倡導“克己復禮”的儒家思想,通過“禮”來規範社會成員,抑制個人欲求,使之恪守“三綱五常”的社會倫理秩序,並根據每個人所發揮的社會職能,或所承擔的社會義務而劃分等級,根據等級的高下享受不同的社會地位和資源,最後達成“各守其分,不得相侵”的局面,並且使得每個人都認可、尊重儒家這一套理論體系,這就完美地解決了農耕文明當中個體之間的矛盾,維護了封建體制下人際關係的穩定。

這也是儒家思想受到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推崇,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的主要原因。

為什麼在世界五大古文明當中,只有中國文明未曾中斷?

四、尤為精緻的農耕文明

我在上文中說道,統一集權的政治制度與克己復禮的儒家思想分別從上層建築以及個人關係上解決了農耕文明因同質性競爭而陷入惡性循環的發展困境問題,“解決”這個詞用的其實並不恰當,用“緩解”或許更為準確。

因為如果統一集權的政治制度與克己復禮的儒家思想真正地從根本上解決了農耕文明的發展困境,中國歷史上就不會出現王朝更替的現象。

縱觀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更替,主要離不開兩個因素:人口與糧食

農耕文明的發展,必然會導致人口的暴漲,從而只好開墾更多的土地,人口是暴漲的,土地卻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農耕文明的發展必然帶來的結果就是生活資源的緊缺。

解決這個困境的直接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使農業生產不斷地精細化,提高單位面積土地上的糧食產量;另外一種就是通過戰爭等方式減少人口。

因此,中國古代人口始終保持在“千萬級”,偶爾人口迅速增長後,緊接著就會快速地減少,“盛極則衰”成為中國曆朝歷代統治者頭上的魔咒,直到清朝順治年間開始,中國人口才正式進入“萬萬級”時代,原因也是由於土豆、紅薯、玉米等高產作物的傳入,提高了單位面積土地上的糧食產量所導致的。

為什麼在世界五大古文明當中,只有中國文明未曾中斷?

而中國文明作為世界上最為先進、最為精緻的農耕文明,使得中國自秦漢時期就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巨大的人口基數在某種程度上也保證了文明的穩定。

歷史上中國多次被外族入侵,外族統治者並不是沒有想過堅持自己民族的文化、制度,而是很快會發現一個致命的問題:漢族人數量太多。用自己以往的制度,根本無法進行長期穩定的統治,所以就得“主動被漢化”,藉此來保證統治的穩定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