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模式No.219」“互聯網+”探索新農業商業模式創新之路

【導讀:企業的成功往往離不開合理有效的商業模式,這是·[情報通]·商業模式系列第[219]篇文章,歡迎閱讀】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新農業經濟的發展也遇到了新的挑戰。

「商業模式No.219」“互聯網+”探索新農業商業模式創新之路

商業模式缺乏創新 農業投資潛藏風險

“互聯網+”熱不斷升溫。現在各方力量爭相進入農業,這既“好”也“壞”。“好”體現在大家看到了新農業的商機、“互聯網+”給新農業帶來的巨大機遇。但“壞”在於許多進入農業領域的投資者、新農人,缺乏新型發展思維,缺乏冷靜而審慎的思考,尤其是在商業模式的構建上,沒有進行全面的設計和創新,這導致了巨大的投資風險。

據瞭解,在河北邢臺、邯鄲等地農村地區,出現土地流轉“毀約棄耕”現象。剛和農民簽訂了5年、10年“包地合同”,轉年土地流轉者就單方面解除合同,強行退回耕地,所涉面積上千畝,涉及農戶眾多,在當地無異於一次小型“地震”。專家指出,如今高發的“毀約棄耕”現象,正是近年資本下鄉種地過程中暴露出的“有實力爭地、沒能力種田”所致。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毀約棄耕”只是開始。

這邊資本下鄉面臨問題,另一邊,看起來很先進的電商也遭了冷遇。數據顯示,全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企業中,只有1%實現了盈利,4%持平,88%虧損,剩下的7%是鉅額虧損。

商業模式再造是需要思考的關鍵性課題

儘管形勢並不明朗,但今天在農業領域裡進行商業模式創新“其實不難”。

在人們的印象中,傳統農業的一大特點就是“靠天吃飯”,外部環境對農業的影響很大,換言之,外部風險有很大的不可預測性。但是,當互聯網和農業深度整合,情況卻有了很大的改變。

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農業領域的各個細分市場,有了更多的工具、條件和可能性來進行創新。比如,通過對累積的天氣歷史數據的分析,能夠為生產者提供更多的參考,化解生產上的風險。再如,互聯網為新型農民提供了學習的工具和獲知信息的途徑,他們能很快地掌握先進的生產種植技術,瞭解農業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環節。

不僅如此,可以說,互聯網正在影響農業的各個環節。第一,帶來了生產的標準化;第二,帶來了加工的數據化;第三,在流通中,營銷渠道的扁平化帶來了更多的商機;第四,在銷售中,產生了不同於傳統的社區化和社群化的新型營銷方式。

在“互聯網+農業”的風口,農業領域許多過去想做卻做不了的事情正在“成為可能”。

互聯網帶來了數據、信息以及新的技術手段,也帶來了更多的創新。不同的商業業態和跨界模式,通過互聯網可以實現更好的整合。很大程度上,在“互聯網+”背景下的農業是一種新型商業模式的再造。

農業領域商業模式創新的幾大要素

在“互聯網+農業”背景之下,想要在農業領域創新商業模式,需要重點抓住五大部分。

首先是頂層部分的戰略模式創新。這就是必須明白自己在農業領域中所擁有的優勢,找到正確的自我定位,是做“大而全”還是做“小而美”的模式,是發力在上游的種植生產還是立足做下游的電商、渠道。

其次是前端的農民合作社模式創新。長期以來,規模化和標準化的問題困擾著中國農業,而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就在於如何解決和農民合作的問題。不同的合作模式導致了不同的成本結構,進而影響了企業的競爭能力。

簡單的農產品觸“電”就靈的想法是不現實的,用過去傳統的思維來做農業也“必敗無疑”。農產品的互聯網營銷不僅僅是在平臺型電商如淘寶上開店那麼簡單,而是需要系統的營銷規劃和產品準備。因此,想取得農業領域商業模式的創新,還得有落地的互聯網營銷操作。

同時,大農業離不開大資本。長週期的投入、緩慢的回報、並不高的利潤,都決定了農業需要藉助資本的力量,才能讓自己完成生存下來的任務。這就需要在資本運營模式上也進行創新。

而在“互聯網+”背景之下,新農業也不僅僅體現在第一產業範疇內。現在,打通一、二、三產業,實現“1+2+3”,完成模式的整體設計是新農業發展所必須面對的課題。利用深加工、利用有附加值的產品、利用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服務和體驗的機會,才有可能真正成就新農業。

農業商業模式的再造,要體現四個特點:信息化、鏈條化、產業化和平臺化。不但要搭建信息鏈,打通供應鏈,還要整合產業鏈,形成自己的價值鏈。只有這樣,“互聯網+”背景下農業商業模式的升級、再造才會有更大的價值。


【注:[情報通]致力於成為新時代互聯網優質信息的發佈空間,圖文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即刻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