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死後,左良玉擁兵80萬,為什麼不去打清軍,反而去攻打南明?

崇禎死後,左良玉擁兵80萬,為什麼不去打清軍,反而去攻打南明?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京城。崇禎皇帝吊死煤山後,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建立了南明政權,史稱,弘光皇帝左良玉當時擁兵80萬,是南明最大的軍事集團,按理說新建立的南明政權,怎麼說也得由他來操縱吧!但最後的結果竟然是:新建的南明政權,卻讓江北四鎮給操縱了。

崇禎死後,左良玉擁兵80萬,為什麼不去打清軍,反而去攻打南明?

因為皇帝是由江北四鎮擁立出來的,政府高級官員的權力分配,也是江北四鎮操縱下完成的。左良玉做為當時最大的軍事集團,竟然被排擠到帝國政府的邊緣地位。雖然南京政府誰也不敢無視左良玉的利益,但中央政府內部,卻顯然沒有一個完全看左良玉眼色行事的高級官員。

崇禎死後,左良玉擁兵80萬,為什麼不去打清軍,反而去攻打南明?

面對這種局面,左良玉自然希望改變。於是左良玉讓黃澍入朝,公然挑戰馬士英的權力。在朝堂之上,黃澍向皇帝公佈馬士英的十大罪狀,並且對馬士英動起了手。黃澍敢這樣做,因為他背後站著左良玉軍事集團;左良玉之所以讓黃澍如此做,無非是想使南京政府由自己來操縱。

如果馬士英在這次事件中被打倒,那南明中央政府自然就會大舉換成親左良玉的人了。但馬士英卻並沒有因此被打倒。因為皇帝沒有響應黃澍去打擊馬士英;而且普遍朝臣也並沒有追隨黃澍大舉圍攻馬士英。

崇禎死後,左良玉擁兵80萬,為什麼不去打清軍,反而去攻打南明?

左良玉軍事集團派到南京政府的代表,在南京政府只是一個孤零零的政治人物罷了。雖然他背後有左良玉的支持,可以肆無忌憚的打罵馬士英,卻顯然沒有在中央政府,取得任何人的響應與支持;既然如此,馬士英的地位自然無可動搖了;左良玉在中央政府內,自然也無法取代江北四鎮的影響力。

弘光皇帝仍然選擇馬士英、選擇江北四鎮。因為弘光皇帝明白自己的地位,如果他改投左良 玉,並提高一心與馬士英作對的黃澍地位,那局面會發展成什麼樣子,上帝也不敢保證;所以弘光皇帝決定繼續保持原來的政治格局。左良玉想在中央政府插一腳的企圖失敗了。

崇禎死後,左良玉擁兵80萬,為什麼不去打清軍,反而去攻打南明?

江北四鎮、馬士英做事;都可以打著中央政府的名義;從這層意義上,他們是處於挾天子令諸侯的優勢之中。左良玉在擁立皇帝之時遲疑了一步,於是就喪失了這種優勢,但左良玉真正的優勢在於他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最終兩派決裂了,在滿清大軍就要南下的背景下,他們開始了大火拼。江北四鎮、左良玉都瘋了嗎?顯然不是的,他們都非常有理性。

左良玉東下,是因為如果不東下就得與滿清直接衝突了(此時滿清大軍已到達了長江上游);他們面對滿清一點打仗的膽子也沒有,但與自己的友軍打仗還有點信心。

崇禎死後,左良玉擁兵80萬,為什麼不去打清軍,反而去攻打南明?

江北四鎮回師南京與左良玉打仗,是因為他們真聽馬士英的命令、或是忠心弘光皇帝嗎?顯然也不是的,因為不回師南京城就得與滿清軍隊直接衝突了(此時滿清大軍也到了江淮)。他們也同樣是面對滿清沒有一點打仗的膽子,但與自己友軍還有點信心。左良玉要清君側;江北四鎮要保護南京中央政府;實際上都是為自己面對滿清不戰而逃找個好聽的理由罷了。

崇禎死後,左良玉擁兵80萬,為什麼不去打清軍,反而去攻打南明?

他們之間之所以會公然火拼;只是因為他們認為滿清有可能只會駐足長江,沒有徵服江南的意思,那面對江南這一塊肥肉,左良玉、江北四鎮自然都想往自己碗裡多夾點;於是他們自然會為此大打出手了。當然了,面對滿清咄咄逼人的攻勢;就是再傻的人也知道,幻想滿清會駐足長江,那純粹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但這種幻想,偏偏這麼有市場。

崇禎死後,左良玉擁兵80萬,為什麼不去打清軍,反而去攻打南明?

當然了,左良玉、江北四鎮等人,也知道這種幻想太不切實際了。於是他們從一開始起就做好了兩手準備,如果滿清駐足長江,那他們打敗自己的友軍後,就可以在江南擁有最大的發言權了。當然了,如果滿清揮師南下的意圖;那他們就馬上投降滿清,從而最大限度的保存自己軍事集團的既得利益。

所以滿清大軍兵臨長江際,左良玉與江北四鎮都是放棄江北地區,大舉南移並相互火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