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工时制度是对法律的蔑视、员工的摧残,也是现实的无奈

《劳动法》里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而按照“996”计算,每天去掉1个小时午休时间,员工工作时长高达11个小时,一周高达66个小时。

“996”工时制度是对法律的蔑视、员工的摧残,也是现实的无奈

对于加班时间,法律规定每日“一般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前提下,“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且加班的前提是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那么,且不论加班是否经过协商,单说按每月4周计算,“996”加班时间每月高达104小时,接近国家规定上限的3倍之多。

许多企业一面将“996”当作职场鸡汤,另一面则是不仅缺少相应补休,也没有足额向员工发放工作日加班和节假日上班的加班费,“996”工作制到底让谁获利,不言而喻。

“996”工时制度是对法律的蔑视、员工的摧残,也是现实的无奈

与此同时,已经有不少企业为了规避法律风险,实行隐形的“996”工作制,即并不公开发文要求这一工作时间,但在实际工作中,从主管到基层员工,无人敢在晚上9点前离开公司,无人敢周六不来加班,因为,按点下班的人,不来加班的人,往往会在相应评价体系中受到排挤和差评,被扣上“不积极进取”“消极怠工”的帽子,最终也会很快离开公司,失去这份工作。

“996”工时制度是对法律的蔑视、员工的摧残,也是现实的无奈

中国程序员最大的困境就在于,昨天在 Github 上给反996项目加了星,今天就要加班给360浏览器、QQ浏览器、UC浏览器……更新屏蔽反996项目的网址。按照国家规定节假日的酬劳,比如周末加班双倍工资,法定假日加班3倍工资等。按照996,员工必须拿到平时2.3倍的工资,才对得起加班时间。

如果老板想要公司效益好,想要员工拼命工作,方法也很简单,你把钱给够,别让员工白加班还不给钱,还美其名曰狼性文化。一副天经地义的样子,你要是愿意给10倍工资,别说996了,007都有人抢着干。

“奋斗逼”所表达的愤怒情绪,正指向在裁员过程里互联网公司对员工弃若敝履时的冷血无情。裁员的瞬间,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的对立突然尖锐起来——这也提醒了所有打工的人,即使不是裁员时,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的对立同样是存在的。

“996”工时制度是对法律的蔑视、员工的摧残,也是现实的无奈

强制的996,其实正是公司利益在肆无忌惮地侵犯个人的利益。为自己奋斗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为公司、为老板奋斗显然不是。互联网行业中,受雇者和雇佣者之间的对等交换正在获得越来越强的道德价值。要求员工为企业奋斗多少、就该给予员工多少福利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奋斗逼”这个词所咒骂的,正是那些打算用情怀、画大饼、公司文化等等意识形态工程打破这种公平交换的人。然而“奋斗逼”所表达的情绪还不止于此。这个词只有在寒冬时才有其生命力,因为除了对雇佣关系中公平交换的渴望,它还表达了劳动者们在不稳定雇佣时代的一种愤懑、一种不得志的挫折感、一种对过去的企业认同感和商业理想的深深失望。

“996”工时制度是对法律的蔑视、员工的摧残,也是现实的无奈

勤奋的中国人,更接近美好生活:在日常的工作中,5+2、白+黑、996等超长加班现象在许多城市早已司空见惯。大数据统计,北京以绝对优势占据“最能加班城市”的第一名,上海、广州、深圳、杭州位列榜单前五。而从加班时间维度上来看,这些城市的下班高峰都集中在晚9点左右。从行业来看,互联网行业是加班重灾区,很多互联网企业实行“996”工作制,“加班狗”也由此成了很多都市白领的自嘲用语。

“996”工时制度是对法律的蔑视、员工的摧残,也是现实的无奈

不仅仅是互联网行业,在传统制造业,典型如郑州富士康等企业,超长的工作时间、争分夺秒的工作节奏也成为一种常态。对于广大中小型企业和服务行业,什么时候休假,休多少天假,主要由公司内部决定,员工的休假难以得到保障。即便是体制内和公务员队伍,“一杯茶、一张报纸”早已成了老黄历,5+2、白+黑成为许多体制内员工特别是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常态。我们时常感叹日常生活的压力让我们不敢停下脚步,但也正是因为一往无前的“勤奋”,使我们离美好生活越来越近。

“996”工时制度是对法律的蔑视、员工的摧残,也是现实的无奈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朋友请点赞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