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從國家實力較量談匯率趨勢

隨著海淘和出境遊的興起,匯率已經越來越被普通老百姓所關注。影響匯率短期波動的具體因素有很多,但是今天要談的是如何從宏觀的國家層面、從本質上看準匯率的長期趨勢。

人民幣國際化:從國家實力較量談匯率趨勢

匯率不是一個孤立的概念

匯率是指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或比價,代表的是兩種貨幣的相對價格。所以談論匯率,並不是在說一個孤立的概念,而是在說一種對比。匯率的升降,對應著貨幣的升值與貶值,而這個對標的基準如果沒有特別說明,通常用的是美元,但為什麼是美元呢?

二戰結束後,各國聚在一起確立了佈雷頓森林體系,即以美元為中心,美元盯住黃金,其他貨幣盯住美元,也就是把美元當成一個"錨"的全球貨幣體系。美元能成為定價貨幣靠的是什麼?靠的是國家實力和經濟實力(黃金儲備)。當時歐洲各國要進行戰後重建,都要依靠美國的貸款,所以美元稱霸,毋庸置疑,也毫無懸念。

20世紀70年代以後,各國經濟開始復甦,美元就開始貶值,黃金價格飆升。然後美國直接宣佈與黃金脫鉤,美元的發行不再受黃金儲備的限制,只與美國的經濟增長和信用規模有關。美國還是如此霸氣,因為它依舊是全球政治經濟的霸主,儘管脫離了黃金,美元依舊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據著支柱地位,至此,

全球貨幣體系進入自由浮動時代。

人民幣與美元的關係

一個國家的貨幣是升值好、貶值好還是穩定好?同樣不能孤立的去看,在不同的環境中,各有利弊。穩定也不可能維持不變。隨著發達國家的復甦和發展中國家的崛起,誰都想在國際上爭得一席之位,貨幣必然成為鬥爭之一,匯率隨著各種博弈波動再趨向穩定,但是每一次重新穩定的形態都已大不相同。

人民幣國際化:從國家實力較量談匯率趨勢

從長期來看,美元是一直都受到挑戰和攻擊的,雖然一個新幣種想要取代美元成為支柱貨幣幾乎不可能,但是想把美元拉下馬卻是很多國家共同的"鬼胎"。那中國的想法呢?

從歷史來說,從事實來看,中國是選擇跟美國並肩的,因為人民幣是選擇盯住美元的,至少在2015年之前都是這樣。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第一個想要衝擊美元的是日元。當時的日本是亞洲最大的經濟體和唯一的工業化強國。1988-1990年,日本泡沫經濟的癲狂時期,日本號稱"賣掉東京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美國都能買下,美元豈不直接是囊中之物?結果大家都懂了,泡沫終究是泡沫,破了就是一場空。

但是接下來這個對手就有點厲害了,那就是歐元。歐元誕生於1999年1月1日,得益於歐洲各國的實力加總,歐元直接就成為了僅次於美元的第二大貨幣。但是歐元有一個致命傷,那就是財政邊界和貨幣邊界不一致,隨之帶來的是嚴峻的赤字和債務問題

。所以,歐元只是有點厲害,但是對美元構不成威脅。

現在終於要說到中國,說到人民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怎樣的發展速度取得了怎樣的國際地位,無需多言,中國已然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老大是美國,老二是歐元區。但是,美元能一直穩坐泰山,人民幣功不可沒,因為人民幣一直以來都是選擇盯住美元,實際上這也是用人民幣加持了美元。

所以,為什麼2000年科技泡沫危機和2007年次貸危機之後,美國重挫,而美元依然堅挺,就是因為美元的背後不僅僅是美國,還有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經濟體——中國

但是,隨著中國的崛起,穩態被打破,中國不再只能懦弱的跟風,人民幣已經有足夠的力量去打破國際貨幣格局,爭取更大的權益。2015年,人民幣開啟了國際化征程,新一輪突破性的“8·11”匯改啟動。

人民幣匯改歷程

人民幣國際化:從國家實力較量談匯率趨勢

人民幣匯改大事記(圖源:網絡)

人民幣匯改從1979年開始,至今已走過40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979年至1993年:實行官方匯率與調劑市場匯率並存的匯率雙軌制

1994年: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並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2005年: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2015年:實行"前一日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機制,以及人民幣中間價定價機制。從此,人民幣不再緊盯單一美元,由美元"單錨"機制轉向美元+一籃子貨幣的"雙錨"機制,終結了此前十年人民幣兌美元累計33%的升值。由於從2015年8月11日宣佈實行,因此又稱為"8·11"匯改

人民幣國際化:從國家實力較量談匯率趨勢

2015年”8·11“匯改機制

可能有人會問人民幣升值不好嗎?我們的錢不是更值錢了嗎?聽起來好像沒毛病,但是實際情況卻未必是好事。

還記得日本的泡沫經濟怎麼形成的嗎?當時的美日貿易,美國逆差,日本順差,美國面臨貿易+財政雙料赤字。美國為了減少逆差,直接就對匯率下手,美、英、法、德、日五國簽訂"廣場協議",聯手干預匯率。雖說是五國協議,但實際上主要是要讓日元和馬克升值,讓美元貶值,強勢美元變弱勢美元,一方面花同樣的美元相當於省錢,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美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

所以從2005年以來近十年的人民幣兌美元升值也是同樣的道理。被美元裹挾著被迫升值,對小老百姓的海淘和出國遊可能有點甜頭,但是從國家財政和貿易層面來說,吃的虧要大得多。因此,當我們國家真的羽翼漸豐,勢必要擺脫美元的挾持,人民幣要走向國際化,匯改勢在必行。

人民幣國際化:從國家實力較量談匯率趨勢

2015年11月3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宣佈人民幣將於2016年10月1日加入SDR(特別提款權),也稱作"紙黃金"。人民幣入籃,與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共同構成了SDR儲備貨幣,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重要里程碑。

人民幣國際化:從國家實力較量談匯率趨勢

"8·11"匯改的影響及效果

當然,"8·11"匯改並不是一帆風順。國際格局的改變,勢必會引起多方的博弈對抗,也很難說清楚內外因究竟誰佔主導更多。如今,"8·11"匯改已過去三年多,再回頭看當年憂心忡忡的匯率震盪問題,其實我們已經穩得很好了。

人民幣國際化:從國家實力較量談匯率趨勢

圖1:2015-2019 美元指數走勢圖

人民幣國際化:從國家實力較量談匯率趨勢

圖2:2015-2019 美元指數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走勢對比圖

人民幣國際化:從國家實力較量談匯率趨勢

圖3:2015-2017 人民幣匯率指數變動圖

圖1是2015年1月至今的美元指數,也就是美元兌一攬子貨幣的平均匯率,可見美元自身的表現就是大起大落

圖2是美元指數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的走勢對比圖。

圖3是人民幣對比CFETS、BIS、SDR三個貨幣籃子的匯率指數,反映出在匯改完成後人民幣能保持相對平穩的波動。

首先說一下美元為什麼會出現大幅的起落。美元一直是國際貨幣體系的基石,全球的重大政治、經濟、軍事事件,都會影響美元。從2014年至2015年持續的大幅升值,是因為美聯儲從2014年開始放出加息信號,2015年連續5次加息,不斷地刺激美元走強走高,這是從美國自身出發產生的影響。然而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全球經濟開始復甦,尤其是歐洲經濟的復甦特別強勁,對應的就是歐元的升值。美元與歐元是老大與老二的競爭關係,此消彼長,歐元強了,美元就弱了,所以表現出美元的貶值,下跌。這是來自外部的影響。

而從圖2可以看出,在2016年之前,美元與人民幣也表現出緊密的關聯性。因為一直以來

人民幣都盯住美元,美元升值,人民幣也會被迫升值。2015年"8·11"匯改之後,人民幣不再盯住美元,於是要先對之前的被迫升值來一場補跌,也涉及到對資產和債務的重新匹配。當時的補跌和國家的操作,確實令大家都憂心忡忡,怕過度超跌。好在2016年年中匯改實施到位之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與美元指數走勢趨同,代表人民幣與美元"脫鉤"成功,人民幣與美元也正式進入競爭狀態。

圖3支持上述結論。2016年下半年開始,人民幣對三個籃子的匯率指數都進入穩態波動,說明已不再受美元漲跌的被迫裹挾。

所以,"8·11"匯改讓人民幣終於脫離了美元,是人民幣獨立登上國際貨幣舞臺的關鍵一步,是改變國際貨幣體系的開端,而背後的支撐則是國家實力的較量。

人民幣國際化:從國家實力較量談匯率趨勢

正確認識匯率的長期趨勢與短期波動

貨幣的背後是國家的實力,貨幣價值的浮動則取決於國家的實力和其他國家對這個國家的信心。

想要判斷一國貨幣的長期趨勢(10年以上),只需要判斷這個國家是會長期走強還是長期走弱。比如美國長期佔據著霸主地位,但是隨著其他發達國家的甦醒和發展中國家的崛起,美國的利益勢必會被瓜分,美國必將逐漸走弱直至一個均衡點。而像中國,即使相比自身經濟增速已經放緩,處在一個下行的趨勢當中,但是增速還是快於美國、歐元區、日本、英國這幾個主要國際貨幣的發行經濟體,所以中國的未來是向好的,人民幣的長期必然是走強的

但是匯率又特別容易受短期經濟週期和突發事件的影響,所以在一個長期趨勢當中也很容易出現短期(1-3年)的大幅震盪。比如中美貿易摩擦,世界兩大經濟體的較量,沒有誰會一直贏,也沒有誰會一直輸,一次次的碰撞當中,世界經濟格局會慢慢改變,其中又勢必會伴隨著貿易和貨幣格局的變化。

未來,人民幣會出現一個"短期貶值,長期升值"的走勢,人民幣國際化,現在還只是開端,人民幣一定是未來世界的主要貨幣之一,人們在長期資產的配置上萬萬不可過度輕視人民幣資產。

人民幣國際化:從國家實力較量談匯率趨勢

相關文章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