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話晚、吐字不清,別讓“貴人語遲”耽誤了孩子的語言啟蒙

在寶寶出生後,聽著孩子咿咿呀呀學語,大人會認為很有趣,特別是當孩子第一次喊出“爸爸、媽媽”的時候,更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最近,新手媽媽小葉有些著急,因為和兒子同齡的小夥伴都已經開口說話了,而且吐字也非常清晰,但是看看兒子,當他需要什麼的時候,只會用手指著東西,嘴裡“啊啊啊”地叫。

看著別的孩子摟著大人的脖子,親暱地喊“爸爸、媽媽”時,小葉是既羨慕又焦急。但婆婆總是說,“貴人語遲”,孩子說話晚點不用擔心。

真的是這樣嗎?

孩子說話晚、吐字不清,別讓“貴人語遲”耽誤了孩子的語言啟蒙

孩子說話晚、吐字不清,別讓“貴人語遲”耽誤了孩子的語言啟蒙。

大多數情況下,各年齡段孩子的語言發展狀態如下。

1歲:一般情況下,寶寶在6個月之後開始咿呀學語,1歲左右能說出簡單的疊詞,如:爸爸、媽媽。

1~2歲:孩子能理解大人的語言,也能表達自己的想法,

3~4歲:和大人溝通無障礙,並且吐字清晰。

孩子說話晚、吐字不清,別讓“貴人語遲”耽誤了孩子的語言啟蒙

哪些情況下,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育?

生理原因

天生的構音障礙,聽覺障礙,發音障礙。腦部發育遲緩或受損,以及遺傳因素影響等等。

環境因素

孩子語言的啟蒙,很大部分受環境的影響。

之前有位媽媽,在甘肅的婆婆家生下兒子,一直生活到6個月左右;後來又帶孩子回到了江西的孃家生活;在孩子一歲半左右,媽媽又帶著兒子一起去到爸爸工作的廣東。

孩子說話晚、吐字不清,別讓“貴人語遲”耽誤了孩子的語言啟蒙

在甘肅時,身邊的人都是用甘肅方言逗孩子;到了江西,身邊的人就用江西方言和孩子說笑;到了廣東時,媽媽和爸爸才說普通話。

孩子在兩歲左右都還沒有開口說話,媽媽帶孩子去檢查也沒有查到生理上的病因。

對於語言啟蒙期的孩子,頻繁變換語言環境,孩子在各個階段接受到的語言信息都不相同,當孩子在1歲左右,應該開口說話時,因為接受到的語言變化大,孩子不會分辨,導致不敢開口,錯過了語言啟蒙的最佳時期。

孩子說話晚、吐字不清,別讓“貴人語遲”耽誤了孩子的語言啟蒙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的語言啟蒙?

曾有心理學者做過一個實驗,在一個將近2歲的孩子家裡,配置了詞彙追蹤器,專門用來記錄媽媽和寶寶一天中的對話。

第一天時,媽媽說了1萬多個詞語,孩子說了2000多個詞語。

到第二天時,學者要求媽媽儘可能多的和孩子說話,利用好一切機會盡可能和孩子多交流,讀繪本、講故事、聊天,媽媽講的詞語達到了1.3萬,而孩子表達的詞語也增加到了3000左右。

孩子說話晚、吐字不清,別讓“貴人語遲”耽誤了孩子的語言啟蒙

所以,在孩子的嬰幼兒階段,除了儘可能給孩子提供不變的語言環境之外,還要儘可能多的和孩子溝通,聊天,和孩子對話。

這個階段,爸爸媽媽或看護人,和孩子的對話越多,溝通的頻率越高,孩子所接觸到的新鮮事物多,涉及到的信息量越大,那麼孩子的語言發展就會更好。

而一個孩子的語言啟蒙做得好,即有利於孩子的思維和邏輯的發展,也有利於塑造孩子的個性,對於孩子未來的學業也會有一定的幫助。

孩子說話晚、吐字不清,別讓“貴人語遲”耽誤了孩子的語言啟蒙

如果你發現和孩子同齡的小夥伴,都能呱呱啦啦表達,而自家孩子還只能吐出一兩個詞語時,千萬不要以為這是老人所說的“貴人語遲”。

並沒有科學研究證明,說話晚的孩子,智力發育得更好。

而孩子說話晚,吐字不清,極有可能是父母或看護人,與孩子的對話太少。

在孩子的嬰幼兒時期,媽媽與孩子說話時,可以儘可能把語速放慢,讓孩子能清晰的聽到媽媽的發音,也有利於孩子觀察媽媽的口型,並模仿發音。

對於孩子的語言啟蒙,就是要記得在平時的生活中,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多說話,即使別人看起來,是媽媽在碎碎念,甚至有點做作,但只要對孩子有幫助,孩子還喜歡聽到媽媽的聲音,這也是無可厚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