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牡丹區人民檢察院黨性教育培訓心得體會之——精神燈塔引領前進方向

【原创】牡丹区人民检察院党性教育培训心得体会之——精神灯塔引领前进方向

習慣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英雄先烈的故事教育孩子,得到的回應時常是不以為然。到了延安、梁家河,通過所見所聞,才感受到自己的單純說教是如此無力、沒底氣。

【原创】牡丹区人民检察院党性教育培训心得体会之——精神灯塔引领前进方向

梁家河村距延安60多公里,乘大巴車只需一個多小時。這裡原本是陝北一個普通村落,當時既沒公路、也沒電,“貧窮”、“落後”就是它的代名詞。直到1969年1月,一隊知青的到來,打破了梁家河的靜謐。他們從北京經專列、卡車、徒步穿越黃土高原上的丘丘壑壑,輾轉三天三夜才來到這裡。其中就有不滿16歲的習近平,在這裡開始了他艱苦卻受益終生的七年知青歲月。

【原创】牡丹区人民检察院党性教育培训心得体会之——精神灯塔引领前进方向

現如今,梁家河村已獲評“中國最美鄉村”,四周土山上的植被覆蓋率雖大面積增加,但料峭春風仍能輕易捲起黃土細砂劈頭蓋臉刮來,如針刺一般。

坐在知青井附近的窯洞裡,聽老師現場講述“習近平的知青歲月和他的群眾觀”:他與村民同吃同住,住窯洞、睡土炕,接受艱苦生活的磨鍊;學會了掏地、挑糞、耕種、鋤地、收割、擔糧,自己捻毛線、補衣服、縫被子;過了“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這“四關”,雖難情景再現,但這一過程,正是對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塑和對黨性的礪練,讓他在艱難的歲月中也不忘帶領村民發展生產,挖井取水、打壩造田、修沼氣池、建鐵業社,從知識青年變成實幹家,一心一意為村民謀福祉。

【原创】牡丹区人民检察院党性教育培训心得体会之——精神灯塔引领前进方向

1975年秋天,考上清華大學的習近平面對送別的鄉親們,第一次當眾流淚,說:“我不想走了。”他離開了梁家河,心卻留在了梁家河,一句“陝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鄉”真實流露出對延川人民的情感。他離開了梁家河,心裡裝著千百個“梁家河”,是梁家河培養出了他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

《正定翻身記》的作者趙德潤曾說:他成最高領導人絕非偶然。他評價習近平是個有激情、有情義、有思想、有作為、有擔當的人。所受過的磨難和歷練,對了解社會、瞭解人民、磨練意志,打下了堅實的根基,並以寬廣的胸懷把這些磨難就變成了財富。

知青舊居內,繁衍過跳蚤的土炕、打滿補丁的被褥、難御風沙的門窗、把人燻得吐黑痰的煤油燈,都一一印證著艱苦往事。

【原创】牡丹区人民检察院党性教育培训心得体会之——精神灯塔引领前进方向

捫心自問,躺著都嫌累時,是否能想起有人寧願鑽進窮山溝摸爬滾打?對衣食住行挑肥揀瘦時,是否想到過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埋怨自己懷才不遇時,是否考慮過別人成功背後的艱辛?

不忘初心,越是艱苦的環境越能磨練人。人生經過砥礪,才會有堅強意志、開闊心胸,才會有責任擔當。

【原创】牡丹区人民检察院党性教育培训心得体会之——精神灯塔引领前进方向

共青團中央發過一篇微文。有網民問:日本有“武士道”精神,中國有什麼精神?無數網友的回覆,給出了最好的答案:我們的五四精神、紅船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鋒精神、航天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等等,彙集而成的中國精神,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精魂,如燈塔一樣指引我們從勝利走向勝利。

思想是行動先導,精神是指路明燈。以“人民情懷、黨性信仰、知識品格、吃苦奉獻、責任擔當、自強不息”的梁家河精神,是對“艱苦奮鬥,自力更生”延安精神的傳承和弘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越來越顯現出穿越時空的恆久價值。

以後還要來,領著孩子。

文字:晁磊

審核:晁磊

出品:牡丹區檢察院新媒體工作室

【原创】牡丹区人民检察院党性教育培训心得体会之——精神灯塔引领前进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