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村名由來之謎(一)

姓氏命名的村莊最普遍

黃河,塑造了這片古老而年輕的土地,黃河口兒女在東營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5000年的文明與傳承,書寫了屬於自己的文化符號。

前段時間,市民政局區劃地名科梳理全市1838個自然村的村莊名稱由來,發現村莊村名來源共有26類,其中以立村人姓氏得名、嘉言得名、移民原籍得名、附近地理實體得名為多,特別是姓氏得名為最多。從今天開始,我們便把東營村名由來,一一道來。

今天咱先說說姓氏命名的村莊。用立村人姓氏得名的村,是最早也是最普遍的村名來源。比如說牛莊、陳家、劉營、李屋。早些年看電影《地道戰》,電影上鬼子提到的村名“高家莊”“趙莊”“馬家河子”,便是明顯的以姓氏命名村名。以姓氏命名村名,帶著非常強的辨識度。

▶▶▶▶▶

東營市村莊名稱多數由立村人姓氏為村名,而且演變出多種版本。


東營村名由來之謎(一)


◎一種版本是以立村人姓氏加“家”、“莊”、“屋”、“屋子”、“寨”、“營”、“疃”、“宅”等表示村落的字為村名。這裡面,又有單姓氏村名和雙姓氏村名。

單姓氏村名居多數。如:趙家、陳家、牛莊、陳莊、趙屋、王屋、於家屋子、譚家屋子、成寨、燕寨、王營、劉營、杜疃、馬疃、梅宅、楊宅;而雙姓氏村名比較特殊,比如:鑑馬莊、王王莊。王王莊是王氏兩人共同立村。

◎再一種版本是以立村人姓氏加地形或地質特點為村名。這裡面,又以地形特點為村名的居多。

立村人姓氏加地形特點的村名,如:門圈、宋圈、牛圈、坡程、坡韓、坡陳、李坨、劉坨、草李、草劉、崔灣、高灣、灣東劉、張家咀、畢家咀、崔家堤、張家灘、寺前楊、張鋪、王崗、窪張、宋院。以立村人姓氏加地質特點的村名較少,如:王沙、宋沙、遲沙。

◎以立村人姓氏加所從事行業特點得名的版本,顯示了很強的手工業痕跡。

如:宋店、油郭、打漁張、簸箕劉、銀王、船王、薄窯、鐵匠李、弓手劉、皮裡。一看村名,就能夠看出這個村立村時期的行業特點。

◎再一種是以立村人姓氏疊加或幾個較大姓氏疊加為村名的版本。

雙姓氏村名,如:孫路、蘭趙、姜王、賈劉、武王;三姓氏村名,如:吳苟李、張潘馬、高趙劉。透露著最原始的融合共居。

◎還有以立村人姓氏加村落規模詞得名的版本,這個顧名思義,便是以大小名之。

如:大趙王莊、小趙王莊、大孫、小孫、大楊、小楊、大張、小張、大萬二莊、小萬二莊、大武、西小武、小宋、小劉、大牛、小王屋、小朱家屋子、小巴家、大胡。

◎以立村人姓氏得名的村名還有多種版本。

●以立村人的姓名為村名,如:王連、牟橋、黃店。

●以立村人姓氏加方位詞為村名,如:南王屋、中王屋、北王屋、南高、北高、東張、中張、西張、東商、西商、東趙、前繆、後繆、前左、後左。

●以姓氏加嘉言得名,如:重興李、吳家旺。

●以多個立村人姓氏加村址周邊植物名稱得名,如:張棗、高柳、棘劉、柏茂張。

●以立村人姓氏加“旺”(諧音王)字得名,這一部分村名集中在廣饒縣城北部、小清河以南一帶。如:唐王、蘇王、宋王、田王、明王等。

●設立集市的村,以立村人姓氏加“集”字得名,如:楊集、徐集、宋集、延集、劉集、王集、董集、明集、丁家集、巴家集。

●村內建有樓的,以立村人姓氏加“樓”字得名,如:樓李、韓樓、周樓、李樓。

●廣饒縣丁莊鎮位於小清河北岸道口處的村,以立村人姓氏加“道”字得名,如:劉道、繆道、尚道、王道、崔道、李道。

●廣饒縣南部沿淄河兩岸渡口處的村,以立村人姓氏加“口”字得名,如:呂道口、王口、禹口、馮口、閆口。

●以立村人姓氏加地片名得名,如:大劉夾河、小劉夾河、王家夾河、宗家夾河、大李夾河、小李夾河、馬家夾河、張家夾河、趙家夾河、綦家夾河。

以姓氏命名村名,往往帶著非常強的辨識度。看到村名,跟村裡的姓氏差不多一致。走鄉串戶,跟村裡人打交道,胡亂猜一個,差不多就能蒙準了對方的姓氏。不過也有例外,以前在廣饒縣原石村鎮有一個石村村,但這個村一個姓石的都沒有。廣饒縣陳官鎮有一個小劉家,卻一個姓劉的都沒有。這當然屬於很特別的個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