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常遇春这些草根出身的人为什么会精通兵法?

一个磊磊


徐达和常遇春都是大明王朝的开国武将,他们战功赫赫,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代名将。可如果说他们精通兵法,我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徐达和朱元璋是儿时最好的玩伴,他们的出生都很贫穷,连书都没读过,更别说熟读兵书了。

常遇春的情况更糟糕,因为穷得吃不上饭,干起了打家劫舍的行当,还成为了盗匪的头目。

应该说,徐达和常遇春都是没什么文化的人,在兵法方面的造诣应该不算高。可为什么徐达和常遇春依然能够成为明朝的开国功臣和一代名将呢?

首先,徐达和常遇春武艺高强。虽然他们从小贫穷,但却有勇于常人的身手,他们从小习武,没有过硬的本事恐怕早就被淘汰了。

徐达和常遇春投靠朱元璋后,他们成了统领军士的将领,他们武艺高强,而且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将士们对他们当然是心服口服。

其次,元末明初时期的战争其实在权谋方面的技术含量都不算高,基本上都是起义军之间,或者和和元军之间的战斗。

起义军之间(比如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战斗其实就是看谁人多,看谁更勇猛。而此时的元军已经被骄奢淫逸所腐蚀,没有太大的战斗力。

所以武艺高强、身先士卒的常遇春和徐达就用了用武之地。

当然徐达和常遇春也并非有勇无谋之辈,虽然他们没有读过兵书,但是他们在用兵方面讲究神速和出其不意。这一点和兵法上还是有一定的契合度。

值得一提的是,徐达和常遇春是猛将,他们在刘伯温和李善长这等智谋之士的指挥下表现更是事半功倍。

最后,徐达和常遇春擅于通过实践提升自己。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徐达和常遇春他们身经百战,擅长不断总结作战经验,懂得扬长避短,

他们只要一出手,那就是只奔敌人的要害!

历史上其实不乏熟读兵书和号称精通兵法的人,比如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赵括,他自恃熟读兵书、精通兵法,却只会纸上谈兵。

三国时期蜀国的马谡也是如此,他是诸葛亮的徒弟,对兵法了如指掌,但真正到了战场上却不会随机应变灵活变通,最终误己误国。

徐达和常遇春就像《亮剑》中的李云龙一般,他们是泥腿子出生,作战风格却非常勇猛,在带兵打仗方面从不生搬硬套,快、准、狠成为了他们致胜的法宝。

总之,我认为徐达和常遇春不见得精通兵法,却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明朝出色的统帅和名将。


醉爱谈历史


徐达和常遇春是明朝开国武将中,战功最显赫的两个人,相当于朱元璋的正副元帅。然而这两个人,徐达是朱元璋的发小,出生穷困,没读过什么书,也没看过什么兵法。常遇春也是因为贫困,加入到打家劫舍的强盗窝里,后来才投奔朱元璋。也就是说,这两个人本来完全不懂得带兵打仗,为什么最终却成为了大明王朝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呢?

(徐达剧照)

一、徐达和常遇春武功高强作战勇猛。

徐达和常遇春虽然之前没有学过兵法,没有带过军队,但是他们有个特点,都学过武功,有一身好武艺。

因为有一身好武艺,因此在军队中让人佩服,受士兵爱戴。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是一个不会武功的白面书生来指挥打仗,那些士兵们肯定不服他。而徐达和常遇春本身武功高强,士兵们都会觉得他们“有水平”,当然就听他们的话了。

我们看古代写的那些演义小说,里面的将军们,都是武功很高强的。隋末演义中,还搞了一个好汉们的武功排名。甚至打仗的时候,通常都是先将军打,决出胜负以后再士兵打。所有这些,我们知道都与实际情形是不一样的。问题是,不一样,为什么演义小说还会这些写呢?这说明,在老百姓的心里,是很重视军队中将军的武功的。

徐达和常遇春武功高强,自然很受敬重。

徐达和常遇春除了有一身好武艺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他们在战场上打仗的时候,作战勇猛,每次都是冲锋在前。史料中就有很多地方特别记载了他们冲锋在前的例子。既然主帅都冲锋在前了,士兵怎么可能不跟上呢?所以打起来自然就非常厉害了。

(常遇春剧照)

二、徐达和常遇春的对手也没有学过兵法。

徐达和常遇春的部队,和元朝军队打仗的时候不多。他们和元朝军队打仗,都是在平定了南方以后。

而当时的南方,主要是陈友谅、张士诚这些人的部队。而这些人,本身也都是农民军。虽然徐达和常遇春没有学过兵法,陈友谅、张士诚这些对手的将军们也没有学过兵法。当大家都没有学过兵法的时候,打仗主要就靠的是勇猛,靠的是军队里将军的魅力,而不是计谋了。

事实上,明末的统一战争,打仗的时候使用的计谋,确实没有秦末以及三国时期有名。秦末和三国,有非常多了不起的军事家,谋略家。但是元末被后世记住的军事家、谋略家似乎很少(像李善长、刘伯温这种,他们其实很少指挥打仗,更多的是战略规划及后勤保障)。这也说明,因为大都是农民起义军互相在打仗,谋略使用上确实非常少。

有人可能会说,当朱元璋统一南方后,派徐达和常遇春挥师北伐,攻打元朝正规军的时候,元朝正规军不是也打不赢吗?事实上,徐达和常遇春在北伐的时候,一方面,他们已经有了实战经验;另一方面,元朝早就不是什么正规军,而是在和北方农民起义军作战中成为残兵败将,不堪一击了。所以徐达和常遇春打起来很轻松。

(朱元璋剧照)

三、徐达和常遇春通过实战打出来了。

什么叫打出来了?一是有了实战经验,知道打仗是怎么回事,仗该怎么打了。二是知道自己的优点是什么,敌人的弱点是什么,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打击敌人的弱点。三是将领在军队中建立了绝对的权威,不用再强调纪律和执行力了。

四、徐达和常遇春得到朱元璋绝对信任。

徐达是朱元璋发小,常遇春也被朱元璋认为忠厚老实,因此对他们非常信任,没有发生过刘邦直接闯进军营中,夺了韩信兵符这样的事情。

于是朱元璋很信任徐达和常遇春,因此他们的仗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也因此打得非常顺。仗只要大顺了,打起来自然就很厉害了。而获得朱元璋信任的徐达和常遇春,自然也就成为明军的最高统帅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没有谁天生就精通某项技能,天才都是后天学习到的。

徐达小时候确实是农村的庄稼汉子,每天在田里抛食。可元朝太给力了,直接让大部分的老百姓活不下去。

徐达只好就近参加了起义军,虽说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打仗,可只要不死,总有一口饭吃。

他从小兵开始,一刀一枪的杀人、立功。对这个世界逐渐的不再抱有天真的幻想,他彻底明白了:“战争,不是他杀你就是你杀他。”

小兵的战争,就是对阵厮杀。

徐达运气不错,在无数次的战争中只受了点伤,他还活着。

因为勇敢、机灵,在厮杀中徐达立了不少功劳。在一次战斗中,徐达的上司不幸战死,由于平时表现良好,他顺其自然的顶替了这个位置。

徐达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基层军官。

这时候,他手下有了几十个战士。从此以后,在战争中徐达要考虑的不再是自己的勇敢,而是怎么把手下的战士凝聚起来,执行好上级交代的任务。

在战役中,他们就是一支螺丝钉,哪里需要到哪里去。

打穿插、敢死队、拔旗帜,徐达带着他的小分队左冲右突。由于经常能够圆满的执行好上级交代的任务,徐达逐渐升级为军队的中层领导。

这时候,有个叫朱元璋的人在招兵买马,徐达决定:跟随朱元璋,从此为他效力。

他们打虎跳涧、攻驴牌寨,逐渐的收拢了2万人马。徐达由于之前的基层历练,已经能够很好的统帅这支部队。

注意:这时的徐达,还没有能力统领几十万大军。

随着朱元璋攻占南京,徐达作为头号大将而分兵作战。在常州、泰州、镇江、池州,他血战无数次。

在每一次的战役后,他都很好的总结了“为什么赢、为什么输”这样的问题。所以,在长时间的积累下,徐达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与日俱增。

朱元璋的地盘在扩大、人口在增加、军队也在膨胀。

徐达早已不能只考虑一支部队的存亡,他必须从全局的角度思考:怎样才能打败陈友谅、张士诚、元朝。

要跟陈友谅的水军作战,就必须具备水战的知识,学呗。

要跟张士诚作战,就必须明白攻城战书,学呗。

要跟元朝作战,就必须懂骑兵战术,学呗。

有了一定的地位,眼界必然更加开阔。徐达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地方,有针对性的学习、调度、指挥。

直到徐达辅佐朱元璋横扫天下后,他还在学习怎样防备蒙古南下。

总的来说,没有任何人是天生掌握某项技能的。

必须从一个台阶开始起步,逐渐的掌握了当前地位所需要的能力,在上一个台阶......由此类推。

不经过脚踏实地的积累经验、学习技能,是不可能成就大事业的。

赵括就是直接担任大将军,结果你也看到了:40万人全被白起坑杀。

这里只是拿徐达来举例,任何将军的成长路径都差不多,当然包括常遇春。


温乎


先说在元朝的时候,安徽有这个我国南方最大的元朝官方军马场,在军马场有大量的牧奴。


而常遇春,徐达就出身在安徽,常遇春本人,勇力绝人,而且手臂很长,善于射箭。很早的时候就在山寨里,带领队伍到处械斗,对抗官军和民团。后来在1355年4月,25岁的常遇春投奔了朱元璋。此时,常遇春已经在山寨团伙里面积累的带兵能力。

在朱元璋部队经过2年,实战锻炼,成为先锋。徐达则是身材高大,颧骨突出,神武勇猛。在朱元璋还在郭子兴手下的时候,1353年,22岁的徐达就投奔了朱元璋。


常遇春和徐达都属于天赋非常好的人才,而且在朱元璋军队,从打农民军康茂才,元军当中的三流部队陈也先,破蛮子海牙水师,大战张士诚等等战役,到1359年,经过4-5年的锻炼,徐达和常遇春已经成为行伍出身的帅才和将才。

如果我们看太平天国战争,也会发现,石达开,萧朝贵等人从1851年起义,天天钻山沟,占据县城一直到1853年发动大进军,军事指挥水平也是在阶梯形提升的。也就是既有天赋,又有实践,还有后天的学习,导致徐达,常遇春等人的军事指挥水平不断上涨。其实就如同腾讯,百度,京东,阿里那个老板是商学院毕业的?都是天赋,实践加上学习能力。


到1359年大战陈友谅的时候,徐达和常遇春已经成为当时的顶级名将。到1367年北伐,徐达,常遇春经过12-14年的锻炼,学习和实践,终于自如指挥大兵团北上,一举打败元朝主力军团。


历史救生圈


这个问题的逻辑,本身就很有问题:谁说草根出身的人,就不能精通兵法?这个逻辑的可笑之处,也像极了职场上常有的一类风凉话:某某人不是科班出身,某某人学历不行,他凭什么这么成功?

回到问题里的两位“草根”身上,同是苦出身的徐达与常遇春,确实没机会接受任何专业军事教育,却多次打出载入史册的经典战役,其水准何止是“精通兵法”?简直是用兵得心应手的“兵法牛人”。为何会有如此神奇场面?明朝开国头号战将徐达的一生戎马,就是最好回答。

与从小一起放牛的“发小”明太祖朱元璋一样,徐达也是百分百的农民出身,一直老实巴交种地到二十一岁,直到被元朝坑爹统治折腾得活不下去,这才愤然抄家伙跟着朱元璋造反。但莫说兵法韬略,就连马步武艺战阵这些“入门学问”,参军前他都半点不懂。完全是靠着惊人的天赋,在一次次惨烈大战里冲杀出来,成长为指挥千军万马的战将!

但是在成为名将的过程里,比运气和天赋更重要的,却还有徐达身上,这几样关键的素质,首先一条,就是原则。

无论是做一个苦农民,还是后来横扫天下的一代战将。徐达永远被人敬重的,就是他铁一般的原则。以《明史》的形容说,徐达带兵时,只要士兵吃不上饭,他也绝不吃饭。一生位极人臣,全家却常年挤在破旧小房子里。大军所过之处,严禁害民扰民。以明太祖的赞叹说,简直是“忠正无疵”。如此原则坚定的人,就像一块火热的烙铁,带着千军万马,都能跟他一起燃。多高深的兵法,当然都能正确打出来。

而比原则更叫人敬重的,更有徐达终其一生的好学。

虽然并非军事科班出身,但从踏上战场第一天起,出生入死的徐达,学习的热情就是从来拦不住。以《明实录》的形容,早年参军起,每次打完仗都要复盘,别管胜仗败仗,都要讨论明白才行。特别是败仗,教训更是记得十分牢。后来平步青云,好学精神更是飙升,军中养了大批儒生,但凡有时间,就跟人讨论兵法学问。每次打完打仗,更是经常“单车就舍”,召集谋士一谈就是一天。

这位早年书都没怎么读的战将,就是靠这样的笨功夫,把多少曾经晦涩难懂的谋略学问,记到烂熟于心。

但最重要的是,即使学得满肚子兵书后,徐达也绝不拘泥于兵法,特别是1368年,统领二十五万大军的徐达,开始那场改写中国历史的北伐大业后,他登峰造极的韬略水准,更是大放异彩:太原之战里,面对扩敦帖木儿十万铁骑的挑衅,他并未如元朝骑兵盘算的那样整军决战,相反出其不意夜袭,一战团灭敌军。后来的定西大战上,他更没像敌人以为的那样,会匆匆救援大都,反而调转枪口直扑定西,一场沈儿峪大战,彻底奠定北伐胜利!

每一战,这位“非科班”出身的战将,却以他扎扎实实的带兵用兵,还有关键时刻不按套路出牌的风格,把多少兵法智慧变成怒涛攻势,叫曾经天下无敌的元朝骑兵大败亏输。那些自诩长于马背上,却一次次被徐达揍得全军覆没的元朝贵族们,或许也心存这样抓狂的念想:没什么草根出身的徐达,这么精通兵法?

因为无论用兵,还是任何一个行业,学习,都不止是学堂里哪一节的事情,而是需要用一生的时间与坚定的原则,找准正确方向,时时苦学不辍的考验。徐达一生大师级的兵法韬略,正见证这个道理。

我们爱历史


赵括贵族出身,名将之子,最终落得一个“纸上谈兵”的臭名;

马谡熟读兵法典籍,家境优渥,却失街亭被斩首;

民国时期国军各种军校毕业将军,还不是被农村出身的解放军打得一败涂地。

所以,民间出生的徐达、常遇春难道就不能精通兵法,当常胜将军了?

问题问得有失偏颇!

正如毛老人家是正儿八经的农民,穷书生,图书管理员,会影响他成为一代伟人?

人生际遇,不可明述!

徐达土里刨食的地道农民,常遇春也好不到哪去,可能天生长得雄伟,经常吃不饱。

不过两人有个共同特点:自小习武!

习武讲究天赋,两人练得一生本领,说明天赋不差,而天赋这东西,最是容易发生连锁反应,两人天赋好,学东西快,再加上后续各种人生际遇,遇到朱元璋,经过战争的洗礼,精通兵法自然水到渠成。

换句话说,他们并不是天生就懂兵法,而是通过不断的战争总结,实践,摸索出一套最适合自己的战争法则!

我是煮水论史,反情绪历史创作主义者,欢迎大家关注。


煮水论史


知识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头脑,大多数外部书籍只是起到一个验证作用,就像亮剑最后,孔捷苦读兵书,碰到李云龙时说的: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打的就是这些东西,说明什么,什么之前孔捷打仗的时候用的哪些方法并不是从书上学来的,书只是把知识系统化了一下。

还有,有些孩子你给他讲题,只需要说到关键点,他一下子就通了,懂了,前后说了一大堆实际上都是没用,打铺垫的,而有些孩子你给他从头到尾讲三遍,他依然是一脸懵逼!

释迦牟尼说人生下来都是智慧足备的,有一定道理。

很多成功人士在一些影响成败的关键时刻做抉择的时候都是靠直觉,并不是靠头脑里后天学到的知识。这一点已经经过很多大佬的验证了。可见,真正的智慧并不是可以用文字记录的那种,文字记录的知识最终都会变成生搬硬套。

道德经里也阐述了这个观点。

人在很多时候都是按第一反应做出决定,打仗是,战况瞬息万变,没有时间去咬文嚼字的思索,权衡只在一念之间,灵感迸发靠的也不是知识,按照内心的感觉做出的判断和命令就是最合适的,后人不断总结,写成书,于是才有了兵书,兵法。

学习兵法“有成”的人都是观其大略,比如诸葛亮,咬文嚼字的落以下乘比如徐庶。兵法顶多是开拓一下思路,如果要照办兵法,必然是死板硬套,适应不了瞬息万变的战场


旅6叔


徐达祖上三代务农,没有官职,这从他父、祖的名字都是数目字就可看出(父亲徐五四,祖父徐四七,元代有官职或正式功名就可取官讳了),但家境似乎比朱元璋略好,自幼可以习武(穷文富武,能习武的话多少也能认得些字,毕竟学文更便宜),从他日后用兵谨慎规范可以看出,他的军事素养是相对较高,也比较“规范化”的,应该读过一些军事书籍。

常遇春最初并不是朱元璋部下,而是刘聚的部将,其家境如何正史没有记载,但他善于射箭,而射术是需要大量时间和投入去练的,他若非猎户也应该不算赤贫,且可能同样多少有点文化。他用兵泼辣大胆,不依章法,且军纪有时候比较废弛,或许没读过多少军事书籍也未可知。

事实上名将中比他们两人更“草根”更没文化的也不在少数,比如出身牧奴的石勒,直到称帝也不认得几个字,却是连敌人刘曜、刘琨和祖逖都佩服的用兵好手;再如李广,虽出身兵家但行军打仗不依兵法,尽管的确“数奇”,但算作名将并不算过分。

事实上真正从兵书中学成一代名将的人恐怕只生活在连续剧里,宋代是兵书出版最发达的,《武经七书》是宋代整理完成的,《武经总要》说成瑰宝也不为过,从宋太宗起历代宋朝皇帝都非常努力地编写“阵图”,恨不得战场上每匹驴头冲哪儿都立个规矩,但结果如何呢?“不屑学阵图”,说出“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岳飞成了名将,读过许多兵书但不拘一格的余玠成了名将,同样读过许多兵书但善于运用的虞允文也成了名将——但热衷于编写阵图并经常拖着弱不禁风身体在皇宫内披甲乱跑的宋英宗,先后坏了富平和两淮大事的张浚,他们是名将么?

事实上除了本身就是一线将领的戚继光等人写的《纪效新书》等具有“战场指南”性质的实战性和“速成性”,中国古代大多数兵书都是军事理论和战略类的,对战略或至少战役决策者有养成和帮助作用,却并不一定对培养一名战场一线指挥官有直接的帮助,当然,这名战场一线指挥官升到一方统帅的级别后,是需要这类书籍的,但在此之前他恐怕更需要的是身体、经验和战场直觉,这些需要的是训练、老兵老将的传帮带,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出道就需要《孙子兵法》的是谋士、幕僚这类参谋型人才,您如果走纯武将路线,出道不过一个伍长,没事还是多练练石锁吧——而提问者所说的徐达、常遇春恰好就是这种从基层一线成长起来的将帅,他们不是刘伯温,没必要出道就知道“不战而屈人之兵”,他们知道“战以屈人之兵”升职会更快些。

等到提拔到战役战略统帅层面,需要读理论书籍了,这位将军的条件也就会比较好了,他或许自己文化程度提高,比如朱元璋,原本识字不多,读书困难,但当大元帅、吴王后已经能把各种古籍读个大概,学习一点兵法并不难;或许这位统帅学文化差点劲,但理解力强,则可以让人讲解,比如前面提到的石勒,当赵王后就喜欢找人给他讲古,且理解力过人;这些再不行,还可以集思广益,弄一堆谋士相帮——什么,这些都不行?那您这元帅充话费送的么?

顺便说,“兵书”也不一定非得是《孙子兵法》、《黄石公三略》之类,努尔哈赤的“兵书”只是《三国演义》,而太平军中公认战略素养最高的东王杨秀清不但不识字,还因为个人生活不够克己复礼患了严重眼病,一目失明另一只眼也是半瞎,他的“兵书”是听幕僚(包括男幕僚和女簿书们)替他口头讲解的各种“古书”,从四书五经到《水浒传》都有。


陶短房


水无常形,兵无常式。每一场战争是战略和战术的完美结合。战术的失败是小败,战略的失败才是大败。兵法的最高境在于一个字,那就是悟字。

纵观历史就不难看出,水无常形,兵无常式这八个字。苏联时期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用首先发动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及其它革命力量,以武装夺取城市,最后占领农村的战略思想。一举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而我们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走的是一条从来没有人走过的路。用的是一条绝对相反战略思想,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取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主席既不是军校毕业生,也很很少研究兵法,这也就是悟吧!

明朝为什么会成功?有很好的谋士刘伯温,李善长等人,徐达常遇春每战成功,也有谋略方面的一份功劳吧,但二人虽然目不视丁可悟性很强,知道我长敌短,这也就是无形运用了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瑚兰


赵括熟读兵法,他老爹都说不过他。可是长平一战,赵国被坑杀40万,全军覆没。虽然赵国整体国力不及秦国,但是也是实力相当的。及时军力大损的赵军在李牧手里依然杀的秦军不知道北。赵括他爹一样斩杀十万秦军。所以赵括失败的锅还是要有赵括纸上谈兵来背。

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古人的经验可以用来借鉴,但是事物的发展就是不断更新的,好的经验你能借鉴别人也能借鉴。拿着过去的经验对付现在的新情况只有一败涂地。战场的形式千变万化,军队的建设庞杂繁复,人心的追求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各有不同。所以实践大于理论。

虽然徐达,常遇春不读兵书。贵在他们都是那个时代从底层摸爬滚打走出来的,实践经验丰富,更能如鱼得水适应新的形式变化。所以也能熟知用兵之法。就像古人所说,百步穿杨不算本事,为熟能而。

自古以来,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将军都是实践经验丰富的。从失败一败到底的将军,都是从书本走出来的。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是为了让我们知道成败得失的经验,但是往事毕竟已经过去,人事的变化是迅速的,人智的增长也是突变的。完全照办过去的经验而不讲实际情况,就是脱离了实践必败无疑。

曾经有一位监理,给我说技术规范。她说施工规范和技术规范她都是很认真的读了的。但是她却要求我,用已经干透成型的聚氨酯去压在自粘卷材上。我只好照做,不没有时间她也不给我机会去解释不能这样做。我知道监理们都有规范。但是理论都是建立在理想的条件之下的,唯有实践才能顺应实际情况随机应变。

所以说实践是大于理论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没有理论的人能战胜理论丰富的人。因为实践能战胜理论,因为千变万化能战胜一成不变。

所以人重在实践,先动起来才有机会赢。闷在屋里读书不能让你赢,因为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闭门造车必然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