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雍正反逼宫设局,老十三所说的“耳目”到底指谁?

小说:雍正反逼宫设局,老十三所说的“耳目”到底指谁?

很多人对《雍正王朝》逼宫一段有很深刻的分析,大部分人都认为,八爷党逼宫乱政早在雍正与十三爷预料之中,并做好了反逼宫的准备,坐等老八一党入圈套,以坐实他们的罪证,把这个一直以来使邪力打横炮的“脓包”给挤掉。

的确,精彩的逼宫戏其实早被雍正老十三所察觉,也许他们不知道最后是以逼宫的形式出现,但是防备工作早在雍正和老十三的掌握之中,这其中的兵权问题首当其冲,绝不会轻易为人所掌握。

这场反逼宫的布局是从弘时受到老八的蛊惑,跑到雍正面前要为他分忧开始的,并提出整顿旗务开始的。

雍正显然很警觉,问道:这话是谁教你说的?

弘时有备而去,雍正叫他去整又说整不好,其实是欲擒故纵,看雍正下一步的态度。雍正考虑到他的话有些道理,才找到老十三商量。弘时的表现出乎雍正和老十三预料,已经感觉到老八在背后的动作了,于是,开始了反逼宫的布局。

而要从中掌握弘时及老八与关外旗主王爷们的阴谋,就必须要有人随时向雍正既老十三汇报情况。老十三说出“有个耳目”,这个耳目指的是谁?

要知道,这个耳目不能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密探,他必须要能参加或者参与老八他们的行动,更重要的是,不能被弘时,老八及旗主王爷们发现。一旦被发现,就会有杀身之祸。所以,老十三所说的这个耳目,不仅身份职位要高,而且不容易察觉,要让这场戏最终能完美收官。

而在这段,我们突然看见了一个身影,突然间变得傻乎乎的人,完全没有之后的灵透感,这个人是谁?对,正如你所想,皇五子弘昼。

身在皇家长在皇室,从小对书倒背如流,善于自保,灵透无比的弘昼为什么在这期间完全像是一位什么都不上心的小学生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作为皇子,他对朝政的变化有着比弘时更敏锐的嗅觉,他也感受到弘时请命定有问题,于是,为了躲避是非,装出一副小可伶,最好希望自己别卷进去。所以,他对雍正说,他能力不如弘历,想事不如弘时,他只有一副好身板儿,就指望着将皇阿玛的病转移到自己身上,以表孝心。

但是这次,当弘时提出要为皇阿玛分忧的时候,弘昼翘边的时候,雍正显然没有同意的意思,他拉过弘昼,对他说,你不能光有好身板,也要为朝廷分忧。聪明透顶的弘昼立刻感觉到雍正的意思,在此关键时刻,作为那么有孝心的皇子,暗地里担起任务是他应尽的孝心之一。

随后,尽管老十三说让弘时和老八他们去整顿旗务,但是我们却看见了弘昼的身影(剧本原作中老十三是建议弘时弘昼和老八一起去,但是拍出来的时候,老十三只说了弘时和老八,没有说弘昼,这更加断定弘昼就是雍正和老十三的“耳目”。)

能够骗过弘时不算什么本事,但是能够骗过八爷胤祀,弘昼也算是有本事的一个人。尽管老八后来说过,三兄弟灵透无过弘昼,但是这一次,老八却被他的傻乎劲儿骗了,也不能不说是天命如此。

估计老八认为弘昼虽然灵透,无心政治,不愿意搅入是非,所以才有这幅傻乎乎的劲儿,所以也没有放在心上。在丰台大营的时候,老八故意偷换概念,将整顿旗务说成连同旗营兵务一块儿整,弘时顺带假传圣旨,还要弘昼作证说是雍正的意思,这么大的事儿,再糊涂的弘昼也能分辨出来,何况他本来就十分聪明灵透,但是他却作了这个证。这说明,他并不是真糊涂,而是在忽悠弘时和老八呢。

回去的路上,弘昼才提出他的看法,为什么他要在这个时候提出来,因为作为弘时的兄弟,他也许带着雍正的旨意,试探弘时,并希望弘时不要陷得太深。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弘时完全没有意识到。

第二天的朝会就是逼宫的开始,弘昼本可以不参加。但是他却在路上拦住了老十三,告诉了他丰台大营的事,并随后入宫参加朝会,在朝会上,他支支吾吾的表现却传达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老十三去丰台大营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头天老八和旗主王爷们到丰台大营的时候,几个提督一同表示没有十三爷和皇帝的旨意是不会听命的,弘时的传话也很简单,按照一般的程序,应该是统统跪下,跪听上谕或者接圣旨,然而,当天弘时和老八只是嘴上一说,没有拿出圣旨或者传达任何正式口谕。

丰台大营其实早在雍正和老十三的控制之下,老十三跑去丰台大营并不是要夺回兵权,而是将那几个旗主王爷带来的可能扰乱兵营的参将实施逮捕。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旗主王爷带来的兵只有四千,相比于丰台大营上万的兵力就是小菜一碟。

弘昼一路傻傻的表演忽悠了所有的王爷贝勒,充当了雍正和十三爷的耳目,在反逼宫的布局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弘昼,反逼宫会不会有这么成功,还真的很难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