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發生工業革命,清朝知道後為何一點都不在乎?並不是因為愚昧

18世紀60年代,在遙遠的西方,正轟轟烈烈開始了一場影響深遠的革命,後世將這一革命稱之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發源於英國,後來擴展到法、德等歐洲國家,並且遠渡重洋傳播到了當時還很荒涼的北美大陸。蒸汽機的改良以及煤、鐵的運用讓西方率先進入蒸汽時代。然而西方發生工業革命,清朝知道後為何一點都不在乎?並不是因為愚昧,而是另有原因。

在那個時代,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工業革命的成果是否能廣泛傳入中國。然而很可惜的是,沒有。在清朝建國初期,為了防止臺灣島的鄭明勢力與內地反清勢力勾結,清朝開始了全面的閉關鎖國政策。到了康熙一朝,由於臺灣已被收復,各沿海地區的主要港口自然就開放了。

西方發生工業革命,清朝知道後為何一點都不在乎?並不是因為愚昧

然而沒過幾十年,到了乾隆一朝,開始實施嚴格的海上貿易政策,包括只開放廣東一處港口等。這種做法導致了中國接觸到的西方工業革命成果十分有限,無法看清國外如何飛速發展;也導致了“天朝上國”思想日益嚴重,很多國人固步自封,盲目自大。這就為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使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埋下了伏筆。

當然,閉關鎖國只是清政府沒有采用工業革命成果的原因之一,思想文化也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從秦朝開始,中國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的封建君主制國家,到了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開始廣泛流傳,從此儒家思想成為了兩千多年來封建中國的正統思想,就算是元朝、清朝這種由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儒家思想、孔孟之道依然牢牢佔據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

西方發生工業革命,清朝知道後為何一點都不在乎?並不是因為愚昧

大家想一想,一個已經在東方運轉了兩千多年的大國,一套已經完全成熟的、深深影響中國人兩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早就堅如磐石,怎麼可能在外來的工業革命衝擊下輕易崩塌。文化的力量看似弱小,實則強大,就算在發達的21世紀,我們周圍依然有人會重男輕女。要讓當時的清朝老百姓們、大小官員們放棄自己信仰了流傳千年的孔孟之道,去接受遙遠西方國家的不知所以的科技,這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

其實,中國本來有一次能夠趕上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機會,只是非常可惜被浪費掉了。這個機會就是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來華。這是英國和中國的第一次正式外交,目的是想開拓中國貿易市場,順便打探虛實,因此英國非常重視。馬戛爾尼使團給乾隆帶來的禮物中,就有工業革命的產物,比如蒸汽機、紡織機,以及最新的天文測量儀和武器火藥。

西方發生工業革命,清朝知道後為何一點都不在乎?並不是因為愚昧

然而清政府的態度讓馬戛爾尼大失所望。乾隆皇帝對於這些最新科技和武器不屑一顧,認為它們只是不入流的玩意兒罷了。馬戛爾尼隨後提出來的開放沿海港口,擴大海上貿易等請求也被乾隆一口回絕。

試想,如果當時的乾隆皇帝能夠放下偏見,接受部分港口開放條約,那麼中英兩國之間的貿易必然會擴大。伴隨著兩國之間的交流,工業革命的成果自然也會傳入中國。人們最開始可能會對英國的先進技術嗤之以鼻,然而在長時間的接觸以後,這種方便快捷的機器也許會被更多人接受而不再是排斥。甚至後面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也會被改寫。

西方發生工業革命,清朝知道後為何一點都不在乎?並不是因為愚昧

因為在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和鴉片戰爭之間,間隔了50多年,這50多年可以說是中國至關重要的發展時間。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從乾隆皇帝對於英國使者的態度,我們也可以窺見大部分官僚和百姓對於工業革命的態度了。“天朝上國”早已紮根在當時人們心中,很難從源頭扭轉,所以真正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清朝愚昧,而是因為受到孔孟之道的影響,壓根就看不上西方所謂的工業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