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把清朝推向顶峰,同时也埋下祸根

导语:盛极必衰是自然界的一个规律,也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清朝拥有276年历史,在清朝众多帝王中,康熙是最为瞩目的帝王之一。部分学者称其为“千古一帝”,虽然本人对这种称谓不敢苟同,但是康熙一生确实功劳甚大,他的付出和努力把清朝推向了顶峰,同时也为清朝埋下了祸根,盛极必衰也伴随着康熙的一生悄悄上演。

康熙——把清朝推向顶峰,同时也埋下祸根

少年英雄、文治武功

康熙登基时年仅8岁,4辅臣的平衡被打破后,鳌拜成为了少年康熙的最大忧虑。康熙在16时便智擒鳌拜,随后花费8年时间削弱并且平定三藩。此时的康熙年纪轻轻却有勇有谋,他正在用自己的胆识和能力向世人证明,自己有能力成为封建王朝最后的一颗明星。

“文治武功”是封建时期对于一个帝王最好的评价。康熙精通儒家经典,主要采用宽仁的方针,一方面化解满汉矛盾,一方面发展经济、巩固自己的统治、保证社会的安定,这些属于“文治”;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征讨准格尔,为清朝的发展建立一个较为和平的内部环境、彰显了自己在军事方面的才华和能力,这属于“武功”。

康熙——把清朝推向顶峰,同时也埋下祸根

执政成功、开创“盛世”

我们评价一个帝王,多半会用执政能力作为重要的一个评判准则,而康熙的执政人生可以用成功和经典来形容。

1.尊重汉文化、善用廉吏

康熙深知,自己虽然贵为天子,但是满汉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消除,而想要让自己获得更好的支持、让社会获得更好的发展,亲近汉人、消除矛盾是必要的手段。而从文化层面寻找切入点是最好的方式之一,于是康熙非常尊重汉文化,并且自己努力学习汉文化,挑选官吏也更看重能力,善用廉吏和能吏,不分满汉。当一个君王肯低下头和百姓们寻求共同点的时候,他自然会赢得臣民的支持和好感。

2.鞠躬尽瘁、勤政爱民

对于帝王来说,自己的权力接近无限大,本来可以花费大量的时间用来享乐,但是康熙却没有这样做。从亲政开始,康熙几乎每天都坚持在四五点钟起床,而且花费在政务上的时间格外多。批阅奏折也是非常谨慎和细心,这一优点,在雍正和乾隆身上也得到了延续。

3.发展经济,开关通商、促进海上贸易

经济不管在什么时代都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不管一个帝王做出多大的努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康熙废除旧制,将之前藩王们的土地全部划分给百姓,将百姓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实现了经济和人口的双重高增长。

“闭关锁国”是明清时期限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也使得我们的整体国力开始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顺治年间,由于东南海上抗清力量的存在、防止洋人和汉人联合对抗清朝,所以进一步实施“海禁”。但是康熙却和英、法、葡萄牙的等国建立贸易关系并且开关,在1685年废止海禁,放宽海上贸易,而且在海上贸易中一直处于有利地位,同时这一举措也使得东南沿海城市的手工业和经济获得飞速发展。

康熙——把清朝推向顶峰,同时也埋下祸根

晚年糊涂,朝廷腐败

封建社会的世袭制使整个国家的命运和帝王的血脉捆绑在一起,更为致命的是,帝王性格的变化也会随时影响国家的政策和发展。康熙一生虽然功劳卓著,但是到了晚年之后便开始变得糊涂。

晚年的康熙对于朝政是一种“放任不管”的态度,只要国家能够正常发展,各部门运作正常,那就没什么值得计较的。晚年的康熙甚至开始包容官员的一些小错误,对于一些情节较轻的贪腐行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官员们一下子从严格的制度下解脱之后,贪腐之风便开始快速蔓延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康熙——把清朝推向顶峰,同时也埋下祸根

九子夺嫡、朋党之争埋下祸根

选好接班人是封建帝王保证权力延续和国家发展的保障,而康熙在选定候选人的问题上一直举棋不定,这使得众多皇子为了争夺皇位在朝中笼络亲信并且拉帮结派。朋党之争使朝廷被阴霾笼罩,而这无疑成为了康熙执政生涯中的一大败笔和阴影,同时也为清朝埋下了祸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