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外篇:他是北宋一名英勇大將,卻因“面子”而死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題外篇:他是北宋一名英勇大將,卻因“面子”而死

這是一首流傳了千百年的七言律詩,這也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淪為階下囚時體現的愛國情懷。詩中最後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展現出何等的英雄氣概,灑脫人生!

千百年來,民族英雄都猶如矗立在風雨之中的石頭,任憑風吹雨打,依然屹立不倒,這就是英雄的魄力!英雄在人的心目是非常敬仰的,同時英雄似乎也為了維持在人們心目中形象,努力在做著比較符合自身正義的事情。所謂自古英雄都命短,北宋名將楊業就是這麼一位民族英雄。

說起宋朝,是由後周大將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又分北宋和南宋,北宋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的時代。趙匡胤即為宋太祖,其一心想統一全國,可在北伐的過程中突然去世了。其弟趙光義繼位,他就是宋太宗,原來名字叫做趙匡義,因避諱哥哥而改的名。趙光義也是一位非常有雄心壯志的皇帝,在他在位年間,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趙光義也重視人才和善於用人,一直以來聽說了北漢楊業的威名。在北漢投降後,重用了楊業,多次升其官職,並十分信任他。

題外篇:他是北宋一名英勇大將,卻因“面子”而死

身穿鋼盔寶甲,手持大關刀,駕馭駿馬首當其衝的殺敗了幾個遼軍,之後遼軍統帥耶律原身邊一名大將說了一句:“楊業這麼大年紀,還這麼能打”…… 這是電影裡《忠烈楊家將》描述的宋軍在金沙灘與遼軍一役的情景,電影裡所指的楊家軍就是楊業家族。楊業早年在北漢的時候,就十分的驍勇善戰,屢戰其功,國人給他取了個“無敵”的稱號。史書曾這樣記載楊業從小灑脫有俠氣,十分善於騎射,喜歡打獵,得到的獵物都比別人多,這說明楊業從小比其它人與眾不同。楊業也對其隨從說過:“將來我用兵的時候,也要像用獵鷹、獵狗追逐野雞、野兔一樣”這也說明楊業善於謀略和胸懷大志。從小的性格養成將為其以後成為一名大將做了鋪墊。

題外篇:他是北宋一名英勇大將,卻因“面子”而死

忠烈楊家將劇照

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重內輕外的國家。其統治者之所以這樣做,是吸取了唐朝時中央實力過於薄弱的教訓,於是就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這樣的做法使宋朝的經濟和文化繁榮昌盛起來,但其軍事卻軟弱無力。而遼國是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本是遊牧民族,後由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了契丹國,遼太祖一直都有南征中原的意圖。自後唐發生內亂,遼太宗獲得燕雲十六州後,便將燕雲十六州建設成為進一步南下的基地。

題外篇:他是北宋一名英勇大將,卻因“面子”而死

宋太宗

在雍熙三年,宋太宗決定北伐遼國,意圖收復燕雲十六州。楊業隨西路軍出發,乃潘美的副將。正是經過這次戰役,楊業殉國了。相信很多人看到潘美就聯想到了影視中奸臣潘仁美,就《忠烈楊家將》這部戲來說,因楊七郎在比武招親擂臺上誤殺了潘豹,而潘豹的父親正是當今國丈潘仁美。後來遼軍南侵,因早些年楊業曾擊敗過遼軍,原本宋太宗派楊業前去抗敵,可潘仁美自薦為主帥,於是楊業變為先鋒。楊業和遼軍在金沙灘一戰,被潘仁美擺了一道突然鳴金收兵,使得令公楊業逃往兩狼山並困於此,後來引發楊家七子奮勇救父的故事。

影視和歷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個是發生故事,一個是改編故事。影片中的潘美的化身潘仁美不是當朝國丈,也不是所指那種奸詐大惡之人。歷史中他總體說算是良將,跟隨宋太祖南征北戰,為大宋基業立下許多汗馬功勞,而楊業之死也並不是自撞李陵碑。

題外篇:他是北宋一名英勇大將,卻因“面子”而死

在楊業隨軍北伐時,因東路軍曹彬的部隊出師不利,宋太宗下令先退兵,並命令潘美軍隊掩護四個州的百姓遷往內地。後來又有十幾萬遼軍攻陷了寰州。遼軍士氣正旺,楊業認為應該採取避其鋒芒的戰略。可監軍王侁反駁楊業的戰略,對楊業說:“領數萬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趨雁門北川中,鼓行而往。”意思是諷刺楊業帶領好幾萬精兵卻如此畏懼怯懦,只需直奔雁門北川,大張旗鼓的前進。楊業也直白的告訴他,若這樣做一定會失敗的,之後王侁答道:“將軍一直號稱‘無敵’,現在看到敵人卻猶豫不前,難道有別的心思嗎?”

楊業是十分忠心的人,其忠心早在降宋的時候體現出來了,在《續資治通鑑》這樣講述道:北漢將劉繼業,素驍勇,及繼元降,繼業猶據城苦戰,帝欲生致之,令繼元招之,繼業乃北面再拜,大慟,釋甲來見。其大概意思是當北漢主劉繼元投降時,劉繼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還在堅持戰鬥,知道宋太宗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才大哭解甲歸降。這裡說的劉繼業指的是楊業,可見楊業之忠心!

經監軍王侁這麼一說,楊業本身是容不得別人猜忌自己的人,為了表明自己忠心耿耿,於是領兵前去抗敵去了。最終楊業和遼軍大戰從中午打到黃昏,直到退到陳家谷。按原先約定,潘美等人應在此接應,誰知卻不見蹤影了,楊業只好帶領部下再跟遼軍血戰,直至被俘!楊業被擒後,無以愧對宋太宗,於是絕食三日而死!

所以楊業之死雖不是像影視中潘仁美暗中使詐所致,但潘美還是有一定責任的,假如說潘美堅決阻止王侁提前離開,或許楊業也不至於死。而這個監軍王侁需負更大的責任,當然楊業之死也和其所謂的忠心“面子”有關。

題外篇:他是北宋一名英勇大將,卻因“面子”而死

潘美

楊業死前曾說過:“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其這種為“面子而活”的勇氣可說是寧死不屈的精神!

監軍王侁是個性格固執己見的人,在軍事上無謀略了一通,憑楊業久經沙場,認定了本來避其鋒芒計劃才是行的通後。楊業因受不了王侁與他人的猜疑,沒有堅持自己的初衷,明知失敗還要前去,況且當時的宋太宗是很相信楊業的。其這種為“面子而活”行為卻是一種愚昧,受不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做了改變!

巍巍中華,英雄素來都是比較正義的“直”。當潘美沒有作為主將該有的客觀研究戰略,當監軍不分情勢要求楊業正面跟遼軍交鋒!楊業覺得心裡苦,知道恐怕要損兵折將了。所以在臨行前會哭著對潘美說:“此行必不利。業,太原降將,分當死。上不殺,寵以連帥,授之兵柄。非縱敵不擊,蓋伺其便,將立尺寸功以報國恩。今諸君責業以避敵,業當先死於敵。”大概意思是這次出兵,一定不利。我本想等待時機,為國殺敵立功,如今有人責難我畏敵不前,我願意先死在敵人手裡。哭,一般是心裡委屈了,憋了很久,碰到某個希望曙光點就爆發了。之前從北漢投降,楊業還獨自苦苦撐著與宋軍交戰,直到北漢主來招降,然後楊業是大哭,這次楊業明知要失敗還要前去,心理很苦且無奈,所以死前會說被奸臣所迫。可楊業自己有沒有想到有些原因,是因為自己不善於政治,而愛惜了自己的“正義面子”。但凡是都有兩面性,假如楊業非常懂得玩政治,那麼或許他就不是那正義的大將了,總是想方設法提升自己位置的政治玩手!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當今社會里,面子對咱們來說的確是一件考驗人的事情。西漢開國功臣韓信就是一位比較能夠忍辱負重的人,從一個受胯下之辱,到一代名將,這需要經過多少的精神和肉體的折磨!

關於面子,現網絡上經常流傳的一段話:當你放下面子賺錢的時候,說明你已經懂事了。當你用錢賺回面子的時候,說明你已經成功了。當你用面子可以賺錢的時候,說明你已經是人物了。當你還停留在那裡喝酒、吹牛,啥也不懂還裝懂,只愛所謂的面子的時候,說明你這輩子也就這樣!相信這段話對於處於奮鬥中的年輕人應該是比較受益的。

文章原創於:紅影界(http://zjdianying.com/)-電影人的天地-拍電影網 ,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