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橋風韻:中洲霞源鎮風橋

武強溪是中洲鎮幹流。中洲村上游有水碓角(閣)村,居武強溪西南,一橋跨越武強溪通往狹坑。狹坑是村名,也是水系。作為武強溪支流,有稱硤源,多稱霞源。狹坑中途就納霞源之水,有霞源瀑布。清代文豪毛際可就曾到此遊覽並留下《峽源瀑布記》。水碓閣與狹坑相對,吳氏就稱霞源吳氏。

古桥风韵:中洲霞源镇风桥

狹坑水口現存古石拱橋一座,單孔,長二丈,寬丈餘,橋劵上額“鎮風橋”。過橋便是中洲另一景緻石壁山,又稱壁峰山。中洲程氏宗譜景詩就有寫這一山一瀑的。

石壁圍屏

石山壁立隔溪橫,儼若屏圍簇錦城。

磊落懸崖環瑣闥,嵯峨峭嶂列兵營。

包羅鎮重紅塵遠,拱衛堅剛士氣清。

花鳥四時春不改,天然佳致勝蓬瀛。

巖泉潄玉

高崖一道石門開,萬丈飛湍瀑布來。

隱約銀河成碧落,鏗鏘環珮下瑤臺。

潺湲疑是琳琅響,滴瀝俄驚琬琰裁。

清絕無窮堪極目,何妨遊衍放吟盃。

古桥风韵:中洲霞源镇风桥

鎮風橋,何人所建,何時所建,尚未見記載。此將王兢老師所寫《鎮風橋記》抄錄於此。

鎮風橋記

王兢

鎮風橋,遂邑十三都中洲之古橋也。於狹坑溪與武強溪交匯處,獨拱,跨狹坑溪上。橋長二丈,寬丈餘,拱為巨石成行交錯漿砌而成。年久,灰漿多脫落,據石色可知,歷時逾百載矣。

古時,此橋為人出入狹坑之要衝。今因通機耕道,遂廢,人為損創嚴重。一九九四年初見之時,惟餘一拱圈耳。後因建跨武強溪之狹坑大橋,村民修古橋,劈路徑,使之與新橋相接,現橋面平坦,行人,人力車均可行其上。以此狹坑溪兩岸勞作便利,出入狹坑中洲者免於涉溪之苦。

狹坑溪約十里,發牛角塘,至七里坪,香嶺灣,經狹坑村於漈嶺腳納霞源瀑水,過十畝丘,自北而南,穿鎮風橋注武強溪。

溪床落差懸殊,巨石如倉,比肩接踵,阻溪塞流,溪水跳躍向前,泠泠作聲。急湍處,水花濺空,喧譁之聲傳之甚遠。水清澈,魚蝦影布石上,憨態可掬。

若暴雨傾盆,瀑水奔騰而下,則溪水猛漲,濁浪衝石涮岸,激盪如雷,岸崩堤塌,稻禾或衝激而下、或為沙所埋。逢久雨不開,溪流平疇,水沒巨石,絕溪東西之往來。於是乎,人皆賴此橋而通行。曷為名之鎮風?或以狹坑源窄,颶風自源頭而下摧毀房舍農稼,故欲鎮之;或有風必有雨,風雨大作則水暴漲,毀堤衝禾,令收成皆無,無以果腹,故需鎮風雨,以保豐年也。

予觀此橋也,始憐之,今慰之,古橋新生,予喜溢心胸,涉水而下,仰望良久,明辨之而識橋名,恐後生輕之,故作是記。

(二○O三年六月二十一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