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用肉眼看到的恆星都比太陽個頭大啊?

青銅時代20


銀河系中有著數千億顆恆星,太陽的質量超過了其中90%的恆星,然而當我們在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所能看到的星體卻絕大部分都比太陽更大。



在晴朗的夜晚,不用望遠鏡的情況下,我們最多可以目睹6000多顆恆星,所看到的星空中絕大多數的星體都屬於恆星,但月亮是顆衛星,月亮之外最亮的金星、木星、火星都屬於行星,另外土星、水星在能看到的時候也比較亮,天王星隱約可以看到,它們當然都比太陽小得多,本身也不發光,我們能看到它們,是因為它們能反射太陽光。除了它們之外,我們所看到的閃爍在天幕中的星體,基本都是恆星了。


但是這些閃爍的星體卻絕大部分都比太陽的質量更大,因為比太陽小的星體核能聚變沒那麼強烈,表面溫度不高,發出的光也不強,體積相對也小,當然也就不容易被我們目睹到了。

會發光發熱的恆星也可以根據質量的大小劃分為不同的類型,質量最小的是紅矮星,稍大一些的是橙矮星,再大一些的是黃矮星,我們的太陽就是一顆黃矮星,再上面就屬於藍矮星和巨星了。


但是在我們銀河系中,紅矮星的數量佔到了80%以上,橙矮星的數量也佔到了10%以上,我們的太陽的質量實際上超過了銀河系中90%恆星的質量,剩下約不到10%的恆星是比我們的太陽的質量更大的。

在距離我們的太陽16光年的半徑範圍中,大約分佈著50顆恆星,但其中只有三顆比太陽的質量更大,分別是天狼星、南門二、織女星,我們所能看到比較亮的只有它三個,其它少數幾顆恆星也能隱約被看到,但此外的就都看不到了。再遠距離上的比太陽質量小的恆星,不用望遠鏡基本上就全部看不到了。



其實除了太陽之外,距離我們地球最近的恆星比鄰星距離我們只有4.22光年,從天文學上看,這距離簡直就像太陽系的後院,然而我們卻無法目睹這顆恆星,其視星等只在14.5左右,因為它是一顆紅矮星,質量只有太陽的1/8,表面溫度不到3000攝氏度,發出的光相對較弱,所以我們也就無法目睹到它了。


然而最遠可目視的恆星卻超過了一萬光年,它就是船底座HIP54751,這顆恆星距離我們遠達12,000光年,由於其光度超過了太陽的185,000倍,體積也是太陽的數千萬倍,所以即便在超過一萬光年的距離上,我們仍然能目視到它,不過是它的視星等也只有+4.5而已。


科普大世界


是不是用肉眼看到的恆星都比太陽個頭大啊?

從目視星等的意義上來說,確實我們看到的恆星絕大部分都比太陽的個頭要大!但太陽距離地球實在是比較近,而其他恆星又過於遙遠,那麼以什麼方式來做一個簡單的比較,讓大家看起來一目瞭然呢?

當然用赫羅圖來表示肯定是沒有問題的,比如在太陽上方的所有恆星,都比太陽個頭要大得多,但我們不可能將天空中的恆星做一個分類,那麼有沒有那種直接就可以知道比太陽大還是小的方法呢?還真有一種,也非常簡單,而且所有星圖中都有標明,那就是星等!但太陽的星等高達 -26.74等,全天區沒有一顆天體可以和它媲美,又如何來作比較?這完全不是問題,我們還有一個絕對星等的概念!

我們先來了解下絕對星等的概念:

絕對星等:將一顆恆星放置在距離32.6光年(10秒差距)的位置,測算出來的視星等亮度叫做絕對星等,它能反映天體的真實亮度,不會因為距離的變化而導致視星等的變化!

視星等就不多說了,即天體看起來的亮度,主要受到距離影響!

那麼太陽的絕對星等是多少呢?也許讓各位失望了,只有4.83!有了這個參數就很簡單了,只要在距離太陽32.6光年以外的恆星,視星等高於4.83,那麼基本上這顆天體的個頭就是比太陽大的!那麼有哪些恆星我們能看到,又比太陽大呢?

這些全都比太陽大,也比太陽亮,那麼我們能不能找出一顆我們能看到,但比太陽小的恆星呢?

上圖中的天倉五/鯨魚座τ星,距離地球約12光年,視星等:3.50±0.01,絕對星等:5.69±0.01,天倉五質量只有太陽的70%-80%左右,這是一顆非常年輕的恆星,但日冕層幾乎沒有活動,而且這個頭不會氦閃,距離還湊合,流浪地球最佳目的地!

還有天苑四,視星等:3.72,絕對星等:6.19,距離10.5光年,質量為地球的85%左右,但活動比太陽強烈得多,也是在會氦閃的範圍內,不適合流浪地球目的地!

......

其實我們能看到的恆星中,絕大部分都比太陽大,但也有很多比太陽小,當然這並沒什麼好驚訝的,畢竟太陽距離咱太近,而那些看起來挺亮,個頭卻比太陽小的恆星距離咱其實也不遠,否則咱就看不到了哈!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恆星週期誕生時其體積是最大的,通過持續核聚變燃燒的手段,源源不斷地釋放出來的塵粒流物質,其擁有的核能物質會越來越少,體積也是會越來越少之必然現象,隨著時間之箭的不斷推移,所有恆星天體,都會發生從大到少的必然現象,越到物質循環週期結束之前,其體積就會變得更少。

就拿太陽例子來說吧!太陽誕生之初,太陽系大空中是沒有行星現象的,所有物質都集中在太陽之中,當時太陽的體積和質量是巨大的,太陽光輝已走過大約50億年了,50億年之中所持續釋放出來的塵粒流物質會使太陽體積逐漸變少,太陽體積逐漸失去的哪部分,都會散發在太陽系的空間之中,並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衛體物質(各類行星體)和萬物的誕生,經50億年的孕育,才會形成太陽系目前星光燦爛的景象。

太陽物質與太陽系太空中的物質是一種反比現象,即是太陽擁有的核能物質會越來越少,太陽系太空間的物質會越來越多。由此可見,用肉眼能看見宇宙太空上的恆星,其個頭不一定比太陽更大的情況,宇宙之中所有恆星個頭的大與小,取決其物質循環週期的年齡段。

因而,對於一個恆星來說,恆星誕生時是最大的,越往後移是越最少的實際情況,對於恆星與恆星之間對比來說,也應該是這個原理。不知這樣的回答是否準確?!如讀者閱後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希給個點贊並關注我,歡迎大家加入相關討論和學習。宇明於東莞市。(注: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抄襲必究。)




地外天使


舉反例,我們的鄰居比鄰星的二哥,南門二b,就比太陽小,肉眼看得見


聖母程心


看不見,最好望遠鏡看看就知道了,用最貴的望遠鏡看到可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