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客家匠心傳承:寧都黃石郭承宣,民俗文化活化石儺戲的守護者

贛南寧都,被人譽為早期的客家搖籃,一條清澈澄碧的梅江河穿境而過,養育了一方勤勞的客家先民,他們在這裡繁衍生息,數千年來,英才輩出,詩文俱佳,因此得名“文鄉詩國”之美稱。但在這裡,更有保存近千年而不衰的寧都黃石中村儺戲,被史學界稱為“古老民俗文化活化石”、被藝術界稱為“戲曲活化石”。

贛南客家匠心傳承:寧都黃石郭承宣,民俗文化活化石儺戲的守護者

這一獨特文化的傳承者,大半輩子守望著這種表演藝術,他就是當地郭姓的代表人物,現年60多歲的郭承宣,成中村客家儺戲團團長,是該藝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據他介紹,該戲劇表演形式,在當地已經有千年歷史,儺戲早已和當地老百姓的生活習俗融為一體。每逢儺戲巡演時,村裡人早已提著裝滿了香燭、雞鴨、魚肉、白米的竹籃站在門口等候。“福主”一到就鳴鞭炮迎接,有的還會請儺戲班到家裡表演,熱鬧一番,借“禳神”盡情歡樂。農曆九月十一起至十七的巡演往往恰逢傳統重陽節,村民往往會把小孩滿月、老人的生辰壽誕都移到這一天來過。各家各戶都把親朋好友請來團聚吃酒,氣氛隆重,甚至超過春節。

贛南客家匠心傳承:寧都黃石郭承宣,民俗文化活化石儺戲的守護者

中村的儺戲表演形式,有明顯的不同其它劇種的特點,很大程度上保存著一種古老的藝術表演形式,比如類似道教的“踏罡”、“踩靈”等步伐,表演動作較簡單原始,但粗獷、熱烈、火爆,雖無行當之分但有男女之別,不論演什麼角色,都要戴面具,面具由木頭雕鑿。演員用不同身段動作去區別男女角色。音樂也很簡單,表演時有鑼鼓伴奏,人聲幫和(戲劇中稱幫腔),或稱合腔。

演員服裝現在只有兩種,一種紅色,代表男性,一種綠色,代表女性,服裝前後有特殊圖案和道教符錄等標誌,頭上用一塊一面紅、一面黑的頭巾包紮。道具也簡單,大都用木製劍和木製令箭或根據劇情需要製做的其他道具。

贛南客家匠心傳承:寧都黃石郭承宣,民俗文化活化石儺戲的守護者

其實,在我們不少地方也有儺這一形式,這起源是2000多年前的迎神廟會,是人們驅除疫鬼災邪,以及祈求神明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一種民俗活動。但大部分地區的只是一種表演者形體的展示,俗稱“啞儺”,比如在迎神、祭祖之類的時候,其表演內容包括禳神祈福、給人一種觀感上的藝術享受,而中村客家儺區,他融入了唱腔,當地人稱之為“開口儺”,不僅有唱腔和對白,還有較完整的劇情。

有資料顯示,黃石中村儺戲,共有32位傳人,各種儺面具達108個。劇目吸取其它劇目的基礎上,不斷地發展和豐富,有歷史故事、神話故事,象什麼《后羿射日》、《開天闢地》、《判官醉酒》、《劉海戲金蟾》《判官點書》、《太公釣魚》、《鍾馗斬鬼》、也有本地故事,傳說故事,《賴公射月》、《打王卯》、《抱冬易》、《打保安》等。

贛南客家匠心傳承:寧都黃石郭承宣,民俗文化活化石儺戲的守護者

有些劇目雖然在其它劇種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江融入本地人所喜聞樂見的故事和藝術形式,因此,得到了當地村民的廣泛認同。

中村儺戲的表演上,演員們帶上形象生動的面具,穿上和麵具相匹配的服飾,鑼聲鼓聲說唱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成韻,演員雖然不多每場戲只是一二個人,但通過更換面具只一二個人輪換上陣,在鑼鼓喧天,嗩吶轟鳴中也可以得了千軍萬馬的磅礴氣勢,隨著劇情的跌宕起伏,他們唱完一段到幕布後卻換下一個面具,另換一件衣服,又是一種神態,他們一忽兒是頂天立地的英雄好漢,一忽兒是婀娜多姿的窈窕淑女,頃刻又成老態龍鍾的長髯老者,旋即又是令人望而卻步生畏的鬼怪夜叉。

贛南客家匠心傳承:寧都黃石郭承宣,民俗文化活化石儺戲的守護者

中村儺戲的唱腔上,既有當地的傳統音調,又有其它地方流行的優美樂曲,唱詞有的詼諧幽默,有的正氣凜然,有的發人深省,有的催人奮進,結合當地的民俗民風現實生活即興發揮,使觀眾在看戲的過程中隨著劇情的發展,扣人心絃,以劇情的發展而逐步深入,有時輕鬆自然,笑聲不斷,使觀眾達到忘我的境界。正是因為這個能起這麼大的作用,所以能傳承到現在千年也能經久不衰,香火不斷,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支持。

贛南客家匠心傳承:寧都黃石郭承宣,民俗文化活化石儺戲的守護者

中村儺戲的語言特色上,由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大都以當地的客家方言來唱,戲中也有豐富的客家方言土語,當地民眾的口頭語傳播,也大都受這些戲劇的影響,很多正規或不正規的場合,均是以看了戲後的語言進行溝通和和交流。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也就形成了當地特有的語言特色,方言之所以能廣為傳播,跟當地的戲劇流傳也是有相當大的關係,而客家方言在這個區域的傳播,在當年沒有錄音、廣播、電視,各地交流不是很頻繁的的年代,和這些戲劇是不無關係的。

贛南客家匠心傳承:寧都黃石郭承宣,民俗文化活化石儺戲的守護者

中村儺戲在演員化裝方面,其精雕細刻傳神的木製面具為主,這種面具帶起來經演員的表演、輔以語言、手勢後,經過樂器、燈光的作用,賦予了極其生動的生命力,隨著本地化的唱腔和內部面部肌肉的抖動,能把喜怒哀樂,真情實感表現得淋漓盡致,異彩紛呈,栩栩如生,特別是那種歪嘴斜鼻,柳眉鳳眼,威嚴神勇,面目猙獰,滿臉橫肉,慈眉善目,紅臉白齒,笑容和善的各種形象,令人過目不忘。隨著人物性格定位在面部表情的一種固定且程式化,真實地演繹了一段活鮮鮮的歷史畫卷。

贛南客家匠心傳承:寧都黃石郭承宣,民俗文化活化石儺戲的守護者

儺戲,是中華大家庭中的一種,專家介紹,儺文化是我國一種原始的文化形態,這種面具是傳統的原始宗教與圖騰崇拜的產物。客家先人們,在漫長的生產勞動過程中對大自然規律的逐步瞭解,也表露出對社會形態演變的各種信息。

黃石中村儺戲,通過象郭承宣等藝術大師一代代地傳承下去,在這些古老劇種中,不斷豐富和創新,讓人們領悟更好美好的寄託,讓老百姓得到更多的藝術享受,這就是傳承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保護的精髓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