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周年改革创新情况及成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周年改革创新情况及成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

4月9日上午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周年改革创新情况及成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王刚先生出席,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安广文主持。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周年改革创新情况及成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

据了解,2017年4月1日,陕西自贸试验区正式揭牌。两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扣党中央、国务院赋予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工作扎实推进,成效不断显现,较好发挥了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截至2019年3月底,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市场主体40694户,其中企业数27457户(含外资企业347户),新增注册资本6024.32亿元(含外资企业注册资本25.14亿美元)。2018年全年,陕西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2649.79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3513.78亿元的75.41%,其中,进口1090.56亿元,占全省进口总额的75.99%,出口1559.23亿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75.01%。现就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试点任务基本完成

差别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165项试点任务基本完成,正在持续深化。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进一步支持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复制推广国务院、商务部推出的138项改革试点经验。聚焦特色试点任务,积极探索差别化改革,两年来累计形成创新案例262个,向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报创新案例69个,其中,“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新模式”“线上税银互动”等9项在全国复制推广或得到国务院和相关部委通报表扬,18项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

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推进

全面落实企业工商登记注册“一口受理、并联审批”和全程电子化,推行商务秘书和“集群注册”服务,企业注册登记办理时限缩短至3个工作日以内。实现了261项省级行政管理事项下放(委托)至自贸试验区办理。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100项改革任务在自贸试验区全面推开。持续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各功能区分别设立行政审批、市场监管专门机构,建立“一枚公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政府管理新模式。创新税收服务,建立容缺受理机制;与蚂蚁金服、腾讯等开展合作,建立了网上办、自助办、大厅办、手机办等多元化办税渠道,让纳税人少跑路。建立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专利信息、维权援助等全方位服务。建立中国(西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探索建立自贸试验区跨部门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机制。

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

全面落实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实行外资企业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一套表格、一口办理”。法国赛峰起落架维修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地。建立企业走出去“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融资信贷、会计审计、风险评估等服务。着力推进贸易便利化改革,不断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企业覆盖率由上年的30%提升到80%以上,报关报检等主要功能覆盖率达到100%。西安海关创新推进“货站前移”“舱单归并”等24项监管服务措施,2018年12月西安口岸进口货物整体通关时间较2017年末压缩68.76%,出口压缩53.23%。创新跨境直购进口分段监管模式,简化跨境电商出口商品归类,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西安海关推行以企业为单元的税收总担保模式,将汇总征税范围扩大到除失信企业外的所有企业,80%以上的应税报关单通过“自报自缴”模式缴税。试点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海关担保业务的多元化税收担保方式,全国首单关税保证保险落地杨凌自贸片区。

金融服务创新步伐加快

全面落实金融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36条措施,金融业态聚集效应初步显现,2018年全省新增的23家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全部落户自贸试验区。灞柳基金小镇2018年新吸引80家基金企业入驻,累计达到270家。通过“资本金用途”股权投资类理财产品的创新,有效满足重点文化类企业融资需求,推动自贸试验区文化金融发展。自贸试验区成功获批“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便利化试点”,成为全国第6个也是西北地区唯一参与该试点的地区,6家银行为企业办理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便利化试点业务31笔,累计支付金额14.63亿元。积极支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继西安陆港集团成功发行陕西自贸试验区首只2亿美元境外债券后,西安世园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发行3亿美元境外债券,成为我省发行的首只专项用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外币债券。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不断深入

着力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国际运输走廊建设,西北国际货运航空有限公司获批,开通西安至阿姆斯特丹国内首条陆空联运跨境电商国际货运直飞航线。截至目前,国际航线达到67条;全货运航线达到19条,其中,国内全货运航线13条,国际全货运航线6条。2018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首次突破30万吨,同比增长20%,增幅位居全国十大机场第一。中欧班列(西安)常态化开行西安至中亚五国、德国汉堡等11条干线,在德国法兰克福、哈萨克斯坦卡拉干达州等地设立7处海外仓,实现中亚及欧洲地区主要货源地的全覆盖。2018年,中欧班列(西安)开行1235列、运送货物120.2万吨、货值17.2亿美元,分别是2017年的6.37倍、5.18倍和8.7倍,实际开行量、货运量、重载率均居全国第一。2018年,我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8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4%。

创新“两国双园”国际产能合作新模式,推进建设“中欧”“中俄”等国际合作园区,中欧合作产业园聚集了德国博世、宝马,法国阿尔斯通、达能,瑞士布勒、欧瑞康等世界500强企业的9个项目;陕汽集团、隆基乐叶光伏、爱菊集团等陕西企业先后在俄罗斯、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等国设立生产基地、分销网络、物流园区。中俄丝路创新园的“一园两地”模式正式运转并入选陕西“一带一路”倡议五年来十大成果。

不断完善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加快建设杨凌国际农业科技创新港,吸引鸠山由纪夫(日本前首相)“一带一路”综合研究事务所、先锋种业西北培训基地等中美、中荷、中日等20余家国际合作研究机构和美国维蒙特公司等10余家企业入驻。在杨凌示范区创建国际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国际青年跨境数字贸易中心同时落户。持续推进中国农业合作园区建设,新建乌克兰敖德萨大田作物合作农场等3个园区,海外现代农业合作园区达9个。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日益密切

设立“云端”网上自贸综合服务平台、自贸产业园智慧园区,发起设立信息丝绸之路发展联盟。与4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71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组织实施了80多个合作项目。打造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平台,联合38个国家(地区)151所大学组成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成立丝绸之路职教联盟。2018年在陕留学生人数达到12816人,较上年增长9.9%。启动国际汉唐学院和中国书法学院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举办西部首届海外文化艺术品保税拍卖活动,创建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成立丝绸之路文物考古中心,与1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博物馆联手打造智慧博物馆等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平台。在自贸试验区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旅游+研学”“旅游+养生”等旅游产业新业态逐步形成,已有3家外资旅行机构落户自贸试验区。加强中医药交流合作基地建设,先后与匈牙利、波兰、澳大利亚等国的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或备忘录,目前已培训外国中医短训生100名,培育国际型针灸推拿学专业人才492名,招收来自“一带一路”沿线15个国家的128名全日制留学生学习研究中医药学。

区域协同发展成效初显

落实《利用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平台,推动西部大开发、实现联动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组织开展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推介交流活动,向西北四省推荐45项创新实践案例,秦汉新城功能区与新疆博州阿拉山口市、中译语通科技(陕西)有限公司与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协议,推动地区协同开放、创新发展。在2018年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期间,与西北4省区联合开展自贸试验区项目推介活动,在电子、新能源、农业等行业签订合作项目54个,总投资额436.54亿元。依托西安科技大市场,建立国内首个实现科技资源要素信息高速流转和有效分发的云服务公司,协助青海西宁、山西运城等10余个中西部省市区建设了区域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围绕先进复合材料、工业机器人、光电信息等领域,组建了12 个军民融合产业(人才)联盟。开展“专利池”试点工作,推动联盟成员单位知识产权共享与技术转移转化。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周年改革创新情况及成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FM99.9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周年改革创新情况及成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

陕西都市快报广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