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股票是為了籌募資金嗎?

懂社保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資本市場是一個魚龍混雜的大江湖,誰能保證上市公司都是那麼純潔的,一門心思從資本市場融一點錢,做大做強自己。另外股市另一個功能就是給創投風投資金一個退出的渠道,這就與上市股票籌集資金不一樣了。

股票市場最早是通過把閒散的資金集中起來,交給公司,形成一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中介機構與平臺,我國股市最早的設計是為了給國有企業的發展籌集資金,此後慢慢的演繹為向民營企業融資提供服務,解決民營企業的融資困難問題。這是一種最初的制度設計。

可是因為股市的定位是為融資最大化服務的,市場政策的制定和監管的邏輯就是保護融資者的利益,公司上市的初衷就緩慢的改變了,部分企業上市就是為了圈錢,利用自己對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權,獲得對資金的支配權,成為了中飽私囊的把戲,而把發展上市公示置之腦後,挪用上市公司資金的大股東不在少數。

股權分置改革以後,上市公司上市的目的就更加複雜一些,動機也更加的不是那麼純粹,畢竟每股一元的持股上市以後馬上變成幾元、十幾元、幾十元甚至上百元,財富以幾何級數增加,可謂是一夜暴富,這樣的誘惑實在太大了,所以等待上市的公司猶如過江之鯽多得不得了形成了世界獨一無二的IPO堰塞湖,令投資者望而生畏,即使管理層實行IPO常態化發行,一度以每週十家左右 的速度發行,也沒有徹底化解IPO堰塞湖。部分公司上市目的利用資本市場融資的錢做大做強上市公司成為了一個副產品,股權增值減持成為了一個主要的考量。

因此造假上市也就多了起來,一夜暴富與最高60萬元罰款相比簡直不是遏制造假上市,而是變相激勵上市公司層出不窮的造假上市,因為收益與付出太不相稱了。另外減持經常是氾濫成災。只要股價敢漲,原始股東就敢減持,漲越多,減持也越瘋狂。某位高管在回答提問的時候說過:一個創業人如果不去減持自己的股票,創業幹什麼?難道是最後等我死的時候,把所有的財產都捐掉,或者所有的財產都給我兒子嗎?我覺得還是要自己享受自己的生活。

截至4月4日,上市公司已發佈2210份股東減持公告。有797家上市公司出現重要股東減持行為,減持總額達526.35億元,淨減持市值366億。

17年IPO常態化發行,帶來的是幾百家的上市公司,隨之而來的是數倍於首發股份的限售股解禁,雖然眼下市場投資者情緒高漲,不太理會股東減持,可是投資者情緒都能始終高漲嗎?增量資金都能這樣的豐裕嗎?一旦投資者情緒轉向,就會關注減持問題,減持對股價的影響就會得到高度關注,所謂的牛市最終得益者還是原始股東,他們已經落袋為安,實現了財務自由,安享清福了。

有一位名人就說過,要享受生活,減持套現太正常了的話,雖然有點直接,但也算是耿直,說出了原始股東的心裡話。

隨著風投和創投資金越來越活躍,市場呼籲為風投創投提供更簡便的退出渠道呼聲也日益高漲,科創板的設立也有為創投資金和風投資金推出的考量,希望實現一個正循環,那就是資本市場為創投資金提供良好的退出渠道,吸引更多的資金投資於初創企業,推進科技創新企業更好的發展,實現經濟轉型。

像很多科技型公司和互聯網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得到風投創投的天使輪到此後的A/B/C/D/C/F等各輪投資過程中,會簽訂一些對賭協議,有明確的上市地、上市時間、上市總市值要求,公司不能完成對賭協議是要承擔股份回購任務的。

另外科創板也希望為核心技術人員提供一個更加便捷的退出渠道,激勵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科創板上市公司持續監管辦法(試行)》徵求意見稿第十七條規定,核心技術人員所持首發前股份的股份鎖定期應適當延長,具體期限由交易所規定。但是修改以後變成了;縮短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徵求意見稿中的核心技術人員股份鎖定期,由3年調整為1年,期滿後每年可以減持25%的首發前股份。

目前公司上市已經不再單純的利用資本市場募集資金髮展壯大自己,而是有更多的訴求了。


杜坤維


上市公司發行股票,本來就是為了籌集資金,擴大發展生產,提高企業效益,回報股民和社會。但是,中國股市一度把企業上市,變成了圈錢,騙錢的手段。期望國家加強監管,徹底改變那種奇葩的股市!


別管我從哪裡來


股票上市兼有多重功能,除了融到資金,還可以為股東變現,增加公司品牌影響力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