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善終因功成身退?更因為高明站隊

在滅秦和楚漢相爭時期,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屢立大功,人稱漢初三傑。天下太平後,多有功臣死於非命,而張良保爵位得善終。後人多歸之於張良功成身退,不戀功名。其實這僅僅是一個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張良覺察到了政局的變化,巧妙的站隊。天下甫定,暗流湧動,樹欲靜而風不止,率土之濱,莫非王土,退能退到哪兒呢,已經不像春秋時期,范蠡可遠遁江湖。

張良善終因功成身退?更因為高明站隊

政治力量分析

天下剛剛平定,軍事鬥爭還有殘留,主要表現在各地的反叛和匈奴外患。內部的政治鬥爭逐漸佔據主要地位。當時漢朝有四種代表性的力量:劉姓的力量,呂姓的力量,以豐沛功臣為代表的功臣力量,以韓信、彭越、英布等為代表的異姓王的力量。劉邦主政期間,主要培養的是劉姓宗族的力量,本著穩定劉姓江山的目的。呂姓的力量當時屬於隱藏在太子之下的隱性力量,以保住繼承人地位為主要目的。豐沛功臣屬於劉邦主要倚重的力量,以保住功名利祿為主要目的。異姓王,當時屬於最為離心的力量,以保持各自勢力的獨立性為目的。前三股勢力之間互相交叉,前期分化並不嚴重,而異姓王是明顯的與王朝的共同利益最少的。這種特點導致了異姓王是劉邦主要前期主要限制或剪除的力量,雖然異姓王實力強大,但是各勢力分散,互不聯絡。

張良善終因功成身退?更因為高明站隊

緊跟老大

張良,很特別,他哪一派都不屬於,但是他始終站在劉邦的身邊。剪除異姓王需要高超的政治技巧和充分的軍事準備。有陳平積極主動的運作,張良不需要去幹髒活,張良滿足了劉邦的另一個重要需求---積極向老大靠攏的態度。這個需求,單靠‘身退’二字,無法滿足。我們看到,張良雖然常常稱病不出,但是定都關中時‘從入關’,‘從上擊代,出奇計馬邑下’,‘從上擊破布軍歸’,‘及立蕭何相國,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也就是說,雖然不管什麼事了,但是一直跟劉邦聯絡著感情,態度是很明確的。

張良善終因功成身退?更因為高明站隊

計保太子留退路

單單這樣,也不一定能保全,我們看到,像韓信,彭越等都是被呂后搞死的不是直接被劉邦處死的。呂后逐漸成為一股獨立的勢力,張良可謂洞若觀火。事情得從劉邦想重新立太子說起。劉邦在當年與項羽對峙時,可以說有今天沒明天,早早的立下王太子-劉盈。等劉邦疼愛的戚夫人的兒子長大了,劉邦常常想換太子。當時社會母因子貴,呂雉隨劉邦艱苦創業,豈能輕易把天下讓與他人。

呂雉雖然在豐沛功臣中頗有威信,親兄弟手下調教出的功臣也不在少數,太子也能得到像周昌、叔孫通這些老臣的支持。架不住戚夫人的枕邊風實在是猛。呂后派兄弟呂澤去請張良出主意,張良以易太子為皇帝家事為由不參與意見。呂澤再三強求,張良出了主意--請商山四皓輔佐太子。呂后依計而行,商山四皓來之後,果然厲害,不但替太子出主意,一次宴會上的露面直接讓劉邦打消了換太子的念頭。建國之後,鬥爭逐漸由軍事轉向政治,更隱蔽更兇險,但是那些功臣反對易太子,劉邦是不怎麼感冒的,等到看見商山的這四個隱士,劉邦看到,呂后的力量不僅是他原來看到的牌面了。呂后已經得高人指點,政治上成熟了,不單是靠那點軍事功臣的力量。正像當年陸賈警醒他的那句話‘馬上得天下,豈能馬上治理’,這四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白髮白鬍子老頭也警醒了劉邦。

歷代以來,奪嫡最為兇險。我們可以看出來,張良的計策並非倉促為之。目的圍繞朝堂,目光不限於朝堂。深刻把握政治鬥爭的微妙變化,既讓劉邦感受到了呂后的力量,又不至於激怒他。既實現了呂后的目的,自己又沒有身陷其中。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張良已經早在謀劃這件事了。

就這樣,張良雖然沒有刻意結交呂后,但是呂后十分感激張良。

順勢脫身

劉邦死,太子年幼,呂后掌權。呂后手段之狠辣完全超出想象,封呂、殺劉、壓抑功臣,朝堂之上局勢非常複雜。張良此時經過前期的鋪墊,不但贏得呂氏好感,也已經降低了自己在朝堂中的重要性。張良趁機正式退出朝堂離開是非之地,專心道術,不問世事,得善終。

當大家的眼光還沒有離開你的時候,你即使想退,又如何能退的了呢。我們可以看出來,張良能保全聲譽和安度晚年,確實不單單一個‘退’字,得始終清醒地抓住主要矛盾,站在正確的方向上,順勢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