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最新預測:今年將有中等強度厄爾尼諾事件!海洋“高燒”,我們怎麼辦?

在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近日召開的2019年春季厄爾尼諾及氣候預測會商會上,專家預測厄爾尼諾事件將在今年春夏季繼續發展,持續到冬季的可能性大,將發展成為一次中等強度的厄爾尼諾事件。

專家提醒,受厄爾尼諾事件影響,預計2019年春夏季,我國渤海、黃海、南海海溫較常年同期略偏高,容易出現海洋熱浪災害。黃渤海和南海區域海水養殖戶及相關企業需防範海溫異常升高對漁業養殖造成的災害影響。

近年來,破壞性的海洋熱浪災害發生頻率不斷提升,引起了人們對海洋熱浪的普遍關注,相關研究已經開始起步。

海洋熱浪逐年加劇

海洋熱浪是指一定時期(幾天到幾個月)在一定區域內發生的海表溫度異常偏高的現象,海洋熱浪可延伸至上千公里。

全球變化引起的海洋變暖是形成海洋熱浪的重要原因。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霍爾布魯克教授表示,全球海表平均溫度升高與海洋熱浪事件增加之間存在明確的關聯。

海洋變暖由兩種原因造成,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環境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譚紅建博士解釋說,一是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中90%以上的熱量被海洋吸收,使得全球海洋平均溫度顯著上升,增加了海洋熱浪發生頻率和強度。二是地球系統內部的氣候變率也會增加海洋熱浪發生的機率。例如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發生時,會引起一些地方的大氣和海洋環流發生異常,導致部分區域出現極端高溫現象。例如,1997/1998年和2015/2016年的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均導致包括中國海在內的全球多處海域發生海洋熱浪。

4月2日,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發佈《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19)》顯示,1870年~2018年,全球平均海表溫度表現為顯著升高趨勢。2018年,全球大部分海域海表溫度較常年值偏高,全球平均海表溫度為1870年以來的第4高值,全球海洋熱含量超過2017年創下的紀錄。2018年成為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年份。

與之相呼應的是全球海洋熱浪出現的天數也急劇增加。今年3月初,由英國海洋生物學會學者帶領的團隊在《自然·氣候變化》上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1987年~2016年間,全球海洋每年出現熱浪的天數比1925年~1954年多了54%。領導該項研究的斯梅爾博士說,在氣候變化影響下,海洋溫度上升,海洋熱浪發生頻率增加、持續時間變長。斯梅爾表示,在全球範圍,海洋熱浪越來越頻繁與持久,過去10年多數海洋盆地都出現了創紀錄的熱浪。極端溫度事件可能是未來數十年裡,海洋麵對的最重要的壓力因素之一。

熱浪威脅海洋生態

譚紅建說:“海洋熱浪嚴重危害海洋生態系統,破壞海洋生物多樣性。”海溫異常偏高會通過改變魚類產卵和活動區域影響漁業和水產養殖業。同時高海溫還有利於藻類的暴發性增長,容易引發赤潮等生態災害。

2011年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破紀錄海洋熱浪事件對浮游生物、無脊椎動物、魚類、哺乳動物和海鳥等各種生物都有不利影響,數百公里的海岸線上,海藻和海草奄奄一息,幾周或幾個月後消失,導致依賴它們的有鰭魚和鮑死亡。

2014年~2016年北太平洋海水溫度持續升高,導致漁場關閉,海洋哺乳動物大量擱淺,海岸線上出現有害藻華現象。

當海溫超過30度,珊瑚會將體內共生藻排出造成白化,長時間的高海溫導致白化珊瑚難以恢復,最終死亡,從而影響整個珊瑚礁生態系統。

2016年澳大利亞發生極端海洋熱浪事件,導致大堡礁珊瑚經歷了一次災難性死亡事件,近1/3的珊瑚礁生態功能發生了變化,原本成熟多樣化的珊瑚集群發生退化。

研究表明,白化後珊瑚群完全恢復的可能性較小,而且珊瑚生長緩慢,至少需要10年的時間更新換代。

2018年,海洋熱浪在全球多地出現,美國加州聖迭戈海域8月水溫達26.3℃,創下102年以來的新高,致使有毒海藻激增,捕蟹業受損嚴重,並造成海獅、鯨類等多種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觀測數據表明,近幾十年來,我國近海海表溫度呈現快速上升趨勢,是全球海洋溫度上升最顯著的區域之一,導致我國近海海洋熱浪加劇。

2016年8月,我國渤海、黃海和東海發生了破紀錄的極端高海溫事件,平均海表溫度超過28.7℃,高於氣候平均值1.8℃,同時28.5℃和30℃等溫線分別到達北緯36°和北緯32°,是有記錄以來的最北位置。北方沿海海水溫度最高達32℃,導致渤海近岸大量養殖海參死亡,遼寧省損失近70億元。相關人士介紹,海參生存溫度不能超過31℃。同時,高溫還會引發池塘生態系統中單胞藻、大型藻類的大批死亡和腐敗,引起池底有害物質濃度升高,對海參造成毒害作用。

我國海洋熱浪研究起步

全球氣候變暖大背景下,海洋熱浪作為一種自然災害無法避免,但人們正在尋找應對之策,減少海洋熱浪帶來的經濟損失和生態災害。

為了幫助珊瑚躲過海洋熱浪侵襲,澳大利亞科學家正在試驗將珊瑚移植到較冷海域,幫助珊瑚免受海洋熱浪的影響。同時,還有科研人員嘗試使用基因編輯技術修改珊瑚基因,幫助珊瑚適應海水溫度變化。

2018年夏季我國北方沿海出現海水異常高溫時,為有效預防持續高溫給海參養殖帶來的風險,採用在漲潮期的夜間或凌晨對池塘進行換水的操作方法,儘量提高池水水深並增加換水頻率,以降低池水水溫;在小型池塘上方增設遮陽網,避免陽光直射引起的池塘水溫持續上升;在夜間或清晨利用充氧設施增加池塘充氧時間,向池塘中投入顆粒氧、水質和底質調節劑、微生態製劑等產品,防止高溫作用下池底有機物腐敗,減少海參死亡。

未來,在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不斷增加的前提下,全球將持續變暖,海洋熱浪預計將持續時間更久、範圍更廣、次數更頻繁,世界各國急需加強應對。

目前我國尚未建立系統的海洋熱浪監測及預測預警機制,但海洋熱浪的科研工作已經起步。據悉,2017年7月,由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牽頭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全球變化及應對”專項“海岸帶和沿海地區全球變化綜合風險研究”項目正式啟動,項目將研究海洋熱浪等極端氣候事件對我國海洋生態系統和漁業資源的影響,預估未來50年~100年全球變化情景下我國海岸帶和沿海地區的致災因子、脆弱性及綜合風險的變化趨勢及特徵,以期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提供科學依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