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噶尔丹实力堪比清朝,为什么感觉很容易就被康熙打败了?

过山小猪


噶尔丹最强大的时候确实让周边国家所忌惮,

那个时候,他将自己的汗国扩张到中亚、蒙古草原、新疆、青藏高原等地,其国土面积多达700万平方公里。

(准噶尔汗国地图)

在当时世界范围来看,这样的一个国家,从面积上看排到前10名是没问题的,估计也就西班牙帝国、葡萄牙帝国、奥斯曼帝国、沙俄帝国和大清帝国在国土面积上和他拼一下。

具体到大清,从国土面积上来看不比准噶尔汗国大多少,除了汉地18省之外,当时大清还控制了东北地区和蒙古草原东部,其国土面积比准噶尔汗国大不了多少。

但是,如果说准噶尔汗国的实力堪比大清,这就吹的有点过了。

大清当时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到1685年,全国总人口人口已经超过了一个亿,当时世界人口也就6个亿。

这还不是大清人口的承载极限,由于天灾和明末清初的战争,1650年左右大清人口出现了断崖式下跌。

大清的人口之所以这样多,当然主要是因为中原一带土地肥沃,生产力发达,能养活非常庞大的人口。

(肥沃的江南地区,在清朝这里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而当时的准噶尔汗国,你看它虽然国土面积比较大,但是并没有多少优良的土地。

比如蒙古高原已经是准噶尔汗国内部比较优秀的土地资源了。

但这里也只不过算是一个还不错的牧场而已,而这些牧场到了冬天刮起白毛风来,搞不好还要冻死大量的牲畜和人口。

青藏高原就更不用说了,这个地方人口自古以来就没有多过。

新疆一带虽然有一些庞大的绿洲,但是当地大部分气候条件都极为恶劣,仅一个塔克拉玛干沙漠就已经达到了30万平方公里。

(塔克拉玛干沙漠)

准噶尔汗国的特点是,面积大但能养活的人却不多。所以,即便鼎盛时期这个国家的人口也不到大清的十分之一。

经济基础也极为薄弱,由于气候条件差,物产不丰富,一个天灾就让汗国有断粮的风险。所以在1690年当驻地科布多发生旱灾的时候,噶尔丹就得被迫远征大清。

噶尔丹的这次远征,就好比有一年京城周围发生旱灾,康熙被迫远征外国才能活下来一样,是不是觉得简直是天方夜谭。可见,准噶尔汗国除了国土面积和大清差不多,在人口、经济实力方面简直不值一提,把大清和他相比是在侮辱大清,虽然我对这个朝代没什么好感,但也不能这么侮辱。

那么,作为世界历史上最后一个游牧帝国,为什么大清和他进行了100多年的战争,才最终获胜!

这就是游牧帝国的优势所在了,大清虽然实力远超准噶尔汗国,可是由于军队对后勤依赖极大,准噶尔汗国的境内经济基础差,致使清军难以深入准噶尔汗国境内,让这个游牧帝国得以一次次死灰复燃。

就拿1690年噶尔丹东征这次来说吧,因为是他自己送货上门,清军终于抓住了他的主力部队。结果噶尔丹在正面战场根本不是清军对手,在乌兰布统之战中,准噶尔汗国2万精锐至少被干掉1万人,噶尔丹自己只率领几百人逃走。

清军获胜之后,并没有乘胜追击,一是噶尔丹假意求和,二是清军极度依赖后勤,难以进入草原追亡逐北。

即便如此,在清军的打击下,噶尔丹的实力也大为缩小,原来臣服于他的部族开始蠢蠢欲动,第二年他就遭到了同属准噶尔部的首领策妄阿拉布坦的袭击,差一点挂掉。

几年之后,噶尔丹再次东征,结果又被清军击败,自己也死于非命。

但是,清军此时的短板还是没有解决,由于无法深入准噶尔汗国境内,让这个游牧帝国有时间休养生息,一旦实力恢复就会再次与清朝为敌。

一直到乾隆年间,在清朝的多次打击下,这个汗国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才让清军成功解决了困扰多年的西北问题!


历史风暴


在对噶尔丹的战争中,清朝赢得很吃力,非常吃力!

准噶尔汗国是蒙古人所建立的最后一个草原帝国,其巅峰时期控制着西蒙古和整个新疆地区,与清帝国前后对峙了一百多年。

自元朝被明军赶出中原之后,蒙古高原就分裂成了“厄鲁特蒙古”和“喀尔喀蒙古”两大部分。厄鲁特蒙古在明代被称之为“瓦剌”,当年制造土木堡惨案的也先就是该部盟主。

到了明朝后期,厄鲁特蒙古共有五大部族,分别是:土尔扈特部、和硕特部、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辉特部,各部落首领主要都是外姓,不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与厄鲁特蒙古不同,喀尔喀蒙古(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外蒙古),其首领大多是黄金家族后裔,而蒙古大汗的位子也一直由喀尔喀蒙古把持着。

“厄鲁特蒙古”和“喀尔喀蒙古”就如同中国的南北朝时期,是蒙古民族的大分裂时代,而也正是由于蒙古人的不统一,才给了清朝征服蒙古的机会。

从明朝建立开始,厄鲁特和喀尔喀就开始互相征伐,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双方也未分胜负。后来随着清帝国的崛起,喀尔喀蒙古东部和南部地区被清军降服,形成了后来的内蒙古。而在征服内蒙古的过程中,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也被清军击败,后来病死在了青海,其子向多尔衮投降并献出了传国玉玺,大蒙古帝国正式灭亡。

林丹汗死后,蒙古群龙无首迫于清军的强大,“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均向清朝称臣,而此时的清朝忙于平定关内地区,于是对“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都非常拉拢。

而就在明末清初之际,厄鲁特蒙古中的准噶尔部逐渐崛起,到1671年噶尔丹成为准噶尔部台吉(台吉类似于汉人的藩王、国王,比大汗低一级)。

噶尔丹继位后先是击败了厄鲁特蒙古的盟主,和硕部大汗鄂齐尔图,自己也开始称汗,正式建立准噶尔汗国,成为厄鲁特蒙古的新盟主。紧接着他又向南灭掉了苟延残喘的东察合台汗国,向东击败了哈萨克汗国,将整个新疆和蒙古西部纳入自己的版图。

在统一厄鲁特蒙古后,噶尔丹准备效仿成吉思汗,开始了统一全蒙古的军事行动。(清朝初年,准噶尔汗国与喀尔喀蒙古和大清帝国)

1688年噶尔丹率兵3万进入喀尔喀蒙古,喀尔喀蒙古诸部不敌噶尔丹,纷纷逃亡内蒙古地区,向大清皇帝求救。康熙帝在接到求救之后派遣2万多人前去迎敌。

此时距离清兵入关已经过去40年了,八旗的战斗力真的大不如前了,面对着强悍的准噶尔骑兵,清军在乌尔会河遭遇惨败,康熙帝闻之大惊,而噶尔丹在获胜之后立即率军南下,直扑北京。(噶尔丹最巅峰时期的版图)

噶尔丹南下的消息震动清廷,康熙下令京师戒严,之后迅速总计动员了10万大军前去迎战。

面对着康熙的亲征,噶尔丹没有一丝的恐惧,在他眼中,此时此刻的局势像极了470多年前“野狐岭之战”。

公元1211年,蒙古人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在内蒙古的野狐岭击败了金国40万大军,正式拉开了灭金战争,而建立金国的女真人就是满人的祖先。如今时过境迁,蒙古再度与“女真人”进行大战,噶尔丹试图复制成吉思汗的成功。

1690年,10万清军与3万准噶尔军在内蒙古东部的乌兰布通展开血战。不过由于感染痢疾,康熙并没有亲自上阵,此战清军统帅是康熙帝的亲哥——和硕裕亲王福全。

对于“乌兰布通之战”,今天很多人都认为是清军大胜,各路史书将噶尔丹的“驼城战术”损地是一无是处,不堪一击。

但其实清军并没有打赢噶尔丹,虽然最后噶尔丹选择撤退,但主要是因为噶尔丹的弹药用光了。而清军则完全是靠着人多,枪多,大炮多的优势,生生地把噶尔丹给“耗”跑了。

根据随军传教士的记载,清军在野战肉搏中被蒙古人打得是七荤八素,根本没有了当年吊打明军的风采,而“满人男子满万,则天下无敌”的神话也从此成为一个传说。

战后统计,清军的伤亡远远大于准军,就连康熙的大舅子佟国纲也在冲锋中阵亡了,这令康熙大为悲恸。而反观噶尔丹,仅仅损失了2000多人,伤亡并不大。不过倒霉的是,噶尔丹在撤退的路途中遭遇了瘟疫,数千名士兵病死,损失甚至超过了与清军的交战。

此战噶尔丹最大的失误就是兵力太少!即便他的军队骁勇善战,但是仅以三万人就想复制成吉思汗的成功,实在有些困难。要知道,当年成吉思汗可是集结了10万大军才敢与大金帝国开战的,而清军当年进攻大明的时候也至少有6万人。相比之下,噶尔丹的区区3万人真的不够用。

很显然,噶尔丹与成吉思汗不是一个档次上的人物,噶尔丹太狂妄了,他在没有完全统一蒙古的情况下就贸然与清帝国开战,这是非常不明智的举动。

当然,噶尔丹也有自己的苦衷。

就在他与清军交战之前,噶尔丹的后院突然着火了,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趁他举兵东进之时抄了他的老家,让噶尔丹失去了根据地。

这时噶尔丹最应该做的就是立即回去平叛,但噶尔丹狂妄地认为只要向东打败清朝,策妄阿拉布坦就不足为虑,因此执意前行。

其实在第一次击败清军之后,噶尔丹是可以乘胜与清廷议和的,这样他就可以稳固自己在喀尔喀蒙古的统治,耐心地增强自己的实力。

而就算是清庭不接受议和并发兵来攻打他,凭借噶尔丹军队的战斗力,只要他不主动出击,躲在草原深处以逸待劳,便可以击败劳师远来的清军,以战逼和。等到日后自己的统治稳固下来再出兵伐清,那时胜算会高很多。

不过第一次击败清军的胜利冲昏了噶尔丹的头脑,他认为清军不过如此,于是希望一鼓作气拿下北京。但他忘了自己总共只有三万人,这么点人是不可能消灭大清帝国的,最后他受阻于乌兰布通。

在乌兰布通战斗结束后,噶尔丹向西退去,但此时他的实力尚在,仍旧没有放弃进攻清帝国的想法。而他的对手康熙也不是一个好惹的主儿,康熙深刻地了解噶尔丹的威胁,在经过了几年准备之后,康熙决定出击噶尔丹。

1696年,清军投入8万人在昭莫多(今蒙古国首都乌拉巴托附近)成功伏击了噶尔丹,而噶尔丹由于人少(还是只有3万),没能顶住清军的围殴。(昭莫多之战示意图)

这一仗噶尔丹实打实地遭到了重创,从此一蹶不振。但是从战争过程来看,清军赢得也不轻松,面对着兵力远少于自己的噶尔丹,清军只敢伏击战,而斩敌首级不过2000棵,俘虏也只有几百个。

昭莫多之战失败后,噶尔丹依旧拒绝投降,而清军则是继续穷追猛打,噶尔丹最终于一年之后病死在了科布多的阿察阿穆塔台(一说是服毒自杀),终年53岁。


千佛山车神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其实是个非常大的话题,只能简单说说。

第一,噶尔丹的实力无法和满清对抗

表面上噶尔丹的控制区面积很大,但实际上基本都是牧区,人口稀少。

噶尔丹自己的兵力和部署并不多,即便加上新控制的新疆地区,总人口不过百万人。

当然,按照游牧民族的标准,噶尔丹应该可以拿出大概十万以上兵力。

然而,噶尔丹很多部署只是归附,并不是直接控制。

比如新疆的阿帕克和卓,和噶尔丹只是互相利用。实际上,新疆的各族人民和维族的贵族,都对噶尔丹的横征暴敛、抢夺妇女极为不满,貌合神离而已。

所以,噶尔丹初期能够出动10万大军攻打新疆,但后期始终只有三四万兵力。

相反,满清当时人口高达1亿多人,国力强盛。依靠庞大的国家和人口基础,满清可以轻易出动几十万大军。

实际上,满清出动兵力和噶尔丹始终存在至少3倍以上的差距。

第二,噶尔丹年年征战,部落元气大伤

噶尔丹开始统一卫拉特,打了很多年;好不容易成为卫拉特的大汗,形式上完成了统一,又立即南征新疆;征服新疆以后,马不停蹄西征哈萨克、乌兹别克。

这一系列的作战,噶尔丹都曾遭遇失败,部署伤亡较大。

这种情况下,应该休养生息,等元气恢复再战。

然而,噶尔丹又迫不及待的东征,攻击满清庇护的青海和硕特与漠北喀尔喀。

这实属穷兵黩武之极。

噶尔丹的精兵在长达十多年的战斗中,消耗很多,部署很多都是老兵和少年。

这样的部队,已经没有以往的战斗力了。



第三,不懂政治,四处树敌

噶尔丹是一介武夫,不懂政治。

他的四面征讨,实际上是四面树敌。这些势力迫于噶尔丹强大暂时归附,但一旦噶尔丹主力离开境内立即独立或者反叛。

比如噶尔丹前脚刚走,新疆就反叛了。

更夸张的是,噶尔丹连卫拉特内部也没有搞定。

噶尔丹本来是继承了卫拉特领袖僧格的位子,却对僧格的儿子非常警惕。

在攻打满清之前,噶尔丹竟然下下手毒杀僧格儿子索诺木阿拉布坦,又试图谋杀另一个儿子策妄阿拉布坦。

策妄阿拉布坦不愿意坐以待毙,率领自己的部署反叛。

一瞬间,大量对噶尔丹不满的卫拉特人都来投靠,策妄阿拉布坦轻松占领噶尔丹的后方,切断了他的根据地。

噶尔丹因为正在外打仗,也无法顾及后方。

总之,噶尔丹其实内部和外部都一片混乱,所以一旦战败失利就很容易迅速瓦解。

至于唯一支持他的沙俄,其实就是嘴炮,在傍边说说现成话罢了。

噶尔丹却对沙俄非常信任。

第四,军事上过于嚣张

当时的清军,虽然没有入关时候那么厉害,也绝非弱旅。

他们刚刚经历了三藩战争,打垮了强悍的吴三桂的部队;随后,清军还击败沙俄,获得雅克萨战役胜利。

然而噶尔丹却请示清军实力,在两军第一次交锋的乌兰布通之战出动3万主力倾巢南下。

开始打了几个小胜仗,他更是骄傲自大。

结果呢,乌兰布通遇到10万清军主力,一战溃败,伤亡了三分之一的精锐。

被打成这样,噶尔丹仍然抱着清军没什么了不起的态度,随后又出动3万骑兵南下继续进攻。

结果,此次清军准备更充足,单单粮食就储备了高达半年。康熙帝玄烨亲率中路军3.4万出征,准备战略决战。

两军在克鲁伦河交手,噶尔丹打败,部署一部战死一部逃散,余部只剩下几千人,连噶尔丹之妻阿努可敦等被击毙。最后,噶尔丹只带了几十名骑兵脱逃。

到了这个地步,噶尔丹打不过又回不去,根据地尽失,前面又是强大的清军,只能死路一条了。


噶尔丹是蒙古历史上,最后一个能够威胁到中原王朝的大汗。

噶尔丹死后,蒙古也就一蹶不振了。

说白了,噶尔丹一介武夫而已,根本不是康熙的对手。


萨沙


清朝和准噶尔的恩恩怨怨持续了上百年,在乾隆朝的时候在真正完成了征服。在康熙时期,双方一共打了七年,两度大战,康熙三次亲征才消灭了噶尔丹汗的势力。

清朝统一准噶尔的过程,并不是事先有计划的,三代皇帝身体力行完成了统一。实际上,清朝和准噶尔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三代皇帝的想法也是不断在变化的。从公元1662年到1762年,百年时间才彻底的解决了准噶尔的问题。

清朝统治者的政策是非常灵活的。通常情况下,周边的部落只要表示归顺,一般都会认为他臣服了。早期的时候由于准噶尔愿意名义上服从大清,所以清朝也没有打算去占领准噶尔。毕竟清朝初年的时候,主要的力量都是用来消灭明朝的残余势力,不能够多方出击。

康熙继位以后,先是整顿朝政,收拾了权臣鳌拜等人,然后开始了平定三藩之乱。在这期间,准噶尔趁机发展起来,噶尔丹汗不断的吞并别的地盘。

等到康熙二十年,噶尔丹取得了西藏的支持,并且还征服了天山南部及中亚部分地区,他的势力迅速等到增强。不过康熙还是没有采取强力措施,尽量以和解的方式来讲解双方的问题,避免激化噶尔丹和清朝的矛盾。

不过等到康熙二十七年的时候,准噶尔和喀尔喀爆发了战争,准噶尔打败了喀尔喀。喀尔喀战败以后,有数十万的蒙古人逃往清朝的北部边境,这给清朝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压力。如果康熙不收留这些人,喀尔喀将被吞并。可是如果康熙保护这些难民,必然和噶尔丹汗其冲突。所以准喀之战成为了康熙对噶尔丹用兵的导火索。

果不其然,噶尔丹向康熙索要喀尔喀部落首领。后面,双方还进行过一系列的和谈,不过最终走向战争。康熙从康熙二十八年就开始进行周密的部署,大军在各个战略要地进行了集结。同时,康熙一方面没收了噶尔丹1500人的商队,另一方面他还派出使者,让俄罗斯断绝对噶尔丹的援助。

康熙二十九年六月,康熙主动出击发动了乌尔会遭遇战。

康熙二十九年7月,噶尔丹吞兵乌兰布通,直逼北京城。不过康熙打败了他,但是并没有剿灭噶尔丹。

噶尔丹一方面表示对清朝顺从,另一方面则不断的招兵买马壮大自己。为此,康熙也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因为康熙率大军远征,噶尔丹如果不交战,很容易又逃跑。等到康熙撤兵以后,噶尔丹又会卷土重来。

康熙三十四年的时候,康熙决定用计诱使噶尔丹大军前来,然后伺机消灭他。不过,康熙还是没有成功。

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康熙再次亲征噶尔丹,噶尔丹病死。

如果从康熙二十九年算起,一共花费了七年时间。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噶尔丹和康熙都是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两人在十七世纪末期的那场史诗般的对决,真可谓棋逢敌手,将遇良才。

噶尔丹从一出生就光芒万丈,据说是温萨活佛投胎转世。少年时期的噶尔丹,师从扎什伦布寺四世班禅,其后又跟随达赖喇嘛学习。长期的系统学习,让他打下了深厚的佛学基础,也让他具备了敏锐的眼光和聪慧的头脑。

(噶尔丹画像)

1670年,准噶尔部内部叛乱,部族首领僧格被杀。噶尔丹抓住了机会,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威望,振臂一呼,仅仅带领20余人就平定了叛乱,成为准噶尔部的新任首领。据说,叛乱者看到噶尔丹后,“众审视惊喜,下马罗拜为神”,皆缴械而降。

其后的噶尔丹野心膨胀,他要成为第二个成吉思汗。于是,噶尔丹开始了他的统一蒙古的征程。先后武力征服了叶尔羌汗国、喀什噶尔、哈密、吐鲁番、阿克苏等部落,一统天山南北。其后又兵犯漠北,打败喀尔喀和土谢图部落。随后挥师南下,兵锋直指康熙,甚至公然向康熙叫嚣“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的要求。

康熙是何等英明神武的人物,卧榻之旁,其容他人酣睡。他一生雄才大略,睥睨环宇,先后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唯一让他头疼的就是这个不可一世的噶尔丹。

于是,双方在1690年,避无可避地开始了你死我活的较量。这场对决堪称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绝不是所谓“轻而易举”。

经过了近10年的艰苦鏖战,康熙在取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乌兰布通、科布多和昭莫多之战后,终于笑到了最后,逼得噶尔丹自杀身亡,余众彻底土崩瓦解,大漠“至此再无王庭”。

(康熙画像)

那么,实力雄厚的草原枭雄噶尔丹,为何完败于康熙呢?

其一,噶尔丹的综合实力不足以抗衡康熙。

就个人素质而言,噶尔丹稍逊康熙一筹。噶尔丹虽然也算饱学之士,但其接受的教育大多局限于佛学之类,缺乏全面系统的培养,导致他政治眼光短浅,战略眼光短视,一味猛打直冲,不计后果。

康熙出生帝王之家,从小就被当做储君培养,其文治武功更是出类拔萃,远非噶尔丹可比。而且康熙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曾在《庭训格言》中自述:“圣人一生,只在志学。”

就军事实力而言,噶尔丹拥有的兵力不过区区几万,虽然从俄罗斯借了战力强劲的火枪队,发明了“驼城战术”。让火枪队隐蔽在驼城的后面射击,然后再用蒙古的精锐骑兵冲锋,具备很强的杀伤力。

但康熙倾全国之力,圣旨一下,就可以调集十几万甚至数十万军队。而且,康熙还拥有重武器火炮部队,一阵炮火过后,噶尔丹就只剩下丢盔弃甲,狼狈逃窜的份儿。

就综合国力而言,虽然在平定三藩的过程中,清朝靡费颇多,但康熙拥有沃野千里的中原粮仓,又经过多年的悉心经营,综合国力再不济,也比噶尔丹的区区草原和浩瀚沙漠强。

就人口数量而言,噶尔丹只是拥有百万人口的游牧民族,要想撼动人口上亿的大清王朝,无异于蚂蚁撼大象,人口数量成了噶尔丹无法修复的硬伤。

(噶尔丹叛乱)

其二,噶尔丹内部离心离德,后院起火。

噶尔丹有一个侄子,名叫策妄阿拉布坦,是被杀的准噶尔汗首领僧格的儿子。本来这汗王的位置应该属于策妄阿拉布坦的,但噶尔丹在当年平叛的过程中,直接夺去了汗位,导致策妄阿拉布坦怀恨在心,一直想夺回属于自己的汗位。

正当噶尔丹全力实施他的“东进政策”时,策妄阿拉布坦率部5000人叛逃,端了噶尔丹的老巢博尔塔拉,噶尔丹曾率兵收复,但遭遇惨败。这次来自内部的变故,不但直接导致噶尔丹的精锐士兵锐减,还被人切断了补给线,让噶尔丹元气大伤,陷入绝境。

其三,沙俄关键时候撤凳子。

沙俄一直觊觎清朝东北领土,暗中支持噶尔丹对抗清政府,期望能从中获利。但沙俄在两次雅克萨之战中遭遇惨败后,于1689年和清政府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清政府不但割让了一部分有争议的领土给沙俄,还加大了和沙俄的边境贸易,实现了安抚沙俄的目的。沙俄也答应不再支持噶尔丹,保持中立。

这对于噶尔丹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没有了沙俄的支持,噶尔丹腹背受敌,陷入了四面楚歌。

噶尔丹虽然最后失败了,但他能以一个小小的游牧民族,抗衡大清近十载,逼得康熙御驾亲征,确实无愧于草原雄鹰的称号,仍不失为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


张生全精彩历史


我们总是听到康熙皇帝英明神武,灭葛尔丹,战沙俄,平三藩,收台湾,没事还能射三百只兔子,仿佛他无所不能,轻易摆平了一切一样,事实上怎样呢?

事实上,康熙打败葛尔丹,真的很不容易,而且双方的实力事实上,满清占了很大的优势,葛尔丹部一直是以两三万人来对抗十多万清军的。

葛尔丹在康熙年间给清朝带来了很大麻烦,史书记载葛尔丹东征满清,其实他能动员的总兵力只有三万人,这就和当时清朝能动员的实力错的太多了。

准噶尔实际控制最牢固的后方就是南北疆。当时统治区内的蒙古人人口有60万,维吾尔人有40万。再加上其他民族,总人口超过100万。按照常理,100万人口可以动用的极限兵力是20万。但是准噶尔每次对外战争动用的军队都不过三万。秦国500万人口可以养活100万军队。再比较一下后金汗国。后金汗国的女真人(主要是建州女真和海西四部)40万却养活了6万军队。满清入关前的控制的人口也是100万,就动员了15万军队(满洲八旗6万、汉军4万、蒙古军4万,加上其他部队总共15万,算上后勤保障的军事人员一共19万)实在是因为准噶尔和南疆的维吾尔关系貌合神离,彼此不在一条船上,因此,断不会征召他们大规模从军,还要留下军队镇守威慑,蒙古这种游牧民族对通知区域的控制和中原王朝是不一样的,本身的松散加上不稳固,可以他可以动员的兵力并不多。

然而葛尔丹也算是历史上的一个枭雄,是有一些能力的,他和满清的蒙古小弟们打仗,打垮了不少,这时候康熙就坐不住了,和葛尔丹打了一仗,但这一仗非常不光彩的,千古一帝牛逼哄哄的去了,结果还没打仗就生了急病,飞快的逃走了,对外宣称是患了伤寒急病。随后葛尔丹和清军在乌兰布通决战,清军主帅是大学士佟国纲,结果大学士佟国纲战死,清军尸横数十里,葛尔丹以极少数兵力取胜后突围。最后到了

康熙三十五年二月康熙再次亲征,以三路清军约期夹攻,想要报一箭之仇,此时实力悬殊的葛尔丹正在忙于应付内乱,但还是以举族两万与清军决战,但战斗还未结束,葛尔丹就病死了,康熙也就算是打了个大胜仗,兴高采烈而归,其实这仗打的并不容易。



关河南望


很容易,估计这是一种误解,尽管噶尔丹实力比清朝差一点,但也不是一个好惹的主,我认为清朝最终完成对噶尔丹以及其政权的战争,持续了近百年,相当困难。

如果要是容易的话,也用不着康熙皇帝多次亲征了,清朝的皇帝,除了康熙亲征过外,我不记得还谁亲征过。

噶尔丹的实力到底有多强?

一直以来我们对噶尔丹建立的准噶尔政权都是用平叛来定义的,实际上,准噶尔政权当时已经可以称之为一个国家的概念了,也就是噶尔丹与清朝的战争可以上升到国与国的关系当中。

当然,清朝将其看作是叛乱也有一定的依据。

在后金逐渐崛起建立清朝并且入主中原的过程中,曾经将蒙古各部落收服,清朝皇帝即是满洲的皇帝,也是蒙古的大汗,准噶尔部是是卫拉特部的一部分,还有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也被称为漠西蒙古。

卫拉特部在1935年归顺当时的后金,到入主中原后,最终确立了清朝与卫拉特蒙古之间的关系。

但是卫拉特是一个松散的政治关系,准噶尔部在噶尔丹的率领下打败了卫拉特盟主,将这个松散的联盟升级为较为集权的准噶尔汗国。

说到噶尔丹的崛起之路,绝对也是一部传奇,在建立了准噶尔政权后,噶尔丹四处征战,先后打败多个政权,逐渐建立起强大的军事政治集团。

准噶尔汗国巅峰时期控制的土地面积超过七百万平方公里,跟清朝的控制面积也差不了多少,噶尔丹当时野心勃勃想要打败清朝,重新建立类似其祖先蒙古时期的大一统王朝。

准噶尔崛起的同时,也正是清军入主中原的时候,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两者之间早晚有一战。

为了平定噶尔丹,康熙做了哪些准备?

面对气势汹汹的噶尔丹,当时的康熙一再忍让,避免战事的升级,对于当时的清朝来说,想要彻底击败噶尔丹并非易事。

当时的清朝西南有三藩作乱,东南有明朝残余势力,东北有沙俄虎视眈眈,可以说,如果西北战事同时开启,那么对于清朝的压力是十分巨大的。

康熙亲征后,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清政府用了八年时间才完成平叛,在平定三藩的同时,台湾的郑经中风而死,康熙趁机发动收复台湾之战,到1684年收复台湾。

紧接着,沙俄这边战事再起,1683年的时候清军攻克雅克萨,一直到1686年沙俄卷土重来,再次与清军发生大规模战争,经过几次对抗,最终打败沙俄,沙俄摄政王向清廷请求撤围,康熙以战胜的姿态之后签订《中俄尼布楚约》,不惜以割地的方式与沙俄达成协议。

可以说,这些准备都是为了在与噶尔丹全面开战后需要一个稳定的后方,尤其是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很多人看似康熙一味的妥协,在战胜的情况下,还要给沙俄割让土地,实际上清廷担心的正是沙俄与准噶尔勾结在一起,如果那样的话,清朝与噶尔丹的战争将是一场涉及到国本的战争。

实际上,准噶尔之所以如此嚣张,也正是因为后方有沙俄的鼓动。

准噶尔政权与清朝的三代战争

在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后,康熙终于能够正面与准噶尔开战,1688年在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之前,准噶尔在沙俄唆使下,噶尔丹率领骑兵进攻当时已经归顺清朝的喀尔喀蒙古,喀尔喀部无法抵挡,于是向清朝求救,康熙先是与噶尔丹进行谈判,但是噶尔丹根本就不把康熙放在眼里,康熙于是选择亲征对战噶尔丹,双方在乌兰布通展开激战,最终击退噶尔丹。

当时噶尔丹的军队只有4万人,虽然人数少,但是军火的火器却比清军的要先进的多,面对这样一支铁骑,纵是千古一帝的康熙也要御驾亲征,可见噶尔丹当时势力之强,形势之危。

噶尔丹的失败主要原因还是内部不稳,属于快速发展起来的势力,在败退之后,准噶尔汗国的处境也变得不是太好,但是,这个时候也并不代表清军彻底取得胜利,1698年康熙再次亲征,噶尔丹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服毒自杀,清朝夺回喀尔喀地区,并且将准噶尔政权赶走。

虽然噶尔丹战败自杀,但却并没有完全打败准噶尔政权,噶尔丹死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接替了噶尔丹的位置,准噶尔部又再次强大起来,在雍正时期,双方又发生大战,正是因为西北战事,雍正才建立了军机处,令雍正帝最头疼的一件事是,西北用兵的时候还吃了大败仗。1716年策妄阿拉布坦出兵西藏,1718年清军派军队前去收复,结果全军覆没,一直到1720年才赶走准噶尔军。

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雍正皇帝再次派大军去攻打准噶尔,结果再次大败,1735年双方签订了合约,并且划定了界限,直到1755年准噶尔发生内乱,乾隆趁机派清军入准噶尔,一直到1757年才彻底打败准噶尔汗国。

历经三朝,清朝才彻底将噶尔丹建立的准噶尔彻底打败,你说康熙打的很容易?


史论纵横


看到这个问题,静夜史想知道的是:这个“据”是谁?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是我国封建时代的集大成者,在多个方面创造了巨大的成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搞定了蒙古诸部,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原王朝数千年的游牧民族问题。

在蒙古各部中,卫特拉蒙古中的准噶尔部是清朝最大的敌人,从1690年乌兰木通之战,到1759年清朝彻底平定天山南北,清朝三代帝王,用了将近70年的时间,最终消灭准噶尔汗国,实现了对西域的征服。至此,这个常年与清朝为敌的强大势力,彻底被扫入历史的故纸堆。

清朝和准噶尔的战争,旷日持久,耗费巨大。虽然清朝通过一系列胜仗比如乌兰木通之战、昭莫多之战等成功奠定胜局,但是期间经历的败仗更多。比如:

  • 乌尔会河之战

1688年,在喀尔喀蒙古高原上,清军和准噶尔爆发乌尔会河之战,清军2万多大军几乎全军覆没。随后康熙御驾亲征,在1690年乌兰木通之战中才通过惨胜扭转了战局,并促成了1691年多伦会盟的成功,喀尔喀蒙古归入清朝;

  • 喀喇乌苏之战

1716年,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派大将策凌敦多布率6000军队突袭拉萨,拉藏汗阵亡,西藏全境沦陷。

1718年7月19日,清军派遣的湖广总督额伦特和侍卫色楞各两路大军在喀喇乌苏河遭遇准噶尔伏击,包括后勤民夫在内的超过35000名清军全军覆没。康熙震怒,但坚定了驱逐准噶尔,收复西藏的决心。随后皇十四子胤禵率领清军二次入藏,最终于1722年驱逐准噶尔收复西藏。

  • 博克托岭、和通泊之战

1731年5月,策妄阿拉布坦死,雍正集合16万大军,发动对准噶尔的灭国之战。结果靖边大将军傅尔丹中计,在博克托岭、和通泊等处中伏,损失20000多人。清军不得不退守科布多,与准噶尔保持对峙。

此战后,清军放弃消灭准噶尔的企图,双方订约以杭爱山为界。


除了以上三次惨败,清军在和准噶尔的对峙中,基本处于败多胜少的不利局面。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

  • 准噶尔技术先进

准噶尔北临沙俄,已经接触到了西方的先进军事科技,在技术层面已经完全碾压清军。这导致清军在相同数量的对峙中几乎占不到任何优势;

  • 准噶尔完成蜕变

准噶尔经过了噶尔丹以及策妄阿拉布坦等的经营,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游牧政权,准噶尔已经完成了卫特拉蒙古的统一,并以西域为中心发展成一个综合实力强悍的集权制国家,这使得清朝平定准噶尔难度骤增;

  • 清朝开始衰落

清朝方面,自1644年清军入关以来,清朝赖以起家的八旗劲旅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到三藩之乱时,很多八旗子弟已经上不得马,拉不开弓。昔日“满万不可敌”的八旗军队,已经走向荒废,清朝不得不倚靠绿营和蒙古军队平定边疆;


但是,最后清朝还是击败了准噶尔,收复了新疆。清朝之所以能逆转,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 清朝拥有巨大的资源优势

准噶尔之所以强悍,在于技术先进,主场作战,全盛时期的准噶尔汗国达到8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但是,准噶尔汗国即使在巅峰时期人口也不超过100万人,多数时期人口也就50万左右。

而清军入关时,经过明末动荡和剃发易服等的残酷镇压,关内人口只有1900万户,而按照一户平均三口人的数量,清朝人口最少时也就不到6000万人。

但是到乾隆执政后期,清朝人口已经接近4亿,在人口数量上远远超过准噶尔。

这就意味着,即使清朝屡战屡败,不断全军覆没。但是因为人口众多,清朝依然可以组织起更多的军队和准噶尔玩消耗。

而准噶尔因为纬度高,气候干燥,人口出生率低,不可能在持久战中战胜清军。

说难听点,清朝输得起,而准噶尔耗不起!所以先倒下的一定是准噶尔。

  • 清朝的外交手段更加灵活

清朝和准噶尔的缠斗,不可能绕开北方的沙俄。虽然噶尔丹和沙俄一度联手进攻喀尔喀蒙古,但是清朝对沙俄作出的“妥协”明显更大。

为了集中精力全力对付准噶尔,康熙在两次击败沙俄之后,乘胜即收,签订《尼布楚条约》,对沙俄做出了较大的让步,换取沙俄不支持准噶尔的承诺。

不过,沙俄从来没有真正遵守过协约,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沙俄开始在贝加尔湖周边不断搞小动作,将喀尔喀蒙古传统牧场贝加尔湖据为己有。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再次做出让步,于1727年两国签订《恰克图条约》,确认了沙俄对贝加尔湖的占领。

此时的清朝处于国力上升期,之所以做出如此让步,绝对不仅仅是为了集中力量解决准噶尔。尤其是喀尔喀蒙古,清朝通过有意纵容沙俄的入侵,削弱喀尔喀蒙古的实力,使其强化对清朝的依附。

早在1635年,后金就征服了漠南蒙古,随后清朝于1691年多伦会盟收服了漠北蒙古,通过对蒙古各部又打又拉的方式,清朝皇帝成为蒙古的共主,在法统上占据了主动,使漠西蒙古阵营势力越来越单薄。

再加上对沙俄的笼络,使漠西蒙古在名义上孤立无援,为清朝彻底解决准噶尔奠定了基础!

1755年,清朝终于发动对准噶尔汗国的灭国之战!而这一天的到来,绝不容易!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堪比清朝真的谈不上,你别看准格尔汗国的领土面积广大,但是大部分都是牧区,人口实际上非常稀少。大部分人口集中在新疆准格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人口也不过十几万。噶尔丹之后的策妄阿拉布坦汗麾下共有6万名士兵,由此可以推断噶尔丹差不多也得有近十万军队。这和坐拥15万八旗军和数十万绿营军的大清帝国相比,只能算一个地方军阀武装。


虽然噶尔丹成长迅速,但是他树敌无数,1678年率兵攻灭了叶尔羌汗国,引得部分叶尔羌部蒙古人归顺大清。同年,噶尔丹发兵哈萨克汗国。1690年,攻入喀尔喀,长驱东进,直取乌珠穆沁,然后拨转锋芒,在赤峰附近的乌兰布通南下。这一举动直接将喀尔喀大部推向了大清。

除此之外,噶尔丹也没有做到将卫特拉蒙古内部彻底统一。1688年,噶尔丹暗杀了僧格汗的次子,这使策妄阿拉布坦感到自身安全难以保障,便在7名僧格旧臣的陪同下,率五千部众,逃至博尔塔拉河一代休养生息。卫特拉蒙古内部出现分裂,这就为以后它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的确相比于传统的蒙古军队,噶尔丹的军队拥有着规模庞大的火器部队,而且善于使用威力强大的驼城回炮,不过这在大清的红衣大炮面前,根本就是小打小闹。乌兰布通之战,清军凭借着重火炮对噶尔丹的驼城战术进行了毁灭式的打击,噶尔丹因为缺乏重炮也只能干看着了。


战败之后,策妄阿拉布坦率军进攻噶尔丹后方,控制了北到额尔齐斯河上游、东到乌布苏湖的整个地区,包括吐鲁番、库车等新疆的广大领土,从背后形成了对噶尔丹根据地科布多的包围。

如此一来噶尔丹就变得更加虚弱了,最后一战,他只有区区3万军队,而清军则有20万之众,这种悬殊的实力差距,噶尔丹怎么可能赢得了。


火器工坊


蒙古部落发展

说起噶尔丹就绕不开明末时期蒙古部落的发展情况,从明初朱元璋派兵击败元朝,蒙古部落势力就退到长城以北的地区,经过一两百年的发展到明末清初时期,蒙古部落逐渐就分为三大部:一部是长城以北大漠(今蒙古戈壁)以南地区发展成漠南蒙古,这部就是现在的内蒙古地区;一部是大漠以北发展成漠北蒙古也就是喀尔喀蒙古,就是现在蒙古国还有今天唐努乌梁海及贝加尔湖以南地区;一部就是天山以北地区称为漠西厄鲁特蒙古,噶尔丹这部就属于漠西厄鲁特蒙古。厄鲁特蒙古又分为四部:分为和硕特部(今新疆乌鲁木齐地区)、准噶尔部(今伊犁河流域)、土尔扈特部(今新疆塔城地区)、杜尔伯特部(今额尔齐斯河流域)。其中准噶尔部实力最强,到噶尔丹执政时期逐渐就吞并了其余三部的地盘和人口,实力因此而大增,范围向南疆和青海地区扩张。但是刚好又恰逢沙俄势力疯狂向外扩张时期,为了达到沙俄染指吞并新疆的企图,就在私下鼓动和利诱噶尔丹,出钱出武器。这样噶尔丹的实力就更加强大,随之而来就是野心也更加膨胀,噶尔丹的叛乱就这么爆发了。

噶尔丹叛乱的经过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噶尔丹借口喀尔喀部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杀其弟,起兵3万讨伐喀尔喀部落。

康熙二十七年,喀尔喀诸部力战不敌纷纷逃往漠南苏尼特部区域(今科尔沁地区)并向清廷告急请求帮助。康熙一面令人严斥噶尔丹行径,一面派人安抚喀尔喀诸部,暂时在漠南安顿放牧。同时派兵防守要点严密监视噶尔丹行动。但噶尔丹并没有在意清廷的警告,继续拿下侵骚蒙古各部。

(噶尔丹像)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决定亲征噶尔丹,出发没多久后得病就马上回京养病了,征讨噶尔丹军队分为两部,一部是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皇长子胤褆为副将,从古北口出兵3万,为左路军;一部是和硕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从喜峰口出兵2万,为右路军。常宁部首先在乌珠穆沁和噶尔丹遭遇,首战不利。康熙随即令左右两路合兵和噶尔丹在乌兰布通交战,噶尔丹凭借骆驼组成的驼城阵,和沙俄火器优势和清军交战。虽然清军奋勇作战(皇舅佟国纲战死)但仍没有占太大的优势,双方基本达成平手,但由于噶尔丹兵力少,消耗太大,长久拖下去必然灭亡。噶尔丹借口向清兵投降的缓兵之际,得到喘息趁机逃走,途中又遭到瘟疫,最后退回科布多的仅仅剩下几千人。 随后,噶尔丹在科布多召集旧部,准备重整旗鼓,东山再起。随后的几年,噶尔丹继续侵扰喀尔喀各部。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看到噶尔丹的势力又开始强盛,知道终究不免要有一战,于是决定再次亲征噶尔丹。(康熙像)

亲征大军分三路,东路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从兴安岭出兵克鲁伦河;西路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为主将,分别出归化、宁夏(今宁夏银川),越过沙漠,会师于翁金河(今蒙古德勒格尔盖西)后北上;康熙亲自率中路出独石口(今河北沽源南)北上,直指克鲁伦河上游,并与其他两路约期夹攻,企图一举歼灭噶尔丹。五月,西路军在抚远大将军费扬古的指挥下在土剌河上游的昭莫多与噶尔丹交战,全歼其主力,噶尔丹仅带数十骑逃走。而此时噶尔丹后方伊犁地区被其侄策妄阿拉布坦所袭占,噶尔丹众叛亲离,又拒不接受康熙的招降,在康熙三十六二月,噶尔丹服毒身亡,自此将近十年的噶尔丹叛乱终于平息了。虽然噶尔丹叛乱平息了,其实准噶尔部还未衷心诚服于清廷的统治,其后雍正时期的噶尔丹策和乾隆时期达瓦齐相继爆发叛乱,直到乾隆二十二年,才彻底平息准噶尔部的叛乱。

实力对比

噶尔丹虽然在蒙古各部中实力最强,也最能打,身后又得到沙俄的支持和帮助,但和清廷相比较而言,实力还是远远比不上的。(康熙亲征噶尔丹凯旋前的勒铭)

一是兵力上,噶尔丹最强时期兵力也不过三五万人,康熙第一次和第二次亲征兵力都远在噶尔丹之上。二是战争是场资源的消耗,包括兵力、物资等。仅仅靠天山一带为根据地的噶尔丹根本就不能和拥有整个中国的清廷比消耗。三是准噶尔部内部矛盾,噶尔丹虽然吞并了其余三部,但其余各部势力肯定还是存在企图脱离准噶尔部控制。最后昭莫多之战时,噶尔丹后方伊犁地区被其侄策妄阿拉布坦所袭占,也说明了准噶尔部内部矛盾冲突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