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的镜子,凡尔赛宫大门背后的斗争

法兰西的镜子,凡尔赛宫大门背后的斗争

唐太宗有句名言,“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知得失”。凡尔赛宫可谓是法兰西的历史之镜。从17世纪末凡尔赛宫建成,到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爆发前,一百多年的时间,凡尔赛宫一直是法国波旁王朝的权力舞台。权力的戏剧在这里上演,影响着整个法国以及欧洲甚至是世界的命运。在凡尔赛宫,镜子本身就带有丰富的内涵。凡尔赛宫最奢华最辉煌的部分就是有17面大镜子的镜厅,这里被视为镇宫之宝。18世纪,镜厅是宫廷举行大型宴会和国王接见使团的场所,见证了法兰西的辉煌与荣耀。镜子背后,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威廉•里奇•牛顿博士在《大门背后》一书中为我们讲述了这些故事。

威廉•里奇•牛顿博士是凡尔赛宫廷史专家,20多年的时间一直专注于研究凡尔赛宫廷的历史。《大门背后》关注的不是国王本人,也不是那些王公贵族,而是宫廷的日常生活状态,人们的衣食住行。他从住宿、膳食、水源、取暖、照明、清洁、洗衣七个主题,为我们还原了宫廷的秘密生活,通过生活画面来折射18世纪的法国社会变迁。

对镜子的狂热

法兰西的镜子,凡尔赛宫大门背后的斗争

在凡尔赛宫,镜子的用途并非只用来正衣冠,更多的用途是照明。那时候没有电灯,宫里的照明工具是蜡烛,镜子的功能就是发射光,增强照明效果。镜厅的大镜子效果非常好,宴会时,会点上24000支蜡烛,在镜子的作用下,镜厅变得异常辉煌,令人炫目。也许是路易十四本人对光非常热爱,不然无法理解他要把自己必做太阳,镜厅的光芒就是路易十四本人的光芒。不过在18世纪,镜子非常昂贵,只有威尼斯等地能够制造,运往法国的途中又会损毁不少,因此镜子只有有钱人才用得起。对光的追求引起了凡尔赛的人们对镜子的狂热。贵族们纷纷要求在自己房间里安装镜子,在得不到国王许可的时候,他们甚至自己掏钱买镜子。为了镜子,经常出现纠纷,一些贵族在搬家的时候,想把镜子带走,这时候需要提供证明镜子到底是不是自己买的。

对镜子的狂热不过是住在凡尔赛宫里的人对于照明需求的一个方面,作为18世纪的权力中心,能够住在宫里,本身就是一种荣誉,是一种稀缺资源,会引起许多人的争夺。住宿、膳食、水源、取暖、照明、清洁、洗衣所需的资源都很紧张。能够获得这些资源的人,往往被认为是跟国王亲近的人,地位自然也就不同。在这种资源竞争中,我们能看到由于权力关系的变化,引发的人们生活状态的变化。位高权重的公爵不用担心生活问题,但是一旦被冷落了,生活质量立马就降低一大截,连同他们的仆人,也一起享受着这种起伏。即使是最低微的清洁工,也会受到这种影响。他们的主人被冷落了,会搬到一个很脏的房间,而且没钱雇佣更多的清洁人员,清洁工作就异常辛苦。

太阳王的镜子蒙上了灰尘

法兰西的镜子,凡尔赛宫大门背后的斗争

路易十四执政前期,法国国力强大,是欧洲大陆的霸主。凡尔赛宫这面镜子向全欧洲照射出太阳王的光芒。然而太阳王后期战争频繁,出现了财政危机,他的继任者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一直没能解决财政问题。凡尔赛宫之后就仿佛蒙上了灰尘,失去了原有的光芒。

七个主题很鲜活的展示了太阳王之后凡尔赛宫的蒙尘。随着人口的增加,住宿越来越紧张,但是却没钱盖新的,甚至连王子出生后也得不到新房子。很多房间得不到及时修缮,被壁炉的烟熏得黑乎乎的。大型宴会办得越来越少,路易十四时期经常办的宴会,到了路易十六时期,偶然办了一次,都会引起一场轰动。饮水也成了问题,路易十四时期的供水设备得不到修缮,供水工程也没钱实施,害得人们经常生病。照明方面,蜡烛供应越来越少,也越来越严格,出现了一些吝啬鬼,还有人因为看不见楼梯摔断了胳膊。厕所是个大问题,公厕数量太少,仆人和侍卫经常随便大小便。有限的厕所也散发着臭味,国王也被迫离开凡尔赛,住在别的地方,等厕所清理完再回来。

一切都是钱的问题,然而那些达官显贵不理会这些,他们永远有更多的要求。他们需要更多的镜子,大落地窗,更多的木材用于取暖。波旁王朝正在走向没落。

只带走镜子

法兰西的镜子,凡尔赛宫大门背后的斗争

书中讲了很多凡尔赛宫底层人的生活状态,比如那些仆人。他们最初进宫中是想获得更好的收入和名声。18世纪,整个巴黎有10%的人从事仆人工作。仆人的薪水非常低。即使是宫廷的仆人,每个月的收入也租不起一间凡尔赛城内的房子。他们侍奉王室和贵族,获取他们赐给的恩惠。这些恩惠无非就是宴会上的剩菜之类。起初,人们以能够在宫廷服务为荣。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一名女侍从到了婚配年龄,家里人希望把她嫁给以为侯爵的儿子。男方承诺可以让女孩做国王妹妹的梳妆女官,但是女孩拒绝了。女孩认为这份工作收入低,而且还令人难堪。

贵族们的想法也变了,他们开始觉得路易十四时期的礼仪规范非常可笑,即使是可以蹭饭的宴会,他们也不乐意参加了,因为不愿意被那些礼仪束缚。连路易十六的王后都不愿意参加大型宴会,宁愿私下吃饭。时代在进步,而凡尔赛宫越来越落伍。宫殿日益破败,生活条件越来越差。巴黎城里出现了很多新玩意,而凡尔赛却一如以往。贵族们逐渐搬走了,很多人只带走了镜子,留下破败的房间。在法兰西,君主专制也只剩下了一个躯壳,自由即将散发出新的光芒,通过法兰西这面镜子照向全世界。

不过,国王们的选择依旧是压制,从太阳王到路易十六,这个策略从未改变,只是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威廉•里奇•牛顿博士在《大门背后》中说,“整个18世纪,凡尔赛宫都存在着不可逾越的矛盾。伟大与卑微并存,排场与穷困同在,浮华与现实共生”。这种矛盾正是18世纪整个法兰西的写照,启蒙思想已经传遍了法国,像明灯一样照亮了专制制度下的黑暗天空。正如伏尔泰的那句话“国家的功臣无需有荣耀的祖先”,那么太阳王的后代既然不能成为国家的功臣,那么他们也就不应该继续掌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