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座城市的開放與追趕,決定了城市的發展與創新

在部分慣性思維人的腦海中,一個人就應該循規蹈矩,一座城市就應該低調務實,在他們看來,愛嘗試就是不安分,創新就是作怪。但自1979年改革開放至今,中國40年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一個不爭的事實:

改革與創新,才是發展的根本與動力

如果回顧改革開放40年,我國哪座城市能夠代表“改革與創新”,非深圳莫屬。從一座臨近香港的小漁村,40年時間發展成我國一線城市,GDP接連超越了廣州與香港,被創業者譽為“中國硅谷”。

讓我們再把目光聚焦在千禧年2000年至今,放眼全國城市版圖,如果要選擇一座城市來代表“開放與追趕”,我個人首推成都。

成都:一座城市的開放與追趕,決定了城市的發展與創新

提及成都的發展,不得不先從擴張談起。建國初期,成都市的總面積約為30平方公里,但截至到2016年,這個數字已經被刷新為14313平方公里,幾十年的時間城區面積擴展了近500倍,其速度全國第一。

而近五年來(2013-2017年),成都市建成區面積增長了356.71平方公里,排名依然全國第一。

成都:一座城市的開放與追趕,決定了城市的發展與創新

成都的擴張可以從2000年後論起,2002年,新都縣與溫江縣撤縣設區;2013年雙流縣(1個街道和12個鎮)由天府新區託管;2015年雙流縣正式撤縣設區;緊接著2016年成都市代管簡陽市;2017年郫縣撤縣設區更名為郫都區。截止到目前成都市共下轄11區、4縣、代管5縣級市,常住人口1633萬人,戶籍人口1476.05萬人。

成都的擴張與深圳的發展有一個相似之處,就是來自輿論的負面聲音,而且更為相似的是,這些負面聲音並不是來自其他省市,而是來自於同省的兄弟城市

《我們房地產這些年》一書中,以年份為章節,記錄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至今的重大房地產事件,例如:“我國第一套商品房”的誕生、“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出處等等。

其中因為佔據改革開放的焦點,對於深圳的記述非常多,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有兩點:一、那一代的改革者如何“敢為天下先”,在沒有資金的情況下,將深圳從一個漁村發展成一座現代化城市;二、一邊在尋找資金、尋找合作的同時,還要經受住來自同省兄弟城市的JB。

而現如今我們點擊進任何一條關於成都發展的新聞報道,評論區中都能很容易的找到那些對於成都發展“諷刺”、“挖苦”和“嘲笑”的聲音,如果你再進一步瞭解,會發現這樣聲音多數來自於四川省,而非其他省市。

成都:一座城市的開放與追趕,決定了城市的發展與創新

從深圳和成都的發展經歷來看,我們得知“發展就是要承受同省間這樣那樣的非議”,但發展帶來的效應全國省市都看得到感受得到,兩者相抵是優是劣一目瞭然。

成都市的GDP由1978年的35.94億元(全國第十二位),增長到2018年的15342億元(全國第八位),經濟增速連續27個月穩定保持在8%左右。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達5295.1萬人次,成為我國內地第四個、中西部首個躋身全球“5000萬級機場俱樂部”的成員;截止到2019年1月開通國際航線114條,位列中西部第一位;截止到2018年底,軌道交通運營里程329.8公里,位列全國第六位;旅遊收入方面,2019年春節實現206.9億元收入,位列全國第一位。

成都:一座城市的開放與追趕,決定了城市的發展與創新

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成都市對於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和反應速度。2017年,成都市發佈《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三五”規劃》,目標到2020年,力爭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全口徑總產值突破10000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成都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8%以上。2018年,成都市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醫藥健康、新型材料、綠色食品五大產業增加值增長10.8%,佔全市工業增加值比重達82%。

在關於現代新興行業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和反應速度上,成都市也同樣一馬當先。

共享單車最早創始於2014年的北大校園,2015年-2016年共享單車開始出現在全國部分城市道路上,目的是解決地鐵和公交車沒有覆蓋區域的日常出行問題。

對於這一新興行業的誕生及迅速蔓延,國內各城市管理者的反應不一,但成都市率先反應,於2017年3月,在全國率先推行《成都市關於鼓勵共享單車發展的試行意見》,《試行意見》明確表示了市民必須愛護共享單車和停放設施等公私財物,規範停放。

成都市在全國首個推行支持共享單車的管理意見,從管理角度來看是規範市場,但從創業者角度,尤其是新興行業的創業者角度出發來看:

成都是一座開發包容的城市,成都用實際行動歡迎大家來成都發展和創業創新。

成都:一座城市的開放與追趕,決定了城市的發展與創新

創新的同時,請不要忽律掉成都一顆追趕超越的心。眾所周知,大到國家小到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在2018年全球經濟低迷、中美貿易摩擦大的經濟環境下,如何促進內需成為了一道擺在管理者面前的經濟題。

2019年4月9日,成都市對外發布《關於加快發展城市首店和特色小店的實施意見》。《意見》提出:到2021年,每年新落戶全球性、全國性和區域性的品牌店、旗艦店、體驗店等各類品牌首店超過200個、發展特色小店超過300個,其中引進國際首店及世界品牌100個,旨在通過“兩店”經濟推動成都早日建成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其中對於首次在成都設立全球首店、中國首店、西南首店、成都首店的品牌給予20萬元獎勵,經營面積達到10000平方米的品牌首店,給予最高100萬元獎勵。

同時,支持品牌新品首發,對品牌首店、本土知名品牌、商業綜合體、商業運營機構等開展的具有國際國內影響力的大型新品發佈活動,對活動的宣傳推廣、場租和展場搭建總費用的35%,最高給予100萬元的補貼。

理解透徹了這條《意見》,接下來對於各品牌在成都開店和舉辦新品發佈的朋友,就會理解為何這些品牌選擇成都的背後原因之一了。

目前分佈在我國的品牌商首店多佈局在北京、上海、香港這樣的一線城市或全球商業魅力城市,成都市在此方面發力,再次給自己設立了一個追趕超越的新目標。

一座城市在不斷髮展的過程中,能夠清晰認知自己的短板,查漏補缺;能夠保持開放創新的態度,率先發力;能夠樹立清晰的目標,追趕超越;能夠接受各方的質疑,持續向前。以上這些特點,是我在成都市近年來發展中所看到和感受到的。

2018年12月13日葡萄牙當地時間10時許,成都市代表在經過22個小時的飛行、面對30多個問題的詢問與回答,成功簽署了2021年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舉辦權意向協議,並於2019年3月正式取得了2021年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舉辦權。

這一座千年古都、新興城市、國家中心城市,終於迎來了首個國際體育賽事。縱觀成都市的發展,我個人想用四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敢想敢幹”,改革如果連想都敢想還如何改革?但敢想的或許很多,敢硬著頭皮頂著非議去幹的城市,在我的心目中,成都排在第一位。(我非成都人,也非四川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