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信託首季發行規模同比大增 基礎產業類募資“狂飆”

在經歷2018年一年對通道類業務和資金池業務的清理整頓之後,2019年一季度,信託業整體回暖,信託業資產規模逐步顯現出降中趨穩、提質增效的整體趨勢。其中,集合信託產品發行規模同比增長18.62%,資金募集規模同比大增31.56%。

集合信託發行同比回暖

2019年一季度,集合信託產品發行市場回暖。用益信託數據統計顯示,截至4月4日,一季度共計64家信託公司發行集合信託產品4699款,發行規模5666.81億元,分別環比減少13.08%和5.46%。但與去年同期相比,集合信託產品發行規模增長18.62%,集合信託產品的投放出現回暖。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在經歷資管新規出臺後近一年的業務調整及轉型,信託公司在風險控制和業務合規方面已有充足改觀。此外,今年來貨幣政策出現寬鬆跡象,市場融資環境大幅改善,有利於集合信託產品的投放。

募資同比增超三成

一季度集合信託產品募集狀況同樣火熱。截至4月4日,一季度共60家信託公司募集成立集合信託產品4277款,募集資金4682.94億元,分別環比減少6.90%和2.66%。但與去年同期相比,一季度集合信託產品資金募集規模大幅增長31.56%。據瞭解,當前優質集合信託產品供不應求,信託產品以較高的穩健收益和較低的違約率,成為投資者的一大選擇。

有業內人士認為,寬鬆貨幣政策疊加季節性因素,集合信託產品的資金募集規模大幅回暖。自2019年以來,貨幣政策相對寬鬆,再加上充裕的資金面和市場信心的提振,信託業務收縮或暫時告一段落。

從具體信託公司來看,無論是發行量還是成立量,光大信託均居排行榜首位,且規模遠超同業。一季度的集合信託發行前四名分別是光大信託、中航信託、民生信託、愛建信託。一季度集合信託成立數量居前四名的公司分別是光大信託、民生信託、中航信託和愛建信託。

收益率略顯見頂

2019年一季度,集合信託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仍處高位,但略顯示出“見頂”的跡象。

截至4月4日,一季度成立的集合信託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8.24%,環比增加0.02個百分點,同比增加0.87個百分點。

“2019年開年以來,貨幣政策保持相對寬鬆,而市場資金面維持在較為充裕的狀態,企業的融資環境改善。”業內人士預計,自2018年延續而來的高收益有可能在2019年終結,當前寬貨幣向寬信用的傳導機制仍有阻礙,企業融資成本雖有所下滑,但下滑幅度不會太大,集合信託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亦不大可能出現暴跌。

一季度共有55家信託公司披露了產品預期收益率。其中,產品平均收益率超過8.5%的有23家;平均收益率處於8%~8.5%區間的有13家;平均收益率處於7%~8%區間的有15家;平均收益率7%以下的有4家。值得一提的是,中江信託發行和成立的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最高。中江信託一季度共發行8款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9.67%;共成立7款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9.79%。

2019年一季度各投向領域的集合信託產品收益率出現明顯分化。投向基礎產業和工商企業領域集合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繼續保持上行趨勢,房地產、金融類信託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則出現小幅下滑。具體而言,房地產信託收益率為8.34%,環比減少0.08個百分點;基礎產業類信託收益率為8.77%,環比增長0.02個百分點;工商企業類產品的收益率環比增加0.07個百分點至8.28%;金融類產品收益率7.35%,環比減少0.09個百分點。

基礎產業類信託狂飆

與去年同期相比,除了投向工商企業領域的集合產品外,其他各投向領域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基礎產業類集合信託產品的募集規模更同比暴增161.27%,開啟狂飆模式,房地產類集合信託產品次之,同比增長25.71%。

截至4月4日,2019年一季度基礎產業類信託募集規模為1149.57億元,同比上升161.27%。具體而言,成立基礎產業類信託規模的前五名分別是光大信託、交銀信託、五礦信託、華鑫信託和中信信託。其中3家達百億規模。

2018年基礎產業類信託整體受到監管影響,政府信用收縮、基建項目進展放緩成為2018年基礎產業類信託規模增長的主要阻力。多位業內人士表示,2019年,在政府債務和平臺違約風險得到逐漸釋放的基礎上,基礎設施信託預計將迎來新的發展機會。

資金向頭部房企集中

受季節性因素影響,一季度房地產類集合信託產品的募集規模環比有所下滑,但規模佔比仍居首位。

截至4月4日,2019年一季度房地產類信託募集資金1674.79億元,同比上升25.71%。房地產類信託目前仍是信託公司的重要業務之一。

業內人士認為,2019年的融資環境出現好轉跡象,房企的信託融資規模有擴大跡象,但也面臨著困境,目前主要問題在於“資產荒”。隨著房地產市場的調控,信託公司相應做出調整,提高了融資門檻和風控要求,對於房地產項目的選擇更加謹慎,信託資金向頭部房企和一二線城市優質項目集中。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