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商關係走向親清需消除七大隱憂

(原標題:政商關係向親清 七大隱憂待消除——四川省紀委監委關於政商關係的調查與思考)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著力打造良好營商環境。得益於全面從嚴治黨、全面深化改革、經濟新常態等的共同作用,政商關係出現明顯的積極變化,主要表現在:一是思維換了,親清成為政商雙方價值追求的最大公約數。調研中受訪的黨員幹部和企業負責人對新時代政商關係的顯著變化交口稱讚,親清二字成為廣大黨員幹部、民營企業負責人的思想共識。二是規矩立了,政商雙方明晰了界限、知曉了分寸。受訪的民營企業負責人絕大部分都反映吃、拿、卡、要等現象基本絕跡。自身的合法經營意識大大增強,“與其提心吊膽,不如遵紀守法辦企業、正大光明搞經營。”三是作風轉了,政府服務提質增效。全省黨風廉政建設社會評價指數由2013年的83.67分逐年上升至2018年的86.02分,與市場關聯度最高、服務企業最直接的工商、環保、發改、經信等部門的政風評價指數,同期均呈增長態勢。四是魂和膽有了,企業發展既找市長更找市場。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負責人更加註重抓生產,而不是抓關係。

同時也必須清醒,政商關係中清而不親、親而不清等問題仍然不同程度存在,概括起來主要有七大隱憂。

|隱憂之一|官商勾結、權錢交易仍是政商關係異化的最大表現

從查辦案件的情況看,官商勾結、權錢交易是黨員幹部違紀違法的主要形式。從涉案領域看,招投標、工程建設項目等領域是重災區。政府採購招投標中的問題集中在教育、醫藥、衛生系統,金額小、次數多、涉案人員多,有的縣鄉醫院單人單筆受賄僅千元左右,但持續多年;工程建設中問題集中在交通、國土、發改、水利、農林等系統,金額大、次數少、涉案人員少,單筆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從涉案方式看,收受財物禮金、索取好處、以權謀私等傳統方式還在延續。從短期行為到長期投資、從直接收受賄賂到牟取期權利益的新趨勢逐漸增多。

|隱憂之二|招投標領域腐敗破壞公平公正營商環境

一是領導幹部“曲線”插手干預招投標。在正風反腐的高壓態勢下,領導幹部直接打招呼干預招投標的情況少了,而是在招標文件制定、備案審查、投標信息管理、開標監督、投訴調查、標後監管等環節暗中操縱,獲取鉅額經濟利益。二是招投標代理機構成為腐敗“紐帶”。有的代理中介機構不滿足於代理費收益,而是向項目資金伸手,通過提高資質、繳納大額保證金、設置安全工程師數量等特殊要求幫助企業中標,以分獲更大的非法經濟利益。這些現象又催生了違法出借資質、買標賣標市場。遂寧市查處的“四大團夥”案中,向“四大團夥”出借資質的企業達100家以上,嚴重擾亂了市場競爭秩序。三是招投標領域監督力度不夠。發改、財政等主管部門負責直接監督,由於監督手段有限、再監督難以及時跟上,打擊力度還不足。

|隱憂之三|商品交換原則侵蝕政商關係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一些不法企業主把商品交換原則運用到政商關係之中,個別領導幹部也把權力當作商品交換籌碼,形成“圍獵”與甘於“被圍獵”交織問題。一方面,有的不法企業主與官員“做生意”“談買賣”。“我給錢你辦事”,受訪的個別企業主還擔心官員不收錢,也就意味著事辦不好。另一方面,“圍獵”成本低、收益高。行賄受賄是耦合關係,但目前,行賄受賄查處力度不均。某市先後兩任國土局長倒在不法企業負責人“糖衣炮彈”之下,現任局長痛惜地說,“被拉下水的淹死了,而拉人下水的毫髮無損!”

|隱憂之四|為清舍親的不擔當、不作為傾向出現

受訪企業普遍反映,“門好進、臉好看、話好說,就是事難辦”。從“勾肩搭背”到“背對著背”的苗頭出現,“不吃、不拿、也不幹”。不少黨員幹部對政商交往邊界把握不準,擔心有瓜田李下嫌疑,對企業敬而遠之,退避三舍,企業得不到正當的支持和服務。怕犯錯擔責的心理存在,“不卡、不幫、不擔責”。對市場經濟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敢大膽探索創新,一切工作向後看,找法條、找依據、找既往經驗,一旦法無明文規定可辦還是不可辦,就拖著不辦。“中梗阻”現象成為堵點。受訪的企業家反映最多的作風問題,就是“中梗阻”。一些涉企事項,黨委政府全力支持,部門領導急著辦理,但科長、經辦人員以種種理由不予辦理,甚至搞程序倒置,局長簽字了,中層幹部才簽字。


政商關係走向親清需消除七大隱憂

四川雅安市名山區萬古鄉紀檢監察干部到茶企瞭解政商關係發生的變化和存在的問題。

|隱憂之五|“隱形官商”混淆政商交往

有的黨員幹部直接進入市場,明面上是官,暗地裡是商,以家屬、子女或特定關係人名義,在自己的權力範圍內開辦企業,或投資入股,一邊當官、一邊發財。有的把權力當作市場資源,如某市環境監察執法大隊人員,採取威脅手段要求轄區民營企業必須使用他違規所辦企業產品,才能通過一系列環保監測、驗收,非法獲利280餘萬元。有的國企黨員幹部自辦企業搞關聯交易,私自成立公司或投資關聯企業,壟斷上下游業務,“靠山吃山”時有發生。

|隱憂之六|政務服務水平存在較大差距

被調研企業普遍認為,四川省政務服務水平與東部發達地區差距明顯。行政審批流程精簡不夠,主要慢在土地、規劃、環評等環節。有的行業服務意識不強,反映較多的是消防、電力、金融等行業。“放管服”改革後,部分中介機構“假市場化”嚴重,環評、安評、地籍調查、圖審、擔保等中介機構“靠機關吃企業”。責任壓力之下存在多頭檢查、重複檢查現象,其中安全、環保、黨建方面檢查最多。有的自由裁量權過高,基層一線執法人員具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存在“小鬼難纏”、“收錢放水”等問題。

|隱憂之七|政企雙方深度互信不足

受訪企業家最擔憂朝令夕改、換屆風險、新官不理舊賬等問題,受訪的54戶企業中有7家在政府履約後期遭遇難題。主要表現為:歷史遺留問題影響企業對政府的信任;一些地方政府信任“國”字頭,疑慮“民”字頭;一些地方政府重外來“女婿”,輕本地“女兒”。

調研發現,越是經濟發展好的地方,政商關係越和諧;越是經濟發展不足的地方,政商關係問題越突出。四川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破除“盆地意識”,對標東部發達地區、改革前沿地區找差距,緊盯“親”“清”這一核心目標,以高質量的政商關係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其一,以良好政治生態涵養健康政商關係。把政商關係置於政治生態建設大局,在鞏固發展反腐敗壓倒性勝利、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抵制商品交換原則侵蝕、培育新風正氣中,著力構建親而有度、清而有為的政商關係。其二,在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中把握好親和清的平衡。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正風反腐越往後越嚴。黨員幹部要主動適應,企業家也要主動適應。黨員幹部既不能“勾肩搭背”、搞利益輸送,也不能“背對著背”、搞“軟拒絕”;企業家要增強法治思維,拋棄找熟人、跑關係、鑽門路,“權力就是生產力”等不良觀念,依法依規生產經營,依靠創新創造發展壯大。其三,以改革思維推動親清新型政商關係加速構建。用好全面深化改革這個關鍵一招,把深化機構改革同“放管服”改革、創新發展方式、優化政商環境結合起來,不斷創新和豐富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親清制度供給。其四,激發廣大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積極性。深入落實中央關於進一步激勵廣大幹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深化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嚴格落實“三個區分開來”,鼓勵黨員幹部在法紀底線上向前看、朝前走。建立“再啟用”措施,讓真心認錯悔錯改錯的同志重新燃起建功立業的奮鬥激情。堅決查處誣告陷害行為,對侮辱誹謗陷害他人的,一律依紀依法嚴肅處理。


(本文刊載於2019年第7期《中國紀檢監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